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一转眼就已经到九月了。 九月,意味着人们心心念念的秋天就要来了。 如果你已经见过大半个中国城市的秋天,那么城城推荐你今年去内蒙古的阿尔山。 图/色影无忌 那里的秋天,有着我们脑海中真正的秋天的画面。 麦子熟了,风吹麦浪,金黄一片;天空辽阔,远山连绵,大地广袤。 图/色影无忌 范仲淹在《苏幕遮》里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尽在斜阳外。”
九月,此刻。去阿尔山看秋,正当时。 图/色影无忌 01 秋天的阿尔山 是北疆的多情与浪漫 城城说的阿尔山,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山,而是一座城市的名字。 全名叫哈伦·阿尔山,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的一个县级市。 它在内蒙古草原之上,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地处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和蒙古四大草原交汇处。 阿尔山市阿尔山的名字,在蒙古语里有“温暖而圣洁的泉水”的意思。 图/行影自由行 阿尔山靠近蒙古国和俄罗斯边境。 所以,建筑也有一种异域风情,加上同样城市坐落于山脉之下,刚到这儿的人一时间还以为去到了瑞士。 在阿尔山,一年四季都有欣赏美景的好时间。 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夏天万物生长,满眼绿意;秋天金黄遍地,广袤无垠;冬天银装素裹,白雪茫茫。 乌苏浪子湖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乌苏浪子湖。 地处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像仿佛事先设定好的人间仙境。 这里人烟稀少,也很荒凉。却有难得的一步一景,那些令人着迷的火山、森林、天池、温泉……这里都能找到。 远方的微风,轻轻地吹向草原。 上面有奔驰的骏马和散漫的牛羊,绿油油的森林里藏了一座座大山,流下的冰川水积成了一个个净如明镜的湖泊。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要说阿尔山最美的时候,那一定是它的秋天。 大兴安岭的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能在一夜之间从绿色变成黄色。 如果你恰好九月住在阿尔山,清晨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专属于阿尔山的秋意,一点也不输给北疆喀纳斯。 毕竟,九月的阿尔山都是金灿灿的。 ![]() ![]() ![]() 图一/行影自由行,图二三/色影无忌。 和喀纳斯地区一样,阿尔山同属北纬48°。所以,秋天要来得比其他城市都早些。 八月下旬,原先的绿植逐渐褪去青翠; 九月伊始,连绵的一片片山林,从浅绿、深绿慢慢过渡到金黄。此刻的阿尔山,秋意正浓,层林尽染,像一幅绽放着金光的油画。 市区里的一座座屋舍,像油画里的点缀,零星散落在一片金黄之中。 ![]() 02 阿尔山不大 却藏着无数人想要的风景 来到阿尔山,一定要去「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因为这里藏了阿尔山90%的美。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 ![]() ![]() ![]() 图一二/行影自由行 阿尔山天池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有阿尔山和驼峰岭两处天池。阿尔山天池,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并称中国三大天池。 在数十万年前,阿尔山的附近的火山喷发。 地下的岩浆上涌和地下水相遇后,产生了巨大的爆炸,形成了今日的阿尔山天池。 ![]() ![]() 图二/行影自由行 不过很神奇的是,天池没有水源注入和泄出,多年来水位不受外界影响,久旱不涸,久雨不溢。 天池的水,洁净无比,水平如镜,倒映苍松翠柏,蓝天白云,景色万千,有水鸟和水鸭栖息,却没有鱼类在湖中生长。 ![]() 图/网络 岸边是茂密的白桦树和兴安落叶松,环绕着天池,郁郁葱葱,有的状若迎客,有的剑拔弩张,直插入天。 如同一群士兵守护着神秘的天池。 ![]() 驼峰岭天池驼峰岭天池,在阿尔山国际森林公园的最边上,去的人比较少,但不妨碍它景色异常美丽。 ![]() 水在阳光的照耀下,蓝得像一块蓝宝石,岸上的兴安落叶松,像是专门为它镶嵌的金边。 这个形似人脚丫的湖泊,是阿尔山地区最美的火山湖之一。湖泊的形状,远看是俯卧的骆驼,近看像巨人的足迹。 ![]() 走在一旁的红色木栈道上,边走边看,随着光线的变化,湖水还会变换出不同的蓝。 湖水被风吹得荡啊荡啊,再轻轻地在湖面划出一缕缕波澜。 ![]() 杜鹃湖杜鹃湖,也是火山爆发时形成的湖泊。 因为湖边开满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而得名。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不会知道栈道上的前方,是一处洁净的湖泊。只有亲自穿过了松林,才能把一汪恬静的杜鹃湖纳入眼中。 ![]() 图/色影无忌 在春夏交际之时,岸边开满了杜鹃花,红绿分明,倒影出来的影子如霞似火。 ![]() 秋天,杜鹃湖没有杜鹃花。 但是湖水却像加了滤镜,蔚蓝色的湖面,清波荡漾,倒映着岸边那些层次尽染的白桦树。 偶尔还能看到天鹅和鸳鸯栖息在这里,湖面荡漾起一丝涟漪,很快便柔和地回归于平静。 ![]() 石塘林阿尔山的石塘林,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地质遗迹。 是亚洲最大的近期死火山玄武岩地貌,也是大兴安岭腹地的一个奇观。 ![]() 走在阿尔山大峡谷中,满山都是黑黢黢的火山地貌景观。 火山爆发,在这里造就了壮观而丰富的火山地貌景观。火山岩石的形状,千奇百怪,像武士,像战马,或像饱经风霜的老将。 峡谷里还有潺潺流动的溪水,衬托着坚硬的石头,反而多了一丝灵动的气息。 ![]() 在无土可言的石塘林里,本该是没有植物可以生长。 但高大茂密的兴安落叶松却能在熔岩缝隙间深深扎根,挺拔俊秀,枝繁叶茂。自成一片兴安落叶松石塘林。 ![]() 三潭峡在幽深的阿尔山峡谷里,还有个三潭峡。 这里是哈拉哈河的上游和源头,河水在这里急速奔流,在落日的余晖下,水中折射的光芒使得整条河流变得波光粼粼。 一旁的针阔叶混交林几乎都落了叶子,光秃秃的伸展着枝干,冷冷清清,萧瑟而寂寞。 ![]() ![]() 当地人会踩着河水穿过峡谷,走在其中,便是“长溪碧透水清清,远近层林尽染明,醉看幽谷黄金叶,留连愿在画图中。” 三潭峡,就是阿尔山的原始森林深处的一条河水景观大道。 ![]() 03 全国人口最少的县级市 藏着人间烟火和独特的山水温柔 阿尔山作为全国人口最少的县级市,市区的面积也不大。 站在市区的中心,望向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看到尽头。走路的话,一两个小时就能把这座城市逛完。 ![]() 图/巴伐利亞酒神 其实,阿尔山大多数时候是很安静的。只有每当列车停站时,才会给这座小城带来一丝喧嚣。 当趋之若鹜的游客们前往远处的“山沟沟”后,这里很快又会恢复往日的平静。 阿尔山市区,同样不缺美景,你还可以在这里发现北方人专属的生活痕迹。 ![]() 图/巴伐利亞酒神 阿尔山火车站阿尔山,之所以能让人误会身处在瑞士。 不仅是因为这里有极度相似的高山和房屋,还因为有一座如童话般的阿尔山火车站。 ![]() ![]() 阿尔山火车站。图/巴伐利亞酒神 阿尔山火车站,被称为“中国最美的火车站”。 屋顶是淡淡的土红色,漆面是黄色的,然后被一条条墨绿色的木条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图案。 ![]() 阿尔山火车站。图/巴伐利亞酒神 外界来到阿尔山的唯一方法是,就是乘坐阿白线铁路(白城-阿尔山)。目前,共有两对绿皮火车在运行。 4345/4346次列车,来往于白城和阿尔山之间; K7565/K7566次列车,4月末-10月初来往于沈阳和阿尔山站;10月19日-4月中旬来往于沈阳-乌兰浩特站。 ![]() 火车开往阿尔山的路上。图/巴伐利亞酒神 阿尔山独特的地理结构,为当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车站附近的市区,还能看到一些当地人摆地摊,各种山货,琳琅满目。 ![]() ![]() 图/巴伐利亞酒神 有趣的是。 和我们想象中的内蒙古地区顿顿吃牛羊肉不一样。阿尔山虽然地处内蒙古,但位置却是在呼伦贝尔和科尔沁草原中间的山地。所以,很少有人放牧。 平日的餐桌,牛羊肉也不少,但更多时候是吃像东北菜一样的食物。 ![]() 图/巴伐利亞酒神 因为住在山区之中,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狗的习惯。 夕阳西下,游客们几乎都会回到市区里。居民家里那些热情的小狗,都会跑出来和游客一起溜达、玩耍,玩够了又会跑回家里。 ![]() 图/巴伐利亞酒神 来这儿,可以住在当地的民宿里,体验一次这种农家乐。 在阿尔山,这就是被洒满金光的田园生活。一边是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一边是天地无声和山河静默,总是平静优雅,山水温柔。 ![]() 白狼镇林俗村在阿尔山市旁边,还有一个白狼镇的林俗村。 “木头杖子小拌落,房屋起脊挂山货,客人进屋炕上坐,火墙火炉烟袋锅,炕稍棉被落成落”,是对这里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概括。 ![]()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厚厚的黑土地,也有热情、纯朴、好客的民风。 这里,还是综艺节目《亲爱的客栈2》的取景地。 ![]() 村的名字,由蒙古语“白力嘎”演变而来,意思是“富饶的地方”。 和名字一样,这里像是一座活生生的林区生活博物馆,木屋、护林犬、到处乱跑的小马驹,俨然一副悠闲的山水画。 而且,它还是唯一一座集火山、冰川、草原、温泉、森林、探险、人文古迹于一体的人类居住地。 ![]() 阿尔山林区的鹿。 树皮画,是这里北方民族古老的艺术。 当地居民,会把当地桦树的皮剥下来作画。一块块原先不起眼的桦树皮,经过粘贴和重新组合,就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 ![]() 林俗村的树皮画。图/网络 在2017年时,树皮画还入选了第六批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林俗村的文化,就这样传承在一片片桦树皮里,成为了阿尔山林区的名片之一。 —— 而阿尔山的名片,是阿尔山本身。 是这里的春夏秋冬,是这里的天蓝水绿泉如碧,草木青葱花如海。 也是这里的最小、最精致,以及车如流水马如龙。 ![]() 古早时期的阿尔山,火山喷发,地动山摇。如今的阿尔山,平静,温柔。 白霜过,秋风起。 九月的阿尔山,变成了欣赏秋日的好地方。树叶轻轻地飘落,起舞;这里的人们,欢声笑语;这里的小镇,开始迎来四方游客。 这里的秋天很短,秋风再吹吹,就会过去。 启程吧。 ![]() 参考资料: 1. 【铁道旅行】中国最美的火车站之一:阿尔山火车站,豆瓣“巴伐利亞酒神” 2. 阿尔山丨一半奈良の鹿,一半北欧の森,公众号“行影自由行” |
|
来自: 东风无语ukprm4 > 《旅游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