分享

英语启蒙:机械重复的一个前提

 苗爸英语启蒙 2020-09-09

这是软实力英语的第453篇文章。

说起学外语,机械重复是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

先是李阳的“句子中心论”,疯狂背诵句子,后来有了舶来品“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再后来又有了“刻意训练”,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本质基本相同,他们的核心要素,都是“机械重复”。

然而,在进行家庭启蒙教育的时候,很多人都走人了一个极端:简单地追求“机械重复”,而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 理解。

没有理解为前提的机械重复,大部分都是在做无用功。

就以幼儿背诵唐诗为例。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都会被几首唐诗,或是《三字经》的片段或全文。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意义不大,或者说是一种误区。这就如同我们成年人背诵圆周率,不断地有人在挑战背诵小数点之后100位、1000位、乃至10000位,纯属浪费时间。

苗苗小时候也背唐诗和《三字经》,我认为除了增加了词汇量之外,意义真的不大。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以国学熏陶和爱国教育为武器,来反驳我的“极端”观点。但是,那些教育,完全可以等到孩子上了 小学,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之后,再开始背诵,更符合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

所以,我比较反对在小学之前,就开始盲目焦虑,让孩子花大量的时间,机械地背诵唐诗宋词,以及其它一些国学启蒙读物。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节约下来,进行更有意义的亲子活动。

事实证明,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在理解了古诗词义和意境之后,背诵更轻松,记忆更持久。

很多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都是被一些童书出版机构和儿童启蒙教育机构给绑架,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很难培养出个性化鲜明的、有着创新思维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手段很多,完全可以教孩子学唱一些旋律优美的儿歌,听读一些生活小故事,文字更常见,平时更实用。关键是内容通俗易懂,孩子乐于接受。

至于英语启蒙,扩大词汇量是所有孩子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最感头痛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英语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背单词更痛苦的事情了。背了忘,忘了背,背了又忘,许多人就是因为单词难记,而逐渐失去学英语的兴趣的。

如果是中学生,这可能跟一个人的毅力有关系。那么,如果是一个儿童,该如何扩大词汇量呢?

读图解词典。我家一直使用的是通过每天读10页图解词典,不断重复,扩大词汇量。特别是一些幼儿图解词典,卡通图画,深受孩子喜爱。图文并茂,词义和图像对应,一目了然,避免了借助汉语翻译的拐杖,有利于训练英语思维。

没有图解的词汇表或词典,不适合儿童背诵。那样的话,就属于纯机械记忆了。

此外,英语晨读之初,我也是先进行部分讲解,然后才开始让苗苗听读和自读训练。先理解,后重复,背诵起来就不难。

记得在苗苗上学前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要求她晨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一首诗里,没有几个认识的单词,纯粹靠机械重复背诵。最终在背了10首左右之后,我果断停止了这一效率低下的训练计划。

TPR教学法的核心,也是先理解,再重复。

许多孩子从小开始灌耳音,但是因为缺乏循序渐进,没有进行可理解性输入,虽然看上去每天都在听音频,但是,基本上属于无效输入,听再多遍也听不懂。

TPR教学法,为我们的听力和口语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听懂了大多数的日常英语对话之后,再逐步进行绘本和分级读物的音频输入,经过不断重复,孩子才能提高听力水平。

绘本阅读,之所以是英语阅读启蒙的基础,就是因为孩子通过看图画,就可以轻松理解单词。此外,同一个单词,在不同场景复现,形成重复记忆,加深了孩子的理解记忆。

在理解之上的重复才有意义。

就如同苗苗现在学的“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先搞懂原理,然后再多做一些同一类型的题,才能更好更熟练地掌握这一原理,在此基础之上,就能够解决生活中更多类似的问题。

这几天看苗苗练钢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她首先是在对乐谱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然后再进行“机械重复”式的刻意训练,才能最终完美演绎一首作品。

包括我自己,每天通过“百度翻译”和“喜马拉雅”跟读训练日语和法语,也是要先选择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子,弄懂每一个单词的意思,然后再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再进行刻意训练,并在每天的生活中频繁使用。

大量机械重复,是为了轻松快乐输出。记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浩如烟海的知识,而是为了模仿前人的逻辑思维方式,与自己旧有的知识储存,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或者是明白一个人生的道理。

学英语的过程,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件枯燥乏味的工作,是反人性的。但是,想要得到更多一点,就要比别人熬得更久一点。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