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夏印象

 文粹读书 2020-09-10

作者:马嘉珉 编辑:花生

自从换了辆大马力的车,就一直有一种出去旅游的冲动。远的地方没人陪伴,总是有些胆怯,毕竟年龄不饶人,长途驾车不比年轻人了。甘肃的许多地方我都去过,只有偏于南隅的临夏、甘南从未涉足,所以决定去那里看看。

记得四十年前我上省委党校时,学校清真餐厅的大师是临夏回民。他们一高一低,一胖一瘦。虽然他们的临夏方言难懂,但他们做的饭菜味道大家却很认同,尤其他俩做的尕面片,每次我都吃双份。有一天去吃早饭,发现瘦子变成了熊猫眼,胖子的右手食指缠着厚厚的纱布。胖子用一只手盛菜,嘴里不停的在唠叨,我虽然听不懂他的方言,好像在说瘦子是狗,咬了他。从那以后,我对临夏人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饭菜做得不错,但下手却比较狠!

八坊十三巷

坊在这里指坊间,街坊,但也不全是,回民对坊有他自己的解释。回民是个有信仰的民族,每到一地先修寺,那怕先盖个棚子,挖个简易窑洞,可以做礼拜,就算是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回民一般围寺而居,做礼拜行事都在这个寺里,这就形成了“回回坊”的雏形,围寺而居的回民也叫坊民。八坊,是说这里最早有八个清真寺,有围寺而居的八坊回民群众。八坊有可能就是临夏城的最早雏形。听这里的居民讲,现在八坊已不止八个清真寺了,具体有多少,人家不说,我也不知道。

十三巷就是十三条胡同。胡同文化源远流长,胡同因为有了水井,才有了围井而居的坊民,所以,胡同文化也叫市井文化。在北京就有成百上千的胡同,(据说北京在清朝末年的胡同有六千条)北京的胡同文化很有代表性,临夏的胡同,自然不能与北京的胡同相提并论。北京的八大胡同曾出现过许多名人和权贵,而临夏的八坊十三巷基本则是市井贫民的普通生活。

八坊十三巷也属于胡同文化,但它加进了大量的宗教元素,这在北京的胡同文化中是找不到的。临夏许多的清真寺院星罗棋布在八坊十三巷,而这些清真寺最年轻的也有百年以上的厉史。我迈着坚定的步伐,昂首挺进在青石铺就的巷道里感到无比的自豪;真主给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任何力量都无法让他们屈服!

十三巷就如城市的毛细血管,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巷道的宽度一般两三米,可供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通行。有的“夹头巷”只能供单人通行,两人并排都无法通过。十三巷内的四合院居多,四合院一般有正房南房北房和正对大门的照壁组成。四方四正,错落有致。房屋以土木建筑为主,多数历史都在百年以上。游览中我发现几处牌坊和门楼作工比较精致,有遗存也有新作。有些老房屋正在维修之中。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只做了表面维修,属于修修补补;而另有几处连墙内的木结构都进行了更换,这些维修进行的比较彻底。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参与了这些老房屋的维修和改造。

临夏的八坊十三巷与北京的胡同不同,动辙能看到讲究的王爷府。这里都是最普通的城市居民,能修个像样的四合院也就算是有钱人了。有的人家财力不足,有南房没北房,有北房没南房,但三间正房和照壁是必须的。一堵花里胡稍的照壁立在那里,不让路人一眼看穿这家主人的时运不济。

八坊十三巷的住户大都还在。近年由于旅游的人多了起来,这里的居民有的利用自己的四合院办起了河州家晏,有的利用自己的临街门面房开起了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

小麦加

临夏被称作“小麦加”由来已久。临夏是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二个回族聚集区,自治州回族人口有一百多万,这是其一。自治州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较多,如回、撒拉、东乡、保安等,这是其二。中国伊斯兰的三大教派(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四大门宦(哲赫林耶、嘎得林耶、虎夫耶、库不忍耶)在临夏应有尽有,这是其三。临夏甚至被全国信众追棒为自已的道源圣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的来说,临夏作为回族自治州,这里民风淳朴,信仰笃真,宗教氛围浓郁,不亏小麦加的美誉。

驾车行驶在兰郎高速,广河是必经之地。透过车窗,迎面而来的是数不清的清真寺,它像雨后春笋,一簇一簇,有的四五座,有的七八座,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这里的清真寺大都呈现哥特式的阿拉伯风格。广河是撒拉教的大本营,属原教旨主义,(什叶派)这在伊斯兰教中属于激进的一派。撒拉教曾在平凉劝教几十年,终因“水土不服”,而偃旗息鼓。

清同治年间,全国各地的回民为了反抗清庭的统治,纷纷揭竿而起,起义持续了十年之久,终因寡不敌众,都以失败告终。在全国回民反清起义遭受重挫的情况下,唯有临夏却独善其身。他们在重创清军主力的凯歌声中,以战求和,以胜求和,避免了生灵涂炭。以他们的大智大勇,为临夏回民赢得了一百多年休养生息的和平年代。

民国几十年,是临夏教门的黄金期。随着一大批临夏的热血青年走上抗战一线,临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爱国将领,如马步芳,马步青,马鸿奎,马鸿宾等。这些人虽然具有反共的一面,但在他们身居高位(马步芳官至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期间,临夏的教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漫步在临夏街头,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清真寺。随便一条小胡同,往里瞅一眼,不用说,那里肯定就有一座清真寺。临夏清真寺如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数量之多,建造之精美,在全国首屈一指。

临夏清真寺的建造,以新教寺为典型代表。“新教清真寺,一般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五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门,带八字墙及斗栱。这些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楼(唤醒楼)的作用,一物三用。这种大门型制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所独具,在阿拉伯乃至世界其它地区清真寺建筑中是找不到的。”参考巜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赏析》。临夏清真寺建筑,又以城角寺为典型代表。这是一座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又参杂了部分阿拉伯的建筑特色。邦克楼为木质五层塔式楼,飞檐六出,斗拱小而精致。礼拜大殿殿顶呈歇山形(俗称歇山顶),飞檐翘角,挺立高耸,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使人叹为观止!

临夏清真寺的建造工艺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大量采用砖雕和木雕。明清时期是我国建筑雕刻史上的鼎胜时期,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雕刻精品。城角清真寺的雕刻,可谓临夏砖雕和木雕的集大成者。城角寺的大门右侧和大殿对面,各有一座高水平的砖雕影壁,它们显得气势辉宏,工艺精美绝伦。在城角寺大门两侧的山墙上,对称镶嵌着一幅非常传神的雕刻图案,给顶礼膜拜者以耳目一新和醍醐灌顶之感。在临夏的大街小巷(尤其在八坊十三巷),各种雕刻毗毗皆是,但多数是新作,难免有粗制滥造之嫌。唯有城角寺的雕刻,工艺之精美,手段之高超,给游览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角清真寺现为临夏市文物保护单位。

临夏风味

七十年代,省委党校可谓甘肃的最高学府。最高学府的清真餐厅由临夏大师掌勺,可见临夏风味是得到兰州人普遍看好的。兰州牛肉面誉满全球,可它就是临夏人的首创。

出门在外,吃好睡好玩好,这才是最理想的出游。想我年轻时为单位跑销售,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吃饭。在有些城市,辛苦跑一天,肚子饿了却找不到清真餐厅。没奈何,只有到商店买点面包饼干充饥。后来爱人给我炒点肉臊子背在包里,然后再准备一个大号电热杯,走到那背到那。每天跑累了,到商店买一把掛面两颗鸡蛋,然后回旅社自己下面吃。起初还行,但连吃几天后,看见那肉臊子就想吐!

在临夏,吃饭不用愁,闭着眼睛进馆子,个个都是清真。凭心而论,味道都不错,很对我们平凉人的味口。牛肉面一碗五元,东乡特色手抓一斤四十八,咱平凉没有这样的价位。外焦里嫩的烤全羊,每只四五百元,全家人都吃不完。临夏人把“AA制”叫“打平货”,在临夏农家乐“打平货”的人还真不少!平凉人都是面肚子,根据宾馆老板的推荐,我们顺利找见这家餐馆,每人咥了一碗“河沿面片”。这“河沿面片”确有特色,基本是一半面片一半肉片,每碗十七元。真是麻烦,从那以后,这碗河沿面片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想赶也赶不走!

临夏的小宾馆星罗棋布。小宾馆设施齐全,干净整洁,全天热水,还可以讨价还价。所以去临夏不必为住发愁,更没必要提前预订,因为大型宾馆的住宿都在每晚二百元以上。我们到临夏,车直接停在一家私人宾馆门口,进去问每晚一百元,我们还价八十元,竟然成交。宾馆的左手是城角清真寺,一有空闲,我就进寺,去看那精美的雕刻;宾馆的右手是有名的“八坊十三巷”,晚上那里灯火辉煌,幽巷信步,去体会一下转来转去又回原地的感觉。宾馆的对面是北大街夜市,什么面肺子肉肠子羊头羊蹄……,全是清真美食。

同行者好像发现了问题,说临夏的清真寺礼拜的人少。我说:清真寺礼拜的人少,是因为这里的清真寺太多了;吃饭便宜,是因为饭馆太多了;住店便宜,是因为宾馆太多了。

总结一点:临夏,我们来对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