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美文:忠孝两全育英贤(作者:潘向阳)

 当代文摘 2020-09-09



·精·品·悦·读·


忠孝两全育英贤


文/ 潘向阳(湖南)

朔日,包公庙香客云集,熙熙攘攘,煞是热闹。我本意前去凑个热闹,不料偶遇一白发苍髯老者,侃侃而谈,竟然获益匪浅。旨在游玩的我心生仰慕,也随人流毕恭毕敬地向包公像鞠躬致意。

以前我知道,包拯当官二十六年,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要职。怒掷端砚、陈州粜米、七弹王逵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千古传颂。包青天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勇斗贪官污吏,鞠躬尽瘁,峻节高志,为人民世代景仰。

老者介绍说,包拯不仅是个大清官,更是一个大孝子。他略述了包拯生平以为佐证:包拯自小熟读经史,怀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然而直到弱冠之年,仍未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因为他是独生子,坚持先在家尽孝,后为国尽忠,成为当地品学兼优小有名气一孝廉。由此得到当朝重臣刘筠嘉许而名声大振。公元1024年,包拯再次放弃科举入仕的机会后,父母想法让26岁的包拯与一董姓女子结百年之好以代其尽孝,包拯才于公元1027年通过乡试、省试、殿试,脱颖而出为第一甲进士,被授职建昌知县(今江西永修)。包拯祖籍安徽合肥。为照顾双亲,包拯奏请皇上改授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可年迈的父母留恋故乡,不愿随儿子去和州,因而包拯毅然辞官,归乡侍奉双亲,长达十年之久。父母相继去世后,包拯筑屋于父母墓侧,住守三年。后哀痛之心尚不能平静,又居家两年。至39岁那年,他才再上京城,立朝复仕。

纵观包拯的人生历程,孝是基础。他认为,孝义高于一切,只有在家尽心孝敬双亲的人,才能为国为民效力。也正是包拯竭诚于亲,尽瘁于君的人生境界,使其成为忠、孝、廉、明的英贤楷模。

听了老者的介绍和评价,我感慨万千。是啊,古今中外,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对“忠”和“孝”都是很看重的,虽然他们赋予的内涵有所不同。成吉思汗说:“世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母亲。”告别体坛的晚会上,世界冠军陈翠婷说:“我要将这束鲜花献给这么多年来疼我、爱我、关心我和支持我的母亲。”朱自清泪眼模糊了慈父微驼的《背影》。肖邦因为童年父爱的影响,临终也不忘在身边放着故里的泥土。他们的言行渗透的是至孝之情。也正是这样一种情结深厚的奠基,成就了他们荡气回肠的如歌人生。

今天,我们不提倡辞官归乡奉养双亲,我们反对结庐守孝,并不等于我们放弃“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反,我们要大力弘扬它,为它作出新时代的新诠释。人民公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也是孝顺双亲的楷模。他们虽公务繁忙,但孝心依旧,而且他们把这种孝心、爱心发扬光大,延伸到他们服务区内需要关爱的每一个人。例如“为民书记”郑培民,执政为民,亲民爱民,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事迹催人泪下,而他孝敬父母的美德也感人肺腑。《公仆本色》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身为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他,回到老家,晚上亲自为患病的父母洗脚、按摩。夜里,就在地下支起木板床睡在父母的身旁。正是这样一个有着至孝情结的汉子以他高山仰止的崇高品行,震撼了千万人的心灵。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每次去湘西永顺县高坪乡雨龙村,都要住在一户孤寡老人家里。这种爱民情怀与至孝情结是一脉相通的。

俄国巴甫雷什中学每学年迎接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总要在进大门的正面墙上挂这样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这就是一种最基础的孝心教育。是啊!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一个不孝者又能为国尽忠吗?

现实生活中,不少儿童这么想:“爸爸妈妈最疼爱我了,他们没有我就活不下去了,他们最需要我”,好象他们活着,就是对父母的“恩典”。他们不懂最起码的常识:“父母亲是我最需要的人。”因此,孝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必须使孩子经常努力为家人带来快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否则,儿童“就会长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在他的心里,既没有做儿子的孝顺,也没有做父亲的慈爱,更没有为人民做事的伟大理想。”(苏霍姆林斯基)

作家毕淑敏曾说过:“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里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可以从容尽孝。”我同样希望,每一个孩子许下忠的宏愿,报效祖国。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今天,“忠”、“孝”被赋予新的内涵滋润着这个文明社会,它坚不可毁,韧不可断,将如生命的延续,代代相袭,生生不灭。

忠孝两全育英贤,让每一个孩子顶天立地、无愧于心,将是我的追求!

当 代 文 摘 原 创 精 选


作者风采与简介


❀❀❀❀❀

作者简介

潘向阳,湖南省浏阳市金江小学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本科学历,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农村优秀教师友谊奖获得者。先后在《中国教师报》、《湖南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7篇次。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当代文摘微刊

dangdaiwenz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