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 栏 | 陈建军:从打电话的故事看发展变化

 当代文摘 2020-09-09


从打电话的故事看发展变化

作者 | 陈建军(北 京)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

现在通过聊QQ、聊微信、视频通话的方式与亲朋好友联系已经是家常便饭,几乎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化的通信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我那87岁的老父亲也早已用上手机了,我们时不时地通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这也让我时不时想起很久以前一些关于打电话的故事,从今昔对比中生出许多感慨。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生在江苏农村,大概在14岁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电话。好像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有一支地质勘探队在我家附近搞勘探,他们之间通过手摇电话互相联系。两股电线,一只手摇机,摇一下,就能听到不知有多远的地方的人在另一头说话,让我和小伙伴们感到非常神奇。我们多想亲自试一试打电话的感觉呀!

1985年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放暑假了,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在学校护校。校长办公室有一部电话归我们管。有一次,一位老师让我帮着往南通市打电话找人。我接通了电话一站一站转过去,从早上开始要电话,一直等到傍晚才接通了对方的单位,当时还找不着人,着急得够呛。可见,打个电话有多不容易。

后来我到北京当兵了。1987年我在连队当文书,部队有电话了,我觉得接打电话是一件非常酷的事。可是要往机关外部打电话,也得跟总机要外线,有时也经常被告知外线占线,一等很久打不出去。但是毕竟可以自己直接拨号了,比学校的手摇电话又先进了不少。

1990年,我们连队驻在公主坟。当时附近有一家银行,银行有一位负责人是上海人,也算是我们江苏半个老乡。有时,我去他那儿给远在南通的妹妹打个电话,兄妹俩通上电话真是非常激动。这部电话已经是全国直拨的了。但那时全国直拨的电话还很希罕,电话费也很贵,各单位为了管好直拨电话,还给电话上了锁或是加了密码。总之,让我们看到了通信手段在不断地进步。

后来,为了能和家人联系,我也去过电话局或是小卖部打长途,有时还得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地等待。而且也不能经常打,关键还是电话费太贵了。有的战友找个对象不容易,打起电话一聊半天,话费少不了,工资或是津贴常常花不到月底。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头几年,老家的行政村有了一部电话,我们有事的时候,打到村里叫值守员帮着约一下家里人到时去村值班室等一下电话。再后来,渐渐地,我们家附近的亲戚或是邻居家装了电话了,家里人接电话不用往村里跑那么远了,又方便了许多,我和家里人的距离好像又近了一些,每次和他们通个电话,电话两头的人都得到不少心理安慰。但是总觉得用别人家的电话,花别人家的话费太难为情——尤其是给人家话费人家又不好意思收,让我们总觉得亏欠人家。

又过了两三年,我们家终于有条件安上电话了。一根电话线把远在北京的我、远在新疆的我姐和我的老家的亲人连在了一起,虽然也不能经常打,但是大事误不了,过年过节总能及时捎个问候,送个祝福。打电话已经不再是很奢侈的事了。

现在,我们家的男女老少都有了手机了,有的人还不只一个号,手机也经常换代升级,有事随时通电话,没事也常互相问候,有时还通过手机视频聊天。也就是在不到40年的时间内,我们见证了通信发展的突飞猛进。我父亲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样的日子我们以前想也想不出来。

通信的进步是科技进步和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的电话往事又只是众多国人电话往事的沧海一粟。回想这些发展的往事,我们完全有理由肯定地说,自豪地说,伟大的中国梦,在我们不懈的追求中,在我们辛勤的努力下,一定会越来越美,终成现实!

2018年12月30日

原 创 首 发

❀作家风采简介❀

★★陈建军,男,汉族,中共党员,转业军人,现为北京市西城区信访办干部。爱好诗歌创作,热爱生活,热衷于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作品多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中外文艺、当代文摘、作家文艺、作家周刊、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者。

 

投稿作者请加主编微信 rocola2010 以确认投稿是否成功

《当代文摘》编辑部

主编:黄山松 吴顺珍

微信:rocola20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