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茸分类及其特征

 恒泰鹿业 2020-09-09
鹿茸分类及其特征

茸角(Antler)是鹿科动物雄性的第二性征,着生于额骨的顶部。正常情况下,茸角每年新生和脱落一次,这种情况在哺乳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茸角形成过程包括两个明显不同阶段:一是从新茸萌发到茸皮脱落,即具有茸皮的阶段;二是从茸皮脱落到骨角脱落,即裸露骨角的阶段。在我国习惯上把前一阶段肉嫩时的角叫做“鹿茸”;而把后一阶段骨化时的角叫做“鹿角”。鹿茸、鹿角实际上同是一物,只是老嫩不同而已,正如竹子出土时叫“笋”,长大才叫“竹”一样  

鹿茸分类 

 按照鹿的品种分为:梅花鹿茸、马鹿茸、白唇鹿茸、水鹿茸等。
  按照鹿茸生成阶段分:初生茸、二杠茸、三叉茸、四平头、再生茸等
  按照鹿茸采收方法分:锯茸、砍茸两类。
  按照加工方法方法分:排血茸、藏血茸两种。

鹿茸名称

鹿茸名称
  鹿茸拉丁文名称: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鹿茸的英文名称:Antler(国际英文文献中将鹿茸、鹿角统称为Antler)
  Deer Antler Velvet
  Deer Velvet
  Pilose Antler of Young Stag
  Hairy Deer-horn
  鹿角的英文名称:Hard-Antler
  梅花鹿茸中文名称:梅花茸、花茸
  马鹿茸的中文名称:马鹿茸、马茸

梅花鹿茸特征

 梅花鹿茸又称花鹿茸、花茸。茸体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的疙瘩;茸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梅花鹿茸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肥硕、细底细毛、油润光亮、毛色红黄、皮色红棕者为上品。茸体细瘦、下部起棱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


马鹿茸特征

 马鹿茸又名青毛茸,为马鹿的幼角。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叉”,四个称“四叉”。商品马鹿茸以莲花、三叉、四叉为主。
  东北马鹿茸:习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单门:大挺长28~27厘米,直径3厘米许,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叉:质较老,皮色深。四叉: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叉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砍茸:财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
  西北马鹿茸:习称“西马茸”, 主产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 厘米。挺多不圆,预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梭,多抽皱干瘪,分叉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
  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看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
  除上述梅花鹿茸、马鹿茸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白唇鹿、白鹿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称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产量很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