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线路首发!布加神山会是藏东未来的热门徒步路线吗?

 户外探险杂志 2020-09-09

9月3日,荒野计划布加神山大环线探线团队出山,顺利完成探线任务。

20天中,他们围绕布加神山大转一圈,翻越13个垭口,行程约220公里,累计爬升约10000米。

在这片荒蛮之地,他们遇见了想象中的风景,一路遍览丹霞、雪山、冰川、冰斗湖等独特风光。探路途中,预料之外的情况时有发生,天气不佳只能放弃一段行程,在某处收获绝佳的观山视角,登山杖被当地人误认为枪支……

线路亮点

01

独特地貌


布加雪山,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是藏东第一高峰,主峰海拨6328米,是西藏的七大神山之一。这里鲜有徒步者涉足,仅有一支徒步队伍于2016年国庆期间走了一小段穿越路段。

地质运动与古冰川侵蚀作用下,这一区域形成了神奇壮美的地质画廊,雪山、现代冰川、峡谷、冰斗湖、瀑布、平坝、草原、丹霞、古海底地貌共存。

02

冰川盛宴


布加雪山北坡并列分布着4条较大的山谷冰川,自东向西分别为东碑加冰川、碑加冰川、西碑加冰川和给马弄冰川,其中碑加冰川即焫茸冰川。

这里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悬冰川发育地区,其中最长的焫茸冰川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落差最大的悬冰川。在东碑加冰川,冰瀑磅礴,犹如展翅飞翔的大鹏。冰川末端形成小冰湖,附近为线条和缓的山丘,遥遥望去犹如水墨画。

翻过线路中最高的垭口,队员可近距离接触冰川。

03

七大观山视角


路线围绕布加神山逆时针大转一圈,在设计之初,领队任我行就找了多处观山的新视角,只为获得布加神山的最佳视觉。实际探路过程中,队伍发现了7处观赏布加神山的绝佳地点。

分段详解

01

东部丹霞美错风格探路段


起始点:进山口甘岩乡马古棍巴—俄噶格乡岗噶村

时间:8月15日~8月22日

用时:计划7天,实际用时8天

距离:约82公里

海拔:4108米~5367米,累计爬升4663米,下降4258米

难度:中等

难点:在贡根脚垭口,垭口末端有150米的陡坡爬升,过该垭口后有70米的下降颇为陡峭。

看点:丹霞密集、湖泊众多,可欣赏悬冰川、冰盖型冰川、古海底沉积岩纹理地形。

风景指数:★★★★★

出发前,任我行比较担心的是天气。布加雪山一带8月天气尚可,但也有降雨,若是落雪,丹霞地貌可能会被雪覆盖,而丹霞正是线路的一大亮点。

幸运的是,20天的行程中,仅有半天下雨,其余时间均是天朗气清。

其他路线一般第一天为过渡期,队伍要走一二十公里才能进入核心风景区,布加神山大环线却直奔主题。一进山,美景指数就已经爆棚。

丹霞地貌色彩斑斓,裸露在外的岩层红若火焰,低处山坡覆盖着茸茸的绿草,众多碧蓝湖泊点缀其间。

本分段5000米以上垭口共有7个,其中贡根脚2号垭口海拔5376米。

该段落采用传统“上切垭口下走沟”模式走法,巧妙利用藏民传统的跨牧场生计通道,串联了一个并不常见的垭口贡根脚1号垭口。在贡根脚1号垭口,能够远观布加雪山群。

第一分段路况良好,走起来行云流水,每过一个垭口都很顺畅。

这里有不少残留悬冰川和冰盖型冰川,还有难得一见的古海底沉积岩纹理地形。夏季走的话,每个沟均有牧民的临时放牧点。

该分段风光惊艳,景色密集度颇高,基本上每天均有垭口与湖泊,是一条不错的徒步分段,建议户外爱好者把这段作为必选项。

02

北部及中部丹霞主山脊探路段


起始点:俄噶格乡岗噶村—俄噶格乡露六卡村

时间:8月24日~8月27日

用时:计划5天,实际用时4天

距离:约65公里

海拔:4514米~5281米,累计爬升2155米,累计下降2080米

难度:一般

难点:丹霞分水岭主山脊局部段山形尖削,强行穿越难度不小,故为安全起见,放弃局部山脊段,改为旁绕从前面一个山脊垭口上切回位到主山脊。

看点:主山脊北面地形辽阔、山形舒缓,而南边沟壑较深,丹霞崩塌形成的塔状土林,加上附近的特异丹霞山体,以及远处布加神山全景,构成一幅立体的波澜壮阔的地质画卷。

风景指数:★★★★

完成第一分段后,队伍在岗噶村休整一天。第二分段为衔接段,从布加雪山东部的丁青丹霞,过渡为西部的雪山冰川。

本分段共有5000米以上点位共3处(两段山脊高点和一个垭口),穿越段主山脊最高海拔5281米。该段落采用非传统“山脊探索”走法,规避掉周边密集路网,该丹霞主山脊是怒江水系与澜沧江水系的分水岭。

这里也是两种地貌的分水岭。站在山顶,两侧风景迥异,北面靠近青海方向,地形和缓、牧场开阔,南面沟壑较深。脚下是丹霞崩塌形成的塔状石林,远处雪山连绵,这种视觉冲击力只有亲临现场方能体味。

本分段主要特点是丹霞类型丰富、山脊上能体会到地貌特征明显的过渡。与第一分段、第三分段相比,第二分段不宜作为独立单元去走。

然而,第二分段难度一般,距离村庄较近,人文历史宗教气息浓郁。如果想体验牧区风情,观赏布加雪山远景、特异丹霞地貌,可以在这一分段慢慢走,用休闲的走法游逛五六天。

03

西部雪山冰川探路段


起始点:俄噶格乡露六卡村—雅安镇荣噶村

时间:8月28日~9月3日

用时:计划7天,实际用时7天

距离:约77公里(含乘用藏民机车约9.5公里)

海拔:4353米~5366米,累计爬升3627米,下降3856米

难度:中上

难点:

1、规划设计的“观景雪山小内环线”路况难走,乱石段落颇长,与原先估计的有异。在露六卡村后侧到色娘措之间有个绝佳的草坡观冰川小平台,但总体小内环耗时2天,不建议普通驴友探行;

2、最后一个央堆村与荣噶村之间的不冬措垭口,能走通,但是线路石坡颇长,不是牧民常用通道,垭口较陡峭,看到疑似雪豹脚印,不建议普通驴友走这个垭口。

看点:近距离观赏雪山、冰川、冰斗湖,错噶玛垭口是布加雪山东卫峰的绝佳观景点。

风景指数:★★★★☆

本分段为观赏布加神山及其冰川的核心分段,共有5000米以上垭口5处。露六卡村附近路段为小内环线,之后队伍向西出山。

在小内环线上,队伍遭遇了全程仅有的半天降雨。此处落石多,乱石堆将原有的牧道掩埋了,队伍走得颇为辛苦。

冒雨从色娘措行至未名美措扎营,任我行原本计划第二天下到错噶玛再轻装出发,爬升200余米上到错噶玛垭口,那是观景布加雪山东卫峰的绝佳观景点。

布加雪山东卫峰山形漂亮,他规划了这个垭口观景通道。然而,第二天一早,天依旧阴沉。从营地远望布加雪山,山顶的云层很厚。任我行原本想坚持前往错噶玛垭口,而队友们觉得,如果爬升200米后云层不散,前往垭口意义不大。

经历前一天的雨中行进,想到布加雪山可能依旧难见真容,大家决定放弃这段行程,下山返回露六卡村。这是任我行在这次行程中最遗憾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队伍和当地人沟通得知,他们称布加雪山为“碑加岗日”神山。当地藏民敬奉朝拜的神山,并不是整个雪山群的最高峰,而是山形更为突出的布加雪山东卫峰。

真正的布加神山,是东卫峰还是最高峰?这还有待专家的严谨考证。

天有不测风云,也有意外之喜。从错噶玛下到露六卡村,队伍没有走现成牧道,因为沟中的视角不是最理想的。天渐渐放晴,队伍为了寻找最佳视角,一路在半山腰横切。

此时,东碑加冰川、焫茸冰川一览无余。焫茸冰川坡度较陡,从峰顶倾泻而下,在末端形成碧绿冰湖,阳光照耀下十分震撼。

东碑加冰川顶部犹如展翅飞翔的大鹏,冰川前的褐色山丘起伏和缓,二者相互映衬,颇具国画神韵。

回到露六卡村,包车前往着尼普,在着尼普附近的藏民家过夜。第二天,队伍翻越全程中海拔最高的着尼普垭口(5378米)。起初有隐约的牧民通道,但到了垭口就找不到路了。

这里靠近冰川与雪山群,仿佛触手可及。这一侧是壮美的雪山,翻过垭口后,另一侧是一个圆形湖泊杜钦错根湖。

要抵达杜钦错根湖,队员还要穿越冰盖冰川。这一天走得很疲惫,但经历了不同的地貌风光,大家都非常满足。

队伍夜宿央堆村,第二天计划翻越不冬措垭口,没想到的是,最难走的路段与最戏剧化的一幕都在此发生了。

这里地图资料有限,任我行没能找到清晰图片,规划线路时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画了轨迹。

真实的不冬措垭口坡度高,落石、滑坡频繁,大家要拉开距离,避开彼此踩出的落石,才能顺利通过。

任我行与摄影师陈春石在后面收队,行至半山腰,央堆村村长带领5个年轻人赶了过来。几位康巴汉子扛着棍棒,来势汹汹,说是有人报告探线团队带着枪,要一一盘查。

原来,平时牧民不会走这个垭口,这里就如死胡同一般,没人走得通。一位村民看到队伍上山,形迹可疑,就下山报告村长,还将队员手里的黑色登山杖误认为是枪。

对方汉语不是很流利,交流起来更多要靠手势。任我行与陈春石拿出相机,给村民们看沿途拍摄的照片,告诉他们此行目的单纯,只是旅行,可以宣传这里的风景。

他俩还将带的装备给村民看,比如高驰手表、黑叶太阳能板、气罐,对于这些新鲜事物村民们也特别感兴趣。

任我行通过对讲机让走在前边的队友停下来,自己随村民们前去会合,以便向村民解释。此次探路,每过村庄都会面临一番盘查。这里少有外来人口,来的人也多为盗猎、盗挖虫草,因而村里保持戒备,一旦发现外来人,都要报告村长。

队员们会向村民展示照片,告诉他们路上也曾看到过鹿角等,但自己不会带走。也会给他们看包里的烟头,告诉他们队伍注重环保,烟头都会带走,不会破坏自然。

只要耐心解释,村民们也会善解人意,回报以热情。在不冬措垭口,这次误会也被同样化解,村民们与队员还在不冬措留影纪念。

本分段把荣噶村作为徒步终点,从噶布多到荣噶村有段4~5公里的下坡山路,全是土路,可以非常轻松地下来,颇应景出山回府的节奏。

规划路线中,队伍原本还将前往约雄村观赏足学会冰川。然而,从这段下坡路走过,不远处就有村庄,心情也变得轻快。任我行果断舍弃了后续行程,以免线路有拖泥带水之感。

本分段是近距离雪山冰川、冰斗湖的绝佳分段,是整条线路的灵魂分段。

但是由于景区铺了柏油路,并且线路设计必须要折返,造成线路规划较为零散,但瑕不掩瑜,这条分段精彩纷呈。

如果你挚爱雪山冰川胜景的组合,这个分段不容错过。

线路总结

随队摄影师陈春石一直专攻户外探险、极限运动类影像创作,此行他印象最深的风景当属丹霞地貌与雪山的搭配。

丹霞地貌色彩丰富,有很多古地质地貌的痕迹,可以明显看到山的褶皱纹理。风化作用下,丹霞山体形态各异,与雪山遥相呼应,令人难忘。

探线团队8月进山,沿途经过多个夏季牧民点。在高原牧区,康巴藏族的文化颇具特色,女性的头饰由珊瑚、玛瑙、松石等精工细制,色彩斑斓。

对于陈春石而言,拍摄上还留有一些遗憾。线路平均海拔高,强度大,携带的摄影器材只能做减法。

路线上缺乏垂直自然带分布,沿途都在林线以上,要么是草原,要么是碎石路,时间久了会稍显单调。

徒步过程中,每天的路程都已规划好,很难长时间停下来,找最好的角度,等最佳光线。本次拍摄主要以纪实为主,记录下探线过程的核心素材。

途中他发现好几个摄影点,但很遗憾等不到光线最好的时候就要离开赶路。

线路总体难度较大,适合有经验的徒步爱好者。陈春石使用高驰手表记录运动量,在越野跑模式下,每天的运动量为4000~5000千卡,体能消耗量相当于每天越野跑六七十公里,20天中他的体重减了11斤。

作为路线规划者与领队,任我行建议,用七八天走完第一分段,欣赏丹霞地貌,出山后包车前往露六卡村衔接第三分段,在布加神山的核心区走三四天,探访雪山冰川。

如此省略第二分段的衔接段,可将时间压缩在10天左右,方便请假,还可兼顾丹霞与雪山冰川两大亮点。


这次探索,只是抛砖引玉,探线团队用20天的时间将整个区域走了一圈,把布加神山的概况展示出来。

路线串联起这一区域最具特色的风光,但个别地方或线路稍显冗长、或路况不尽如人意。户外爱好者可根据自身体力自由分割线路。

任我行期待这条线路能慢慢发展起来,大家共同优化线路,挖掘周边更好的风景与拍摄点,为户外爱好者提供更多选项。

01

七大观山视角


第一分段,在贡根脚垭口可观看布加神山远景,整个雪山群在远处铺开,颇为壮观。

第二分段,丹霞崩塌形成的塔状土林,可观看远处布加神山全景。与贡根脚相比,这里离布加神山更近,附近为特异丹霞山体,画面更为大气开阔。

第二分段,进入露六卡村前,在冬庆河谷的草坪上可看到布加雪山,两侧的雪山拱卫着布加神山,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是五星级视角。

第三分段,在露六卡村,可看到布加神山与焫茸冰川、东碑加冰川两大冰川,冰川从雪山倾泻而下,但角度不是最好的。

露六卡村到色娘措之间,一处150米的山坡上,可获得观看两大冰川的更好角度,但看不到布加神山。

从错嘎玛营地爬升200米,可观赏布加雪山东卫峰。探路过程中,行至此处天气阴沉,故没有前去观山,但应该也是一个五星级观赏点。

从错嘎玛营地返回露六卡村途中,走半山腰,近距离观赏东碑加冰川、焫茸冰川,布加雪山也露出半个头,拍出的照片颇具视觉冲击力。

02

最佳季节


8月最佳。8月天气较稳定,9月后若遇上降雪,丹霞地貌将被覆盖。8月走这条线,沿途路过藏民的夏季牧场,牧区景色与藏地风情兼得。此时,野生动物食物充足,遭遇野生动物的概率较小。

03

营地


沿途营地都很好找,垭口两边都有较为平整的地方扎营,一路有多处溪流,水源丰富。

04

补给


20天的路线,几乎没有大规模补给的可能,即使到了村庄,也只有方便面可买。

05

当地风俗


当地为高原牧区,居民多为康巴藏族,文化独具藏地风情,尤以多彩、贵重的服饰为特色。这里少有外来人,故很难用汉语与当地人交流。

徒步过程中,要注重环保,尊重当地习俗,避免冲突。如遇盘查,请耐心解释,最好的方法是找村干部沟通。

06

野生动物


高原地带,有野生动物出没,在最后一个垭口,可见疑似雪豹的脚印。当地人家门口都会电焊三角形的围挡,用于防熊。以防万一,探线队伍携带了防熊喷雾。

任我行提醒,千万不要独行!最好可以五六个人同行,减少风险,将野生动物吓跑。选在8月出行,也是考虑此时高原食物充足,遇到野生动物的概率较小。

07

装备


MYSTERY RANCH 神秘农场背包的面料及背负系统表现良好,做工精良,在20天的长距离徒步中,经受住了不同环境的考验。

诺诗兰的服装适合国人体型,探线过程中有半天下起小到中雨,队员穿着软壳衣,也能起到一定防水作用。诺诗兰的冲锋衣颜色亮丽,做工精良,接缝严实。穿着柠檬黄的冲锋衣走在山野中,不会跟自然环境撞色,也不会像红色那样落入俗套。

队员们使用的是COROS 高驰手表,续航强劲。厂家一直与团队保持联络,乐于倾听队员们的使用感受,探线团队也带回原始数据为其App升级提供支持。

本次探路,白天多为晴天,气温20℃左右,夜晚一般会降至零下,第二天一早能看到霜雪。

出发前,考虑到山中气候多变、可能遭遇风雪,队员们选择了Sea to Summit的气垫,R值5.0,重量稍重,但比较耐用。重量重在中间有一层隔膜,将气垫分为上下两层,如果下层不小心磨损,上边一层还有一半的充气。

队伍使用的是Sea to Summit SPⅣ 睡袋,充绒620克,800蓬。这是一款轻量化睡袋,重1.8斤,相比其它充绒700克的睡袋,同等抗温下,轻了至少1.6两,另在潮湿下,干得更快,蓬得更松。

在收拾帐篷时,任我行的睡袋不小心被炉火烧了2厘米的口子,从里面的绒毛看,全是绒朵,无硬杂料。他用皮筋将口子扎紧,走完了接下来的行程。

Sea to Summit 的三合一雨衣,兼具天幕、地布、雨衣的功能。重量轻薄,为185克,国内主流产品中,同样15D面料的雨衣重量为210~230克。

徒步过程中,黑叶太阳能充电板让手机等电子产品供电充足。黑叶太阳能充电板更新到第四代,也走向轻量化,卡扣旁的固定穿孔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全文图片,来自摄影师陈春石及队员雨落、玲玲

布加神山大环线完整攻略及轨迹即将公布

敬请期待

户外探险“荒野计划”开启,鼓励探索原创徒步新线路

感谢诸位专业户外品牌所提供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