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诵:街边的补鞋匠

 文粹读书 2020-09-10

作者:杨小燕   朗诵:李雪琴 编辑:花生

► 朗诵:余秋雨《来生我依旧等你》

► 朗诵:余华《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 朗诵:最美的樱花,献给最美的你们

广成坡口和北后街相邻处,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世纪金鼎购物广场和时代广场,但很少有人留意在这个路口总有一处独特的画面,那就是法院后院墙下有那么四五个人,一年四季总在那摆地摊,看着就不免怀旧,很有解放时期老胡同巷子的味道,和现代城市格调很不协调。

这几个摆地摊的其实是几个鞋匠,城管把他们指定到一起,固定在这个地方谋生。一台手动补鞋机,面前一把长条木凳,木凳靠里一两双皱巴巴的拖鞋,用来让客户脱掉鞋时搁搁脚。当然是很少有人把脚放上去,宁愿吃力的左腿换右腿的等待,也不会放在拖鞋上给自己惹脚气。

每个鞋匠靠着墙坐在一把小凳子上,凳子矮矮低低的,双腿上放着一张七八十公分大的皮块,主要用来护自己的膝盖,担心针啊剪啊的伤着自己。旁边堆放的物品琳琅满目,不像个地摊,倒像个杂货铺子,一捆一捆不同型号的鞋底,一个个不同厂家的鞋跟,一摞摞不同材质的鞋垫,一片片不同颜色的补鞋皮料,一圈圈各色筋线,各式各样大小工具:顶针,刀子,磨石,剪子,启子,靶子,钉子,钉锤,锉,锥子,钳子,鞋刷鞋油……还有不同品种的胶水:万能胶,502胶,哥俩好胶……甚至还有煤沫……

现在大多数人生活条件好,日常用品也相应要求提高,比方我们穿得衣物,很少有穿的破洞的,几乎是零缝补概率,许多家庭除了中年老人,对“针线活”这三个字意味深长,年轻辈可能是寡陋少闻,家庭备用箱里更是少针无线的。

因此大多数人觉得这些摆地摊的有些不合时宜,并且摆地摊和其它做生意的一对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不但摆地摊地位低,补鞋的更是下贱活儿,不管客户有没有脚气,脚上有没有传染的病菌,不管那客户的鞋有多么的臭,或者有多么的脏,他们从不会拒绝,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是养家糊口的饭碗。从修一次五角,到现在的一元两元,多么微乎其微的收入,但他们总为自己的手艺坚持着。

这几年上班,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这几个鞋匠的容貌就都很熟悉,时不时还点头示意打个招呼,其中有一个师傅,他人精干,活又做的细致,我有修补的总是去他摊位。比如鞋子后跟磨的不平整了,鞋帮开口了,走路姿势不好鞋子往一面偏了,鞋子掉线了,上面饰品或拉链坏了……总之,只要拿他跟前他会换着法儿让你的鞋子如新的一般。他看鞋的端正时,拿起一块小木板,把鞋轻轻搁在上面,用眼睛盯着平行线,就知道那边高了,那边低了,哪里该粘一层哪里该削去一点,反复衡量,让你穿着舒服满意为止。

在他全神贯注的做活时,我就和他聊几句家常“师傅,你这手艺不错,那里学的?”

“我们都是皮革厂工人,不存在学不学,在厂里就会。零一年破产,没地去,就摆个摊,养家糊口”

“看你们都上年龄了,也挺辛苦的”

“唉,没办法,我们这最年轻的也六十多了,最大的也有七十了”

“辛苦了这么多年了,你们也该回家休息了”

“舍不得这手艺,我们休息了,这手艺就没有了。再说贫困人还是大多数,勤俭节约的也有人在,这鞋子,修一修,补一补,都会接着穿好几年,扔了就真的可惜了,一年给家庭省下不少钱呢”

“也是,现在生活条件好,尤其年轻人,感觉不好的都就顺手丢了”

“年青人没受过苦,不知道东西来之不易,勤俭节约这四个字都不知咋写了”师傅说完摇摇头。

“这时代不同了,人的追求和观念都改变了”我低声应答着

“也是,可惜这手艺了,失传了……”师傅开始叹息。

我留意他的手,粗糙不堪,手指向里弯曲,每个指节都因风湿而肿大,手纹深且宽,里面黑乎乎的污垢,指甲黑并且破损严重,十指都粘附着日积月累的胶水,看上去不像自己本来的皮肤,倒像戴了脏兮兮的手套或得了不可治愈得皮肤病,用“惨不忍睹”这个词还真不为过。春夏秋这三个季节还好,到了冬季,北方零下十几度,我们把手放在口袋里都冻得生疼,他们却还是依然如故的摆摊,早起贪黑的养家糊口……

每次从他们摊位经过,我都不由自主的感叹,多么吃苦耐劳的师傅们啊!也不知在那一天,这个城市的角落就再也看不到他们摆摊这样的画面了……

作者简介
杨小燕▼

杨小燕,女,汉族,初中学历,生于1974年9月,笔名:悬空草,现居平凉城区。之前私企老板,现市内打工族。喜欢诗歌散文,诗歌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归属。

诵读者简介
李雪琴▼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教师,朗诵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