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曦老师丨关于小朋友学艺术的8条建议

 天涯l何处 2020-09-09

总是爱分享的林曦老师跟大家谈了很多关于小朋友如何学习艺术,以及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训练对美的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建议,分为两部分,跟大家分享~(以下为第一部分)

1、精细手眼协调配合的能力、理解能力初步完备约在8、9岁,后期还会发展,男生较女生晚些,要有耐心等待,并不一定是学得越早越好。在这之前,可以选择能调动天然感受力和想象力的艺术门类来学习;

2、学习某一门艺术,一开始就需要从整体出发。比如学书法最怕的就是把笔画摘出来单学,这样会形成思维定式,把已学会的技术点通过组装,延续到今后的学习当中。但笔画在不同的字里是有各自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的;

3、多用“启发式”方法交流,让小朋友产生兴趣。比如他想画外太空,可以启发:先看书搜集素材、画成草稿、用长段时间把草稿变成作品。过程中跟小朋友讨论,逐步帮他具体化抽象的意象。这样小朋友学会累积,在一个作品上反复打磨优化;

4、父母需要多参与小朋友做的事情,多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同身受。在与小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林曦老师建议不要过多主导和控制。启发的重点是赞美,而我们要赞美的是他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

5、不要太看重眼前的成果。因为艺术是关注人的创造力、情感、思考的,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父母需要通过艺术启发小朋友潜在的个性,帮助他认识自己是谁;

6、林曦老师建议要尽量给小朋友创造更好、更多条件去看和吸收好的东西,“取法乎上”,这个阶段,输入比输出更重要;

7、父母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极少数人才能够把艺术当职业,但通过学习艺术而生长出来的品质,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8、要建立学习艺术的“自我标准”:(1)通过学习一门艺术,提高小朋友专注自律的能力;(2)能够获得更多表现力和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3)获得一种经验:艺术一旦开始学,需要懂得积累和打磨,十年磨一剑,养成不断优化和精进的生活态度。

PS:林曦老师推荐书籍:

1、大卫·霍克尼《给孩子们的图画史》

孩子们天生就是艺术家。霍克尼用独特的眼睛透析图画的世界,介绍了60位耳熟能详的大师,一览图画史上七十幅经典名作。

2、薇妮斯蒂·马丁《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

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在上东区,从物色公寓、购买学区、给孩子申请私立学校开始,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关于小朋友学艺术,林曦老师建议第二部分分享~

1、美是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基于个性的。所以,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如果人有很强自信的话,生命会美好太多,很多不开心都来源于跟别人的比较;

2、美是需要付出,需要练习,需要长久的自律和训练的。美之所以稀缺,之所以难得,之所以宝贵,因为它确实不容易,美其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3、学习美的动机是为自己,评判标准不能在外界,否则很容易挫败又不开心。我们是为自己而学,不是为别人。不要牺牲掉自己的乐趣,去倾听,去感受,只有深入进去,从看热闹到看门道,才会有趣味;

4、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审美能力会成为个人非常核心的辨识。对美、对品质的一点点提升,需要许多付出,但贵的东西不一定美,讲究美不一定很昂贵;

5、美的标准需要建立,感知美也需要提升眼力。林曦老师多年前买了对古董耳环,有朋友喜欢,以两颗1.5克拉的钻石复刻一对,还是觉得林曦老师那对耳环形状不规则的好看,而不是工艺上统一的制作标准;

6、提升审美力,首先重视美,有时优先于实用。《人生果实》纪录片里的爷爷奶奶以长时间等待合心意的家具,宁可先没有,也不将就;

7、美的感知力,可以从每件小事上锤炼。林曦老师的外婆讲究美,外出买菜时,特地绕路也要去买花。这对自我的要求,无论如何都活出滋味和美感来。所以,多回想自己的行为、生活方式,多问一句“这样美吗”;

8、不着急出成果,需要耐心等待,艺术是非岁月不可的,需要时间的沉淀和酝酿。

PS:林曦老师推荐书籍:

1、书籍:嘉藤慧美子《精致》

以美为出发点,传达如何通过日常的服饰、食物、居家细节、审慎选择美的物品,找到风格。

2、纪录片:《人生果实》

借由津端修一夫妇丰富的人生阅历,一幢深居林间的小屋,一年四季,探索那些深藏于时间长河中的真正瑰宝。

3、画: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