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美文 | 郭营战:雨花台上跳动的火炬

 当代文摘 2020-09-09

作家文艺·精品美文·特邀专栏

雨花台上跳动的火炬

作者 | 郭营战(河 南)

一炷火光在雨花台的主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奔腾跳跃,宛如英雄飘逸的灵魂。

甲午年初秋的一个上午,我手持雨伞,沿着烈士群雕东侧的台阶拾级而上,静静的林间小道鲜有人至。亚热带常绿树林郁郁葱葱,叶子上汇聚的雨滴不时飘落下来,在我的雨伞顶部淅沥作响,视线所及处,满眼雨花。刚刚转入主峰,这炷火光就如一道闪电,穿透层层雨幕,瞬间震撼了我的心扉。

此时的雨花台上烟雨蒙蒙,周围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让人平添无尽遐思。跳动不息的火光,是陪伴英魂的长明灯,它昭示着不灭的理想与信念。当一个人身处万丈深渊,当一个人淬炼千重逆境,当一个人遭遇生死考验,唯有这不灭的火炬,唯有这不灭的信念,才是自己英勇就义、慷慨赴死而不辞的莫大支撑。

雨花台,注定是一个笃守“家国天下”信念的地方。公元前1147年,泰伯在这里传礼授农,农耕文明起家的礼仪之邦历久弥新。坚守正道、忠诚爱国的思想浸润着每一个士人庶民的心怀。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常在此地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僧侣五百余人趺坐聆听,盛况空前,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得入神,因此而数日不散,此事感动了西天佛祖,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雨花台由此得名。对于信念的执着,由此催生了一个美丽的地方。神话般的传说演绎出人生的真谛。自此而始,雨花台声名鹊起、远播四方。

古都南京,背依毓秀钟山,足蹬天险长江,龙蟠虎踞之地。而位于南京城南郊外的雨花台,是古城外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城外俯瞰南京的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狼烟滚滚处,金戈铁马中,城头变换大王旗,动荡的历史方显忠诚与奸佞、尊贵与卑劣、恪守与妥协。

青山有幸埋忠骨。因拒不降金被杀后又被剖心的杨邦乂,用自己的慷慨赴死书写了忠诚的可贵与可敬。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偏于一隅的南宋政权风雨飘摇。金国的虎狼之师在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十月,攻陷寿春(今安徽寿县);十一月初一,攻占庐州(今安徽合肥);初四,攻占和州(今安徽和县)。大军压境,形势非常危急,但时任建康府(南京)留守的杜充却不积极备战,而是采取“闭门不出,隔岸观火”的态度,仅以6万兵力列戍于长江南岸,最终导致金军势如破竹,攻破长江天险,将建康府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完颜宗弼率军渡江后,首先围攻建康,户部尚书李税、沿江都置使陈邦光等见大势已去,加之胆小怕死,遂献城出降。建康府从此沦陷于金军之手。就在李税、陈邦光“具降状一,率官属迎拜”完颜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时,建康府通判杨邦义却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十个大字,以明忠君爱国之志。

完颜宗弼入城后,杨邦乂被陈邦光等人强行裹胁到完颜宗弼处,完颜宗弼令其下跪,杨邦乂以前胸所书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顾。完颜宗弼见威逼无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

第二天,完颜宗弼又派人前去游说劝降,并“许以旧官”。杨邦乂听后,用头颅猛然撞击石柱础,顿时头破血流,他大声吼叫着对劝降者说:“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劝降者见状,灰溜溜地悄然离去。

完颜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举行的招待李税、陈邦光等降将的宴会上,命人将杨邦乂带来。乐声中,杨邦乂昂首横眉而立,其大义凛然的气概,逼使得李、陈等降将头都不敢抬。面对完颜宗弼和一群降将的威逼利诱,杨邦乂手指着李、陈等叛徒,大声喝斥,“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一个被称作刘团练的人,在一张纸上写下“死、活”二字对杨邦乂说:“你要是没有其他的话说,一心想死,就写一个‘死’字下去吧。”杨邦乂听后,环顾四周,见一个官吏头上簪着一支笔,便一把夺过,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一“死”字。所有在场的人都为杨邦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吓,连完颜宗弼等人都“相顾失色”。

第四天,完颜宗弼又传见杨邦乂。杨邦乂不胜气愤,相距老远就指着他大骂起来:“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汗哉!”完颜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乱棍齐下,将杨邦乂残忍杀害。杨邦义被害后,又被完颜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杨邦乂英勇殉职时,年仅44岁。

建炎四年(1130年),抗金名将岳飞大败完颜宗弼,敌兵退去,宋高宗闻知杨邦乂壮烈殉难的事迹,即下诏书,“赐田三顷,官为敛葬一,赐谥号忠襄”,并下令造墓、建祠、立碑。一代忠魂得以安葬于雨花台下。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50年后的1282年,一生坎坷却矢志抗元的文天祥在南岭被俘,在被押解往元大都(北京)的途中经过建康,在纪念杨邦乂英勇殉国的《怀忠襄》一诗中表达了对杨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国之志。同为江西吉水人,又同处国家风雨飘摇之时,同怀铮铮铁骨,英雄相惜,桎梏在身的文天祥当时感慨万分。不久,文天祥在元大都慷慨赴死。文天祥殉难后,人们在雨花台纪念杨邦乂的“褒忠祠”内专门辟出专区,来祭祀他,将“褒忠祠”改名“二忠祠”。

忠魂不远,为信念而赴汤蹈火的英烈前仆后继。公元1402年,时为建文帝侍讲学士的方孝孺,遭遇“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攻陷京师,惠帝仓皇出奔,棣乃自立为帝。 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朱棣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时年四十六岁。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坐诛者873人。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雨花台的梅岭上。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为了理想和信念,抛舍离家,妻儿老小放却身后,自身性命更是无所留恋,这是世间的大义使然。一人赴死,换得众生安然;一人殉难,留取正义永存。

百余米高的雨花台,经历了太多战火的洗礼。从东晋豫章太守梅颐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到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再到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连天的烽火,使得风雅隽秀的雨花台逐渐荒芜凋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曾经盛极一时的高座寺、二忠祠、木末亭、梅亭等相继毁于烽火兵燹。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邓中夏、恽代英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这里慷慨就义。据不完全统计,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烈士群像雕塑后即是当时国民党杀害烈士的刑场之一,称为“北殉难处”,在中岗的东麓和西麓,还有“东殉难处”和“西殉难处”。英雄的鲜血染红了雨花台的每一寸山石,而梅岭上历经风雪的腊梅却愈见娇艳。

人间正道是沧桑,风雨之后见彩虹。时光荏苒,日月轮回,经历了数百万年冲刷的雨花台的砾石,在无数仁人志士鲜血的浸润下,愈加闪耀出璀璨的光芒。美丽的雨花石,静静地诉说着追求真理和坚守信念的故事。          

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湮灭,可敬的英烈们终于迎来了历史的公正裁决和后来者的膜拜敬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雨花台被辟为以红色主题教育为主的风景区。从1949至1979年,根据“先绿化、后建设”的方针,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又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景区景点建设,修复和新建了乾隆御碑、二忠祠、木末亭、木樨苑、怡苑等景点,新建了雨花石博物馆和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馆,陆续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烈士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的建设,和游乐活动区、生态密林区的建设。如今的雨花台,已是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信念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抵挡的。阴霾散尽处,红日满乾坤。无数的英烈终于可以含笑九泉。在端直挺秀的竹林深处,在虬枝交错的梅林树下,有杨邦乂在慷慨陈词,有文天祥在凝目沉思,有方孝孺在奋笔疾书,有革命者在吟唱壮歌。西岗上,仙云缭绕,祥光普照,有云光法师在布坛讲经,精彩处,掌声雷动、花石纷落。

 “雪映山眉紫,烟消树顶圆”。风霜雪雨之后的雨花台,古韵犹存,英姿焕发,笑迎八方游客。“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理想和信念而赴汤蹈火的精神,正如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跳动不息的火炬,永远指引和激励着后来者前行的步伐。

火炬不息,信念永恒。

作 家 文 艺 原 创 精 品

作者风采及简介

郭营战,河南汝州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逐浪小说网签约作家,《当代文摘》特约专栏作者,《刁河文苑》特约撰稿人。河南工业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资深媒体人。

从事新闻工作10余载,先后在各级报刊、网络等媒体发表新闻、文学作品1万余篇,计1100余万字,合著新闻作品集《感动汝州》《守望健康》《时代人物》等3部。

4、本次征稿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邮件主题格式:【夏之卷结集出版投稿】作品+作者+字数(行数),作品直接写在邮件里,并用word附件一份;正文格式:题目,题目下面署名,署名下面正文,标题和署名小四号宋体字,正文五号宋体  。文末务必附上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包含作者真实姓名、笔名、籍贯、文学简历等)1份、风采照1张、作者联系地址和电话号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