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以为爬到食物链顶端就不用吃菜了,然后跌了一个大跟头

 阴影中游动的鱼 2020-09-09
从小,我就是个不爱吃蔬菜的人。一道西葫芦炒火腿肠,我总是挑拣着其中的火腿肠吃,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才肯咽下一点菜。

上了大学,吃饭没人管,我更放飞了自我,在食堂永远只点肉菜;工作之后,为了“犒劳自己”,外卖更是几乎顿顿都以煎炸食品为主,连商家那点“礼节性”配菜都没动过

平静的日子如同一场铺垫多年的伏笔。我从未想到,藏在“挑食”背后的隐患,远比我想象的更重。

从脚底开始变成一棵树

去年12月,我开始感觉左脚的大脚趾发麻。起初只当是甲沟炎,并没有太在意,直到蹲在家里办公的那段时间,麻木开始蔓延到两个脚掌。

爸妈觉得是我不运动的缘故,催我去运动,但脚上的麻木依旧在扩散它的范围:脚踝、小腿、膝盖。恢复上班后,往常十几分钟的路程,我可能要拖着麻木的腿走四十多分钟,每走几十米就气喘吁吁,腓肠肌也酸痛异常。

我的腿仿佛不再是身体的支柱,而是成了我拖着的两个笨重的行囊,让我举步维艰。

我感觉自己渐渐被冻住了,或者中了书上说的奇蛊,慢慢从脚底开始变成一棵树或一块石头。那时我才意识到,这可能不是锻炼锻炼就能好的事儿。

我感觉自己正在变成一棵树。丨Usplash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去医院的,是一次摔跤。那段时间,我脚底像踩了棉花,分不出地面和马路牙子,膝盖也绵软无力,走路时腿随时会软下去。一次边走路边聊天,我没注意看脚下,直接表演了一次扑街。

事不宜迟,同事帮我咨询了家中的医生,得到的答复是,年轻人出现这个症状,多半是腰的问题,可能是腰间盘突出压迫到了神经。

挂上脊柱外科的号,我从此开始了求医之路。

看到第4个科,

医生才找到我的病在哪儿

脊柱外科的医生听了我的形容,又做了触诊,压根不信。医生甚至戏谑地说:“你不是为了逃避上班吧?”以防万一,他还是给我开了肌电图、腰颈的X光和核磁共振检查。

X光结果当天就拿到了,只显示我有轻度的颈椎曲度变直,而腰很正常,压根和这个症状扯不上关系;肌电图也没什么异常。看来问题似乎不在这里,为了省钱,我退掉了没做的核磁检查。

不是腰会是哪儿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引起双腿发麻”的病症,这次,糖尿病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又挂上了肾内科的号,医生按了按我的腿说,不肿啊,应该不是肾的问题。我问医生,我还应该去哪个科看,她建议:去血管外科吧。

这家医院没有血管外科,我拖着两条“行将就木”的腿去了另一家医院。再一次地,我从血管外科也拿到了“无异常”的检查结果,又回到了脊柱外科。

这次我乖乖地做了腰椎核磁。可没想到结果出来之后,医生看了看片子,感叹道:“你这腰椎比我还健康呢!”

我彻底陷入了茫然,如果有表情包,那么我的脑袋边一定围绕着一圈问号。

医生想了想,把我领到了神经内科。因为在前面三个科室的经历,我也没报什么希望,任由神内的医生在腿上敲敲刮刮。检查完,医生说:“你这是末梢神经炎啊!”

医生检查神经反射时使用的音叉丨Pixabay

找到症结了,但医生说引起这个病的原因很多,需要做一系列检查。她建议我住院,因为门诊的话实在要跑太多趟了。

当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疫情期间,住院也有些麻烦。决定住院后,我拖着心酸的小破腿快速挪动,赶在医生下班之前做了核酸检测。

第二天,核酸结果出来,我来到病房,护士看了看我,问:“给谁办住院啊?”我弱弱举手:“我。”护士有些惊讶地把我领到病房,我马上也明白了:来到这里住院的病人,年纪基本都比我大得多

我化验单上的数字比常人翻了一番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开始治病了,我的心态也变得非常平和。检查果然有很多,做肌电图需要扎针和电击,我苦中作乐地跟医生说:“你知道吗,我在网上看做肌电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人说像被容嬷嬷扎的紫薇……”她哈哈笑:“那你今天可以体验一下了。”

彩超、CT、核磁、肿瘤检查、传染病检查……一通检查下来,大多没什么问题,最大的异常出在“血生化”检查上:

我的“肌酸激酶”高达707个单位,而正常人应该在200以下;尿酸也超标不少;高得离谱的还有总胆固醇,超过正常值近一倍。

我的主治医生想不明白:“你也不胖啊?怎么会这样?家族有遗传史吗?”我回忆了一下,诚实地告诉她,还真没有。

最终,两张关键的化验单解决了我们的疑问:在繁杂的检查结果中,藏着两个重要的“↓”和“↑”:我的体内明显缺乏叶酸,而一种叫“同型半胱氨酸”的物质则比正常上限翻了一番

医生解释,缺少叶酸就是我这场病最大的元凶,使我患上了“维生素缺乏性周围神经病”,引发两腿麻木;而我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依旧与叶酸缺乏有关。

而至于叶酸缺乏的原因,医生了解我的饮食习惯后就有了答案——应该就是吃出来的毛病人体获取叶酸的主要途径就是绿叶蔬菜,而至于我,医生一脸不可思议地向我确认:“你真的只吃肉?不吃菜和水果?”

我非常心虚:“菜是不吃的,水果会象征性地吃一下……肉还特别喜欢油炸的,平常人吃炸鸡可能一周两三次,我是一天两三顿……

“深绿色”蔬菜是人体获取叶酸的重要来源丨Unsplash

被整个科室“当众处刑”

医生们很快都知道了我的病情,每个医生给我做检查之前,都会饶有兴味地问:“听说你只吃肉啊?”对我来说,简直是公开处刑了。

不过这都是小事,重要的是终于找到了病因,接下来就好解决了。护士每天来给我屁股上扎一针,再吊四袋水。屁股上的针是营养神经的,挺疼,每次她都会提醒我,有一天还对我说:“我觉得你真的挺坚强。”

看我有点诧异,她说:“你这个年纪,一个人住院,扎针的时候一般都会露出那种很痛苦的表情。”我又一次“心大”地笑了起来。

我受损的神经影响了大脑控制双腿、感受外界刺激丨Pixabay

一个人住院确实有点不方便,原本就腿脚受限,还经常得一个人拎着吊瓶去洗手间,打饭也总是拜托同病房好心的护工帮忙。不过,住在这里也见到了每个人的不容易:病情更重的病号、辛苦查房的医生护士、任务繁重的护工、每天各个病房跑来跑去订饭的姑娘……

看多了这些,心中真的平添了不少包容,对扎偏了血管导致一大块淤青的护士也会说声谢谢。对方很不好意思:“哎呀你可别谢了,把你扎成这样……”可我觉得,还不是看我一只手已经被扎成了筛子,她也才好心尝试了不好扎的血管。都是为了治好病,还是互相理解才好。

如此住了半个月院,出院时,我的症状已经好转很多:肌酸激酶和尿酸降到正常数值,胆固醇也接近正常了;腿不再痛,走路也有劲了,一口气走个500米不是问题;麻木也有所减轻,医生说,后面就要靠慢慢恢复了。

无论如何,能够正常地工作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出院之后,医生给我开了七八种药,有维生素、叶酸、他汀(降血脂的)和辅酶Q10等等。我坚持吃着,相信麻木的症状也会逐渐消解的。

营养学家推荐的“膳食宝塔”丨中国营养学会

我从未想过,挑食会带来如此严重的一场麻烦。跟朋友讲起时,对方甚至觉得不可思议:“2020年、一线城市、因为缺乏营养住院了?”如今,就算再不喜欢青菜,我也会保证每天都吃一顿多种蔬菜混合的轻食。这是为了保命,也是为了生活质量。

出院那天,我的主治医生不在,是其他医生代办的手续。至今有点遗憾,很想对她说一句:感谢医生妙手回春,今后我一定好好做人

医生点评
王毅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我们的“周围神经系统”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与周围的肌肉、感受器的神经纤维,如果脑和脊髓好比电脑主机,周围神经系统就是连接主机和显示器等设备的数据线

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在教科书上,这类疾病通常发生在饥荒、战争、贫穷等情况下,但如今,我们在发达地区同样能见到营养性周围神经病,原因往往并不是饥饿,而是饮食异常、酒精滥用、药物影响或者胃肠手术等

这类患者中,就包括本文作者这样的“严重挑食”人群。患者可能会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3、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E、叶酸等维生素,或者缺少铜元素等微量元素。

当营养成分缺乏导致周围神经损害时,患者会发生渐进的四肢远端麻木无力,出现感觉缺失(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手套/袜套样表现”,手脚的感觉仿佛隔着手套或袜子),也容易发生跌倒,本文作者的“脚踩棉花感”、下肢麻木无力都符合这些表现。患者往往还会同时发生贫血、血脂异常等,作者入院检查时发现的“胆固醇超标”即是血脂异常的表现。

医生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离不开神经肌肉电图,它能够反映出神经肌肉受损的情况以及受损的类型。不过,本文作者起初的肌电图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明确“周围神经病变”这一方向靠的还是神经内科医生仔细的体格检查。事实上,这也是神经疾病常见的情况:很多疾病,特别是不典型的疾病,往往不容易第一时间找到诊断的方向,可能需要像作者这样历经波折才能发现问题所在。

周围神经病患者需要彻底的检查以寻找病因。住院后,作者接受了一系列检查以明确是否合并贫血、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有没有累及脑和脊髓;在发现血叶酸水平显著降低,同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后,最终确诊了营养性周围神经病。神经内科疾病寻找病因就如同抽丝剥茧的探案,作者这次就医的经历就为大家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值得庆幸的是,营养性周围神经病通常预后较好。经过积极的治疗,补充缺乏的维生素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是对于病程长久的患者,有一些损害也会变得不可逆,从而留下后遗症。我们的作者经过准确诊断后接受了多种B族维生素的治疗,症状很快缓解。不过,考虑到有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基因突变,所以也建议她及家人定期随访叶酸、维生素B12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对于大众来说,B族维生素在网上和药店很容易买到,也有人听说其“营养神经”的作用而去自行补充。不过,某些维生素的过量补充(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也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应该做好均衡饮食,而不是擅自“补充”大量维生素。如果身体出现与本文描述类似的神经系统症状,就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在神经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西湖醋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