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李晓丨叶子落了,灵魂还留在枝上

 当代文摘 2020-09-09

 叶子落了,灵魂还留在枝上 

作者 | 曹李晓(河 南)

雨,纷纷,飘飘洒洒,让我想起故乡和亲人.......

记得小时候在爷爷的房间里玩耍嬉戏时,经常看到一个小黑匣子,上面镶有一张清瘦斯文戴着眼镜的男人的相片,就好奇地问爷爷,那是什么呀?爷爷说,那是你二爷曹东扶的骨灰盒(因时代原因,当时骨灰盒放家里)。你二爷是抓古筝的,抓的可好了。

我大些后去镇上读书,学校有一个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老师,听说他无儿无女,退休了还在学校做义工,他每次见到同学都嘘寒问暖。有一次,他问到我,听说我姓曹时,就问我,曹东扶你知道吗?我说知道呀,那是我二爷。老师惊讶地拉着我说,你二爷可有名了。他抓的古筝真是余音绕梁啊,连老鼠都躲在屋梁上听呢。是么?隐隐地我觉得二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否则,满腹经纶的老师也不会对他这么念念不忘。后来每次碰到这个老师,他都会向我微笑致意。

再后来我去县里读书,校园后面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闲暇时光,我总爱去田间小路上走走。一次一个菜农和我聊天,当他得知我姓曹,就问我是否知道曹东扶,在得到我的肯定回答后,他激动地说:可惜呀,老人家走得早,想当年他抓古筝,那听的人可真叫多啊!老人边说边用衣袖擦拭眼睛 。

听着菜农的话语,我心中对二爷充满了钦佩,心想他老人家在世时一定是邓县城曲艺界响当当的人物吧,否则怎会路人皆知呢?

后来和家人聊起二爷,原来他是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曹派古筝的奠基人,怪不得那么多人知道他。

我家是贫寒的曲艺世家,我爷爷的父亲以唱大调曲子为生,二爷从小就跟着学习音律。他上过私塾,后因饥荒辍学,曾拜“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他谦恭求教,并打开门户之见,学习双手抓筝,兼容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

爸爸说二爷客居他乡多年,对家乡的人一直怀着深厚的情意。爸爸年轻时路过开封去看二爷,他拉着爸爸的手对人说:看,我家乡的侄子来看我了!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溢于言表。二爷从外回乡,到村外远远地就下马步行,以示对家乡人的尊敬.......太多太多,二爷的故事那么清晰的烙印在家乡人的心里。二爷堪称是我们曹家的灵魂人物,我们整个曹氏家族都以出过他这样一个人物为荣。

长大后的我也离开家乡,辗转漂泊在外,有关家乡的消息也慢慢少了起来。

直到一次上QQ,同学给我发了一段文字,是从网上复制给我的有关邓州市举办二爷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报导........

二爷?那么久远尘封的往事又弥漫了我的心田.........我去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曹东扶”,竟然看到了小时候在骨灰盒上看到的一模一样的照片,还有许多对二爷故事的翔实报导,我的眼眶湿润了........原来二爷虽然故去多年,但社会各界人士并未忘记他!

春节和家里联系,刚好小弟在,与他视频,他现在已是小有名气的古筝演奏者。他说,二姐,我给你弹首古筝吧,你是听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我说都行。于是小弟在视频里给我弹了几首曲子。那叮叮咚咚,宛转悠扬的古筝曲子真让我百感交集。在二爷生前住过的大杂院里,终于有了古筝的继承人!最值得欣慰的是,每年寒暑假小弟都会从郑州回到农村老家,免费辅导教育孩子们学习古筝。大人小孩又会聚集在大杂院里听古筝曲,这也许是家乡人对二爷最好的怀念吧!

在异乡遥祭二爷!梦里几度杏花春雨,打湿几多乡愁。

作 家 周 刊 专 栏 作 品

作者风采及简介

曹李晓,河南邓州人。汝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刁河文苑》执行主编,偶有文章发表于报刊和网媒。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微笑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

4、本次征稿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邮件主题格式:【夏之卷结集出版投稿】作品+作者+字数(行数),作品直接写在邮件里,并用word附件一份;正文格式:题目,题目下面署名,署名下面正文,标题和署名小四号宋体字,正文五号宋体  。文末务必附上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包含作者真实姓名、笔名、籍贯、文学简历等)1份、风采照1张、作者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