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困苦的父亲

 文粹读书 2020-09-10

作者:潘振荣   编辑:花生

秋风能聆听落叶的思绪,但时间却不懂父亲曾经的那些艰辛。他一直带着满是伤痕的过去,游曳在困苦的长河中。

一直以来,父亲的世界很小,小到为了养育我们兄妹四人受尽了生活的委屈。我们兄妹四人的世界很大,大到忽视了父亲那颗饱经沧桑的心。是北部湾教会了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生活的心,也是这个神奇的地方把我们一家人的心聚拢到了一起。

父亲的婚姻生活过的并不如意,因此便在我们兄妹四人的身上费劲了心思。受成家立业这种固定思维的影响,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常常是一事无成。因为我们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影响,早早便成了家。人一旦成了家,便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处境,很少有人能从家庭里面走出去,尤其是贫困地区,成家就意味着你被绑在婚姻的战车上,一辈子就只能在家的四周徘徊叹息。

我们的父辈自小生活的很辛苦,一辈子为子女倾尽了所有,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补偿的心里。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为孩子谋取工作张罗婚事,甚至还给子女置办房子、带大孙辈。等到孙子大了,他们也老了,他们可以说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好好的休息一天,像一盏残灯还在慢慢的燃烧自己,直到油尽灯枯。

父母去世后,我们大部分人早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闯不动了。这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我们中国人历来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几千年来,一直求稳,于天分中慢慢养成了一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奴性思想,直到被迫反抗,才猛然惊醒。

父辈于艰难困苦中练就多种生存技能,而我们年轻人大部分做事没有恒心和方向,还一味幻想着靠关系和金钱解决一切问题,也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生存能力,总想用钱买饭来吃,甚至迷信钱能买来健康。须知金钱和关系并不是万能的,父亲也总说凡事都要靠人来做,故宫也不是靠关系和金钱修筑而成的,它是靠人一砖一瓦堆砌而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将来,很多的父母却把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以及孩子长大成人后在社会的磨炼。试想孩子的启蒙教育就像房子的地基,一旦根基不牢,房子怎能经受住社会这片风雨的侵袭。我的父亲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对我们兄妹四人影响很大,他的某些性格还直接影响了我们兄妹四人现在的价值观,他留在我们兄妹四人心里的那些精神财富,我们一辈子都取用不尽。

玩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兄妹四人一度不懂得怎样去玩,即使偶尔去玩,也是一脸的茫然和无助。也许我们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就是一个从来不会也没有时间去玩的人。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观察一个人会不会生活,首先要看他平时都玩些什么?"。在我二十七岁之前,我是一个活在纠结自责里的人。一方面我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生活能对我"手下留情",因为我是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人,是北部湾培养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父亲的一生爱过很多人,也恨过很多人,他常说爱与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有的只是相对的理解。有时爱里面就掺杂着恨,恨中往往就包含着爱。记得父亲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只小天鹅在湖中自由自在的游荡,可岸边的天鹅妈妈在呼唤它。起初这只小天鹅并不理睬天鹅妈妈,它甚至觉得天鹅妈妈很烦,搅扰了它的玩乐。谁知天鹅妈妈大怒,小天鹅见妈妈发火就赶紧往岸边游去。它刚游到岸边时,天便骤然下了暴雨,后来小天鹅也逐渐明白了妈妈的苦心。

父亲平时喜欢看国产的老电影,最近一段时间突然迷上了港片,他也从港片中悟出了很多的道理。父亲觉得人的一生其实就像电影里说的,像海边一只没有脚的小鸟,一会儿历经千辛万苦飞到陆地上,一会儿冒着危险来到水里捕食,它一生都没有好好休息过。它所做的这一切只为天空而活着,等到它哪天飞不动了,要落下来了才能休息,但何处才是鸟儿最终的栖息地呢?

父亲是一个很会坚持的人,坚持有时就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我记得他在种地除草时让我们兄妹四人学着坚持,结果换来了庄稼的丰收。父亲在工作中教导我们要懂得坚持,因为只有在坚持中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更好。他还常说时间能磨炼人,我们的性格在艰苦生活反复的锻造下,变得比以前更加的完善和沉稳。

父亲平时是一个很"吝啬"的人,能五块钱办好的事,他绝不会用到六块钱,"吝啬"一度也成为了父亲的代名词。吝啬其实是一种褪去了浮华的卑微,也是一种包裹了朴素的艰辛,还是一种摒弃了虚荣的纯厚,更是一种洗尽了铅华的艰难。

父亲是一个不喜欢浮华的人,他能从简单的人际交往中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就拿最基本的送礼来说,父亲时常觉得人们交际应酬往往只讲包装,有时一味只贪图面子。"面子"这一礼仪陋习可以说是已经浸透到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髓当中。小到学生吃饭穿衣,大到成人工作出差,"面子"可谓是贯穿其中。

父亲说面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国人爱慕虚荣的一面,他还说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还很落后,但礼仪文化也曾一度为外国人所顶礼膜拜,可如今礼仪交往已渐渐走向弯路,俨然变成了人们炫耀财富地位、互相攀比的名利场。对于浮夸不实之风的兴起,父亲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至于忧虑什么?他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感觉有一股危险正在悄悄逼近。

父亲的一生活的很累,他曾经有过四次轻松的机会,那就是将我们兄妹四人一一送人,可到最后他选择了放弃。那一夜谁也说不好他在想些什么?也许父亲在和另外一个自己商量着我们兄妹四人的去留问题。经过艰难的抉择,他还是选择了把我们兄妹四人抚养成人。父亲没有抱怨生活的残酷,他更多感恩的是生活能给我们兄妹四人一个健康的身体。至于其他的东西,父亲是不会也没有能力再去奢求什么。

我曾经和父亲讨论过许多问题,比如那座山的问题。我记得书本上说过山的后面还是山,而父亲却说山的后面其实人们那颗躁动而又喧闹的心。山一直没有变,也没有动,是心动了,人变得不再安静。人的心从来都是驱于躁动而难以固守安静。

父亲的一生是矛盾的结合体。他人很聪明,遇事反应也快,但残缺的腿严重阻碍了他的生存能力。他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回了我的母亲,成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但父亲曾瞧不起母亲,嫌弃她什么都不会做,还一度嘲笑母亲为"造粪的机器"。但父亲最后并没有遗弃母亲,反而和她相濡以沫的生活了三十五年。

在那些年里,父亲常常望着家里的那盏昏暗的灯,可那微弱的光照不亮父亲前行的路;父亲有时看着河里的水,但那清澈的水洗涤不掉父亲身上的哀愁;父亲经常呼吸着眼前的空气,但那洁净的空气过滤不了父亲生活的艰辛。父亲只得把那颗困苦的心深陷在委屈的田野里,他也只能用无畏而又疲惫的身躯去耕种生活这片贫瘠的土地。

父亲的一生活的很憋屈,尤其遇见母亲这样一个没有正常思维逻辑却心思细腻的女人。我家的大小事情都躲不开母亲的那双眼睛,小到家里丢根针、破烂个塑料盆,甚至是倒垃圾、扔废品,母亲都要一一过问,有时还会跑到垃圾堆去捡回家里丢弃的无用东西。最让父亲生气的是母亲明明不认识钱的面值大小,却非得把家里收入的每笔钱挨个数一遍。从一数到二,再从五直接晋级到八。父亲说母亲数错了,母亲执拗的要再数一遍。父亲有时只得迁就母亲的"精明",还会和邻里调侃说母亲是我们家的"太上皇",退休了还不放权。

父亲是一个有生活格局的人。家里需要什么东西,他都会咬牙在第一时间买回来,想的是未雨绸缪。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买东西不仅要花钱,而且还很破费。有的人怕热,舍不得买空调,到头来还是为了孩子要买,白热了几年;有的人舍不得买手机,为了一件小事来回的折腾,到后来为了交流方便还是买了手机,枉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的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更不愿意花钱看小病,结果到最后花大钱不仅看不好病,还拖累了自己和儿女,白白攒下了几十年的"私房钱"。那些钱用父亲的话来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终究是老鼠便宜了猫,还顺带给喂不熟的猫留下了一份过冬的"口粮",到头来老鼠除了得到伤痛又剩下些什么呢。

我小时候吃药怕苦,父亲说凡事治病的药都是苦口的,就像有利于我们成长的话都是逆耳的一样,很多人都懂的这个道理,但他们都很难做到言行如一,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片逆鳞,它只爱听漂亮话,最爱别人奉承它。

我小时候性格内向,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我,对此我苦恼了许久。父亲劝我说:"曹操再奸,都有知心朋友,刘备再好,都有死对头,孙权再温柔,两边都是仇。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做好自己就行。"我后来才明白其实做人很简单,就是用真心换取真心,换不来的要学会华丽转身。人生在世,难得一知己,如果没有知己,我们也要学会潇洒的活着。

父亲那时候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干活、吃饭、养大孩子。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满脑子都是钱,好像钱能代替他们照顾父母和孩子。父亲一年到头来都很难见到几个钱,在当年谁家要是有个百八十块钱的,那在乡人的眼中都是了不起的人家。

现代人喜欢以成败论输赢,这种唯结果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浮躁焦虑的功利化性格。父亲是一个做事全凭用心并不注重结果的人。因为每件事的结果太强,而父亲的能力一度很弱,他所能认真做的就是在该坚持的地方用心坚持,在不能坚持的时候果断放弃。在做事的背后,凸显出的是父亲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卑微与无奈,

父亲的这一生过的很平凡,他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有时意味着生活中会产生数不清的磕磕绊绊,老人们对于也总结了一套独特的生活观。他们认为要看一个人是否活的真实,不是看他在春风得意之际或者是在享受生活之时,而是要看这个人在大风大浪里或者是在平淡生活中能持耐多久。

父亲的性格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很容易为别人所说服。这也是内向人的一种性格缺陷。他们由性格压抑所导致的持身不正,在日常生活中为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里负担。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现实,另一方面又惧怕别人问到敏感的问题,所以久而久之他们会选择用冷漠和寡言把自己包裹起来。别人怎么劝,他们还是无动于衷,这也是他们本能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别人走形式的关怀,对他们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实际上解决他们的问题,哪怕是给他们一些实际的东西,也总比精神鼓励强,说到底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性格问题还是由物质匮乏所导致的精神关爱严重不足。还有别人说的话他们之所以听不进去,是别人的话既没有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没有达到他们的心里预期值。他们也一直在纠结的活在过去的世界。

父亲是一个内心极度自卑的人。他这辈子什么都不敢和别人去争,哪怕是属于自己的正当权益,他都思之再三。后来我和父亲就我们一家人的性格问题交换了不同意见,我也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去和别人交往,结果看到的全是灰暗和不幸,而别人用我们的优点去和我们交往,他们也很容易抓住我们性格的命门。如果他们真心和我们交往,那我们也能在他们的鼓励下迅速的成长,相反一旦他们心术不正,甚至居心不良时,我们也很容易为他们所制约,人与人的交往归根到底是两种不同性格的磨合与碰撞。

父亲是一个思想活跃很有办法的人,我以前做事没有章法。当我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好时,人很容易陷入自责的误区。父亲总劝我要以退为进,事情如果不好做,先放一放,最好是请求别人的帮助,要学会借力使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亲是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这漫长的艰苦生活中尤为可贵。他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条蛇被锯子伤了一点,它本能的转过身咬住锯子,又把嘴弄伤了,蛇本能的以为受伤是因受到锯子攻击,它决定缠住锯子,用整个身体使锯子窒息,于是蛇用了所有的力量…...最后蛇不幸的被锯子锯死了。 父亲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学会随机应对,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一味的愤怒、发火解决不了任何的问题,有时还会把我们带进黑洞。

父亲是一个勇敢拼博的人,我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胆小、反应迟钝,甚至还有些木讷呆滞。父亲无论是上树还是爬坡,手脚都很干脆利索。尽管他运动时会很艰难,但他还是会拼劲全力,用父亲的话来说,那是他做事用心。我做事的能力远比不上父亲,我一度恐惧上树砍柴,还惧怕机器。记得刚出社会那几年,我只要是一听到机器的轰隆声,便立马觉得心情烦躁,父亲有时却能在机器旁边一呆就是一年。那些机器身上日复一日产生的噪音早已磨蚀了父亲安静的灵魂,而我还时常游曳在书本的世界里。

父亲是一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在我们老家,不论谁家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去帮忙,这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他们深知抱团取暖的作用,不像有权有势的人那样一味的靠利益聚拢人心。

父亲用六十年的人生经验还悟透了生死。他曾说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死去时都会经受病痛的折磨,没有人能代替病人去受罪。因为人不是一天就能长大的,相反,人的死亡会经历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最后会因气衰力竭而导致病人的逝去,仅有百分之一的人是寿终正寝或者突然辞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生死,让自己的一生尽可能活的没有遗憾。

父亲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但经过艰难世事打磨的他俨然变成了人生的智者。记得母亲生病时,有人就劝父亲拜佛祖或者信基督,而他却说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对于母亲的病情,父亲能做的就是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尽量让母亲少受尽点痛苦,剩下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父亲还说越是穷困的地区,人们越容易迷信鬼神,因为他们的诉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解决,再者要是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贫困或者疾病,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容易把眼前发生的一切不幸归咎于命运或者神佛,这也是封建迷信在中国社会屡禁不止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艰难的生活环境也曾将父亲的嘴巴缝合,留下的是他那弯曲而又坚韧的身体。正是这颗不畏艰难困苦的心,支撑着父亲一次又一次的从生活的泥潭里爬起。也许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早已磨蚀在了时光里,但伤痛的过往会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们兄妹四人的心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