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 | 天赋妙手铸丹青——评当代书法家胡岁年先生其人及书法作品(文/徐 慧)

 当代文摘 2020-09-09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ID:zhongwaiwenyi

重名家,力扶新人


天赋妙手铸丹青

——评当代书法家胡岁年先生其人及书法作品

作者 | 徐  慧(江苏作家)

我一直认为,人生无论怎么看开看透,实际上都玄机迭起,奥妙无穷。对于喜欢的东西,甚至喜欢到把她作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表象,并不代表能够拥有,或者说能够专注于此,当然,不能够专注,不代表在喜欢的领域不能够获得骄人的建树,就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样,有的时候,天赋和喜欢,也能让一个人才华尽展,聚石成峰。

我的朋友胡岁年先生,既无名师栽培,也无高人点拨,竟自幼喜欢书法,不能不归于天赋。从小学时代,他就痴迷于临摹,远摹“南王北郑”,中摹欧、颜、柳、黄,近摹林散之、尉天池。临摹的过程,成了他对书法领悟提高、形成自己心得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入则学其形,出则学其神”,书法作品务必做到“形神兼备”。


胡先生的大学时代,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百废待兴、云蒸霞蔚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作品比赛中,他的作品获二等奖。从此,书法创作成为他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大学毕业后的他,未能专门从事于书法创作。他先是做了三年的教师,每天专注于教书育人,尔后调入淮安市委,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期间,整天忙于“案牍之劳形”的他,由于对书法的酷爱和眷恋,坚持在工作之余,把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挥洒在心仪的书法钻研和创作上。

无心插柳。就是这样,他的书法创作仍然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青少年书画报》、《书法艺术》、《书与画》等全国专业或其他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家级、国际性和各类全国性书法大展,在“屈原杯”、“峨嵋杯”、“黄河杯”、“华夏杯”、“儒林杯”、“星光杯”、“王安石杯”、“墨苑群芳”、“叶圣陶杯”等海内外书法大赛中60余次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被黄河碑林、翰园碑林、贞山碑林、元极碑林等勒石,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个人传略也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等数十部辞书,《胡岁年书法集》更获业内知名人士好评。因其在书法领域的成就,在担任淮安市委农工部副部长的同时,还成为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纵观胡岁年先生的书法作品,我有三点深刻地体会。

一是胡先生的书法作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固守和传承。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能保古的人种,也是不能革新的”,对书法作品来讲,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字法、笔法、墨法;无论是形体还是神韵,更看重的是传承。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细品胡先生的书法,既有魏碑的方圆并用、结体宽博、笔力雄强,又有柳体的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既有林散之大师的瘦劲飘逸、意趣天成、笔意纵横,又有尉天池的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

二是胡先生的书法作品,有孜孜以求力求创新的鲜明个性风格。一味拟古是不行的。胡先生特别推崇徐悲鸿大师在《中国画改良论》里提出的“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的主张,他认为书画同理。这让他非常自然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不露声色地融进了自己的书法作品里,同时也使自己的作品增加了有别于他人的鲜活、灵动气息。如:林散之大师的行草既循法又破法,随意自如,兴之所至犹如无缰之马,而胡先生的行草作品在道法自然的同时,似乎多了一份矜持;再如:在行楷书法作品创作中,胡先生在继承其师尉天池骨力刚猛强劲的同时,多了一份柔和圆通。这也许是功力使然,但是,我更相信这是胡先生地有意为之。胡先生多年浸淫在行政管理工作的案牍里,深知行政管理工作的奥妙。出色的行政管理工作,不需要刚猛,也不需要天马行空,需要更多的是圆通包容,是中庸和谐。行政管理工作虽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胡先生书法创作的时间和灵感,但是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沉稳而洒脱、矜持又幽默”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使胡先生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艺术创作,都深知“德生于和,和生于当”的道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以,与其说是胡先生的功力不够,倒不如说是胡先生有意识地对自己书法作品的约束和规范,这种约束和规范,恰恰是胡先生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的具体体现,是胡先生书法作品“魄力雄强而柔和圆通、沉着灵动而又外美内盈”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我的这一观点,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善璋先生对其作品 “笔意清纯,体态多姿,驰而不失书范”的评价,不谋而合。


三是胡先生的书法作品,处处体现着似乎不着痕迹的高雅又清澈的“禅意”。细品胡先生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整体布局、空间结构还是点画线条的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都能做到浓淡适宜、上下承接,呼应连贯,规范中涌动着变化,稳健中透露着灵气,内容上更是充满禅意。他的行楷作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他的行草作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虽然这些诗句不是胡先生的原创,但这样的诗句几乎涵盖了胡先生大量的书法作品,他分明从这些诗句里体会到了自然的多彩和神奇,人生的丰富与玄妙。不知为什么,每当看到胡先生的作品,我总会想起“竹影扫阶阶不动,月落潭底水无痕”的诗句:竹影因风摇曳,叶影洒在阶上,动个不停,仿佛在扫尘,而尘却不走;明月映在水里,仿佛照彻了水底,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是不是胡先生最终追求的艺术境界呢?我不知道。

对于艺术与市场的关系,本人认为无可厚非,甚至认为艺术与市场有机统一还是艺术家的本事,但是胡先生仍然警惕而谨慎地将自己的艺术作品刻意与市场保持着距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胡先生“为爱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难能可贵。

艺无止境。再过四年,胡先生就到耳顺之年了,那时他就可以从行政事务中转身,一心进入他心仪的书法创作,他早已想好了自己单独的工作室的名字,叫“一乐斋”。顾名思义,“一乐”是为他终于拥有了能够全身心地专注于喜欢的艺术一乐,为他终于拥有了可以纵情恣意挥毫泼墨的斋室一乐;为他终于拥有了“以文会友、以茶论道”的场所一乐。

我有理由相信,那时,胡先生的书法作品,将会是另一种境界了。

(2014年12月11日初稿于金陵,2014年12月25日定稿于金陵)

[胡岁年简介] 笔名古山,号一乐斋主。1959年11月出生,江苏淮阴人。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中共淮安市委农工办。作品先后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年轻人》、《河南青年》等市、省和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书法作品100余幅,并为市、省和全国部分报刊名题字,有书论发表于世。作品曾在“屈原杯”、“峨眉杯”、“墨苑群芳杯”、“黄河杯”、“华夏杯”等海内外书画大赛中六十余次分获一、二、三等奖,部分作品被黄河碑林、翰园碑林、贞山碑林、元极碑林及海内外知名人士和个大馆舍收藏。传略和作品辑入《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当代书法篆刻大观》、《当代楹联墨迹》、《当代国际书画精品集》、《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世界当代书画作品集》和《中国硬笔艺术家精品》等。

  

作者简介


徐  慧,男。江苏沛县人,现居南京。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6年企业报编辑记者。曾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新农村》《中国书画报》《人民邮电报》《青年文学家》《散文百家》《风流一代》《连云港文学》《现代快报》《青年诗人》《四川人文》《星河》诗刊等全国各级各类近百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首),有近百篇获市级及以上奖项,有近百首诗被《新浪》《搜狐》《腾讯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等网刊转发。曾被《沛县报》《淮海文化报》《徐州日报》《江苏邮电报》《江宁新闻》《连云港文学》《江苏作家》等数家报刊及几十家网刊和微信平台隆重评价其散文、诗歌作品,其中被《连云港文学》杂志头条推介诗歌作品及评价。被圈内人称为“情诗王子”“有天赋的评论家”。著有散文集《永远的异乡人》。现就职于中国联通江苏省分公司。

诗  观:诗是现实日常生活折射到灵魂深处开出的奇特花朵,是对真善美的引领。同时,坚持说人话、说人能听懂的话。


©2016

©2016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