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头条:孔兴民短文两篇

 当代文摘 2020-09-09


孔兴民短文两篇

作者:孔兴民(重庆作家)

校园里的槐

        校园里有株槐,它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不想离去,也无法离去。这是幸还是不幸?它足不出户,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然而,它又因免受灯红酒绿的诱惑而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宁静。这就是槐,校园里的槐。
       冬,槐落尽了叶,默默地忍受着严寒的侵袭,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春回大地。当它光秃秃的枝条冒出了点点的绿,我便知道,春确实来了。才几日,槐已是满树的嫩叶,这是生命的胜利。我们在逆境中,不应自暴自弃,应像槐一样,失去的就让它失去,我将拥有新的绿。
       开出串串的白花,有淡淡的清香四溢,这已是四月的槐。槐花总会让我想起她,一位眉清眼秀的女孩。她像槐花一样洁白、文静和淡雅,她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哪怕她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其记忆中美丽的形象永远都不会改变。
      世界变得越来越花哨,校园里的槐,却依旧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宁静。


——原载《新闻汇报》,作者有所改动。

  

渴望阳光

    法国作家乔治.桑曾赞美过冬天,那冬天,是“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冬天。雪是冬天的精魂,没有雪的冬天,作家还会赞美它吗?在中国南方,冬天无雪是很正常的,有雪倒让人感到意外了。所以,人们在冬天希求的,不是雪,而是阳光,总希望今天是个有阳光的晴朗日子。
    阳光,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大地因它而灿烂,生命因它而强盛,人的心情因它而开朗。令人沮丧的是,我所居住的城市,太阳在冬天极少露脸,天空常是灰蒙蒙的,这些年,还常有雾霾。在无阳光的日子,每当自己的心情变得阴郁时,就不免有些怀念那一年到头常是晴朗不乏阳光的德昌了。
    德昌是我当年下乡当“知青”的地方,那里的冬天,几乎天天出太阳。当地的农民,从不穿棉衣棉裤。清晨起来围着家中的火塘烤火,待太阳出来驱散了冬日的寒气,这才出门去干活儿。夜晚,满天的星斗,一片灿烂。在城市,不用说冬天,就是在夏日的夜晚,也难得见到夜空中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星星。记得一个月圆的夜晚,整个村子被笼罩在银白色的月光中,我站在房门前,望着远处泛着银光的茨达河,突然听见有人唱起了《敖包相会》:“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那声音虽粗犷沙哑,却依然给自己一种美妙的感觉。
    城市的冬天,难见晴朗,难见阳光,然而我不得不在这座城市生活。这里有自己的家,有我的亲人,有我的朋友,有我所熟悉的许多东西.....即使我离开它,我也要归来。
    没有阳光的冬天让人心情抑郁,好在冬天终会过去。不管现在离春天还有多远,春天都会向我们一步步走来。经受过冬天煎熬的人,春天来临的时候,心里自然是无比的欢欣。

当 代 文 摘 原 创 精 选

作者风采及简介

孔兴民,中学教师,重庆作家协会会员,已发表作品千余篇首,不少作品被各类丛书和选刊收录转载。

声明:本文为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