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明代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段话道明了作文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求“新”。新奇的立意,独特的认识,常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要使文章立意出新,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反向立意的方法 所谓反向立意,也就是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对常识说“不”。具体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比如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写“答案丰富未必多彩”,肯定了“答案丰富”而否定了“答案多彩”。这类反向立意的典型例子有“他山之石,未必可以攻玉”“近墨者未必黑”“旁观者未必清”,等等。通常思路,是强调在特定的条件下,常识或普遍认同的结论不成立。这个“特定条件”,就是文章的重心和关键,是文章阐述和论证的重点部分。 另一种是全部否定、完全颠覆一种道理和常识,说出别具一格的理由和见解。比如《谈平庸》这个题目,通常认为“应该拒绝平庸,追求卓越”,但是也有人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庸本来是生活的一种常态,要学会安于平庸,习惯平庸。”这种反弹琵琶的思路,别出心裁,立意上自然胜了一筹。又如《家园》这个题目,通常的思路,我们很容易想到“回到家园,抚慰心灵”很重要,“回到精神故乡”很重要,往往从这两个方向立意。可有人逆向思考,提出“回到家园是一种保守思想,只有毅然离开家园,勇敢放弃家园,扬帆远航,才能拥有将来,得到未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家园其实是一种束缚,一种牵绊”。这种反向思路充满哲理,发人深省,立意自然不同凡响。这种可以反向立意的题目,通常都富含哲理,具有浓厚的思辨意味。题目本身因为意蕴丰富,内涵丰饶,所以从正反两面都可以诠释和阐发,比如“目标”“个性”等词,比如《回到原点》《旧书》等题目,都是适合反向立意的极佳例子。写作这类题目,文章的关键和重心是对一般常识的否定与反驳。 应该注意的是,反向立意必须能够自圆其说,符合逻辑,符合常识,不能牵强附会,勉强攀扯。绝妙的反向立意,应该是对题目的进一步丰富、拓展和延伸。 二、新异立意的方法 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如果能在显而易见的、寻常的角度之外发现其他的立意角度,那么文章的立意自然让人耳目一新。例如蒲松龄《促织》中所描写的“魂化促织”,历来被认为是表达统治者对劳动人民迫害之深这一主题的。作家宗璞的散文《促织,促织》,却从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作者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谱写了一曲为命运而抗争的赞歌。新颖的视角,出人意料的构思,让促织的故事有了新的意蕴和内涵。 在立意上求新求异,最主要的方法是旋转角度。作文题目犹如一只万花筒,旋转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图案和风景。作文立意求新求异,就是把手上的题目转出与众不同的花样,看到别人没有看见过的图景。还以宗璞的《促织,促织》为例,人们通常是从“社会”“阶级压迫”这一视角来审读文本,作者却从“促织”的角度来感受和理解文本,发现了促织“执著,奋斗,无畏无惧”这一生命特征,因此有了不同的发现。拿到作文题目,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题目,必然会发现不同的风景和境界。再如宋代苏洵的《六国论》,根据北宋外患频生、统治者屈辱苟安的背景立论,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政治的角度总结教训、讽谏统治者的。他的儿子苏辙也写了篇《六国论》,却是从军事角度总结历史教训,提出韩、魏两国西邻强秦,为齐、楚、赵、燕之屏障,但六国之士不知天下大势,牺牲韩、魏,自毁屏障,以致被秦逐个消灭。这也切中了弊端,不无规箴告诫之效。不同角度,不同风景,我们拿到作文题目时,一定要把万花筒多观察几遍,多旋转几次。(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