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物质求〝少〞,精神求〝饱〞

 文粹读书 2020-09-10

 美文荟萃 传播美好点击上方"文粹斋"订阅本平台

物质求〝少〞,精神求〝饱〞

文|李皛皛

漫漫星河,人类穿梭其中,不是归人,只是过客。就像我们存活于这天地之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么,凭什么证明我们曾经也立于这物质之上?存于红尘之中?

答案是信仰。你可以一日三餐毫无目标无所作为,你也可以选择气节理想,有所追求地喂〝饱〞自己的精神,带着信仰生动地活着,二者相比,我会选择后者。苏轼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就是精神求〝饱〞的人生,我想这也是苏轼至今都为人倾慕的原因。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俄罗期一位九十岁的女外科医生的故事,她行医七十六年零失误。看到这里你或许会吃惊,我也一样,接下来我更想去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医生了,她十四岁上医科学校继而参加工作,每周四台手术雷打不动,后来也没有因为年龄增大而有所改变,她一生没有婚姻和孩子,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在采访时她表示〝医学就是我的全部,或许一个医学难题被我攻破要比一段美好的感情更让我开心〞这样的一位外科医生用一生近百年的光阴向我诠释了信仰的魅力,向我们描绘出了物质求〝少〞精神求〝饱〞的美丽人生,她会被人民所记忆,这就是生活的价值啊。

难道每个人都必须舍弃自己的物质世界才不会被历史的长河冲走吗?换言之,必须都要像那位女医生一样才能被大众所铭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些科学家之所以不被历史淹没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多于常人千万倍的努力,亦或是舍弃了常人无法割舍的东西,若想把生存升级成生活,信仰必不可少。教育家陶行知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得去用其中一块去换朵水仙花啊〞

物质求〝少〞精神求〝饱〞,我追求这样的生活。为了信仰,我愿选择生动地活着。

作者简介李皛皛

李皛皛(Li Xiaoxiao)女,汉族,甘肃平凉人,2018届平凉一中高二四班学生,曾有诗歌发表于《崆峒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