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 义盛章:秋风秋雨秋桂香

 当代文摘 2020-09-09

秋风秋雨秋桂香

作 者 | 义盛章(湖 南)

桂花飘香时,又是一年秋。桂花的芳香是伴随着秋风秋雨成长和成熟的。一阵秋雨一阵寒,难免会让人染上叶落知秋的感伤。然而,有一种树,有一种花,却在这深秋季节,给我的心里带来了满满的暖意。

每年的中秋之后,每天挤公交车上班都会多坐一站,不为别的,只为贪恋那满街满树满天空的桂花香。车子刚刚驶入逸云路,一缕缕、一丝丝、一抹抹淡淡的桂花香,随着拂面的秋风在车厢里慢慢的荡漾开来,喧闹的乘客突然静下来了,只看见乘客们一阵阵陶醉的深呼吸,仿佛要把桂花的香气尽数地吸入在肺里,珍藏在心里,留存在记忆里,这便是秋桂飘香十里难以抵挡的诱惑。

漫步在弥漫着秋风秋阳秋色宜人的秋桂花香的氤氲中,每迈开一个脚步,都会踩着飘落在地上的那一颗颗金黄色的宝石,每甩开一次臂膀,都会拨动凝固在空气中的一缕缕暗香,每张开一双明眸,都会映入闪烁在绿丛里的一道道金光。这香味儿,满了衣袖,满了发梢,满了心田,于是,脚步轻了,空气净了,心儿醉了……

最妙的是来一阵风,桂花树的树枝便沙沙作响,那些细细的、黄黄的、柔柔的小精灵迎风起舞,一朵、两朵、三朵……百朵、千朵、万朵……渐渐地融汇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场舞,她们的舞姿是那么的曼妙,舞态是那么的娇媚,舞步是那样的轻快,仿佛在告别夏的热恋,又仿佛在耳语秋的丰收,恰似在作别枝叶的挽留,又恰似在回归根的轮回,那种场面热烈而不喧嚣、温馨而不伤感,真可谓“秋风问花花不语,满城尽识仙子香”。

最美的莫过于下一场雨,秋雨阵阵,桂花幽幽。雨中的桂花,其色、其香、其味,在秋雨里会更显纯粹、更显浓郁、更显透彻。层层叠叠的绿叶之间,密密匝匝地夹杂着或黄或白的花朵,一绺一绺的,宛如花中玉女,羞羞答答地暗藏在满树的绿叶里,默默的绽放着迷人的清香。雨后的桂花,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精灵,在密密的枝桠上窃窃私语,轻吟浅唱。在雨中赏桂,那淡淡的桂花香,会让你不因雨的细碎而心躁,无论你凝望或是闭目,挪动或是驻足,都会捕捉到她离开盛世繁华的温婉多情,都会感受到她生命绽放的高雅沉静,那入鼻、入眼、入心、入肺的缕缕幽香,不浓烈,不张扬,淡淡地像村庄上空的缕缕炊烟,缥缥缈缈,无痕无迹,挥之不尽,无法抹去。

最神的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桂花,寥寥几句诗词,桂花的阴柔之美和不凡品性尽露笔端。李白的《咏桂》:“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桃李的艳丽媚俗与桂花的朴实无华两相比较,诗仙那洁身自好、蔑视权贵的品性呼之欲出。宋代两位女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对桂花的描写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清照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好一个“千古第一才女”对“花中第一流”的咏叹调。“暗淡轻黄”、“情疏迹远”的品性一览无余。朱淑真的《木犀》:“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原来只是“天上人间物”,却是“何禀清秋在一时”,超然脱俗的心志也不言自喻。最为愁苦的桂花就是苏轼在《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中描写的:“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寺破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东坡先生一改其豪放的风格,耿介脱俗、落寞孤寂之感萦绕山寺老涧……这诸多的诗人大抵采用比兴的手法,以桂自喻,超凡脱俗,其实排遣的无非也都是寂寥屋檐下、郁郁不得志的感伤罢了。

在我看来,以桂花那四瓣小小的花片,那么弱小、那么细碎,朵朵铺地惹人怜,她如何能载动这些诗人的千古哀愁?以桂花那暗藏于绿叶的卑微身躯,她又如何能寄托这些卓尔不群、才思过人的伟岸人格。这些诗人选中她的,只不过是她习于默默罢了,默默地生长,默默地开放,默默地吐香,默默地飘落,不事张扬,不事炫耀,不事做作,不事邀功……她其实最为疏远的就是这些诗人,若要说她像谁,她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凡人,就像路边的环卫工人,就像脚手架上的农民工,就像田野中辛勤劳作的农民,就像讲台上教师,就像手术台上的医生,就像躲在某个旮旮旯旯的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也许太过细小,太过卑微,太过普通,他们就如桂花,一朵细小的花朵也许其色太浅,其香太淡,其味太薄,但是千千万万朵齐聚而来,千千万万绺团结过来,千千万万树开放起来,装扮的就是整个的秋天,整季的丰收,整片的希望……

伫立窗前,望着桂花,嗅着桂花,思绪却随着秋风秋雨秋桂香飘过了山的那边……

作 家 周 刊 原 创 精 品

作 者 风 采 简 介

义盛章,湖南江永人,文学学士。性喜文学,爱好写作。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论文被收入《中国第二届县乡干部论坛》和《湖湘三农论坛》等。《人到中年,淡念如烟》《以莲为镜学周子》《岔山岔水岔情》等散文、诗歌散见于各类媒体。本刊特邀专栏作者。

声明: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发布,转载请留言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