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年从业者剖析:绿化景观产业链问题及机会

 小丑亦是敌敌畏 2020-09-10

01/ 绿化现状

绿化是中小尺度景观空间构成的最大部分,也是设计中构成竖向景观的最大短板。

1.绿化门槛低

什么技能的人人可以画绿化图,除了生态、绿化品种本身,更重要的技能是植物的空间思维转换,类似建造师的竖向营造能力,一个好的方案设计师才能是一个好的植物设计师。而当下绿化设计门槛低,对品种,对空间的理解等基本功核心技能掌握不扎实。

2.绿化图纸不够直观

抽象的二维的绿化图纸,如何及早每个阶段都清楚沟通?如何读图:甲方、设计、施工单位的的绿化管控在哪里,管哪些?

前控设计阶段--各方往往不想看,看不懂,随便提几个品种的意见!场景的空间塑造等关键问题,暴露出来时已经到了现场施工,往往工期急迫的那几天,回天无力。

绿化图纸国家没有标准规范,少人审,不会看,看不懂。在前控设计就按如果图纸直观,大家都看得懂,就会不断纠偏,终究结果不会太多差异。

3.施工现场不确定性

对于甲方来说,按图还是不按图施工是一个难题,中间如何取舍平衡。现场到苗的无标准及无序,施工交叉的混乱与景观整体性工期不能后推的矛盾。增加设计师的现场服务能搞得定不?往往最后情况时工期第一,种完再说!图纸现场调整的余地及实用性不强,最后全凭现场主观指挥。

4.业主的成本、效果、工期的平衡

绿化行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甲方业主方决定了绿化效果的底线水平,而设计方及施工方的超高发挥促成绿化景观的上限。绿化景观的最终结果与甲方有密切的关联,他引导这场贯穿绿化设计、施工、管控、管养等落地的接力跑,为现场绿化施工提供便利及支持。

5.苗圃行业的困惑

一方面,苗圃人对苗木趋势与设计师不同,导致无法生产出设计师想要的创新品种或造型;另一方面,设计师不了解苗木成本及习性等生态位,导致绿化管养难以持续。近几年,即使在整体低迷的苗圃市场下,以地产设计为主导的引导了一些品种价格上涨,如几年前的大规格丛生类紫叶李,柚子,水蒲桃、朴树,如当下的水杉、弯杆乌桕、南洋杉等等。而设计迭代的潮流也会把一些品种打入冷宫,如当下棕榈科品种。而大部分苗木人,知之甚晚,后期跟风只能砸在地里。苗木人对未来品种发展的理解与设计人诸多不同,而未来的产业链上,自媒体等快速普及将使信息高度同步,设计师将起到引领起绿化产业链方向的角色。实际上,设计师……

6.产业链间的不合作

不同于国外绿化行业或装修行业,绿化产业链缺乏沟通机制,设计、施工、采购、养护等各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诸多问题,相互不理解、不合作、不接力。设计方对成本管控不利,对现场配合不及时,都成了不合作的导火线。产业链之间的不合作严重阻碍了绿化行业的交流及发展,设计图纸的随意可替换性,导致设计师丢失了的积极性,丧失施工现场二次优化持续更正设计的的动力,也得不到使用客户对绿化景观的反馈优化。

所以,经常有个奇怪的现象,如果你私下问甲方跟乙方,一个落地种植与图纸的不同,做得好或不好,是谁的能力谁的问题。设计单位与甲方及施工单位,一个在电脑前,一个在办公室,一个在工地,万一哪天凑到两个时这么聊:“一方面最低价中标,一方面还限制工期,最后还和你谈工匠精神”“施工爱啥种啥种,还让我通宵画,最后烂摊子还找设计背!”“设计师连植物习性、成本都不熟,老子连吼带骗才摆平,做得好最后还说是他们设计”…

这种产业链的不合作为严重阻碍了绿化行业的发展,最后的结果是设计师不动力不积极,本可以却带动新优品种带出创新而最后没有实现;有能力的甲方也只能秒变成了施工现场包工头低效指导,不想多事的甲方臆想靠设计或施工单位领导过来解决问题。有能力设计师在即时观赏效果上面可能有所作为,但最终可能付出了得不偿失的时间成本或调整投入成本。

产业链上设计、施工、业主之间本应有的良好合作关系,变成各阵营情商与智商的大比拼,大家各自算盘,试图以个人之力力挽狂澜。实际上,绿化景观产业链的完善却像400米接力跑,从设计到施工到苗木到管养,每段跑百米,每段都要接上棒,叠加才能拿到高分。高分不仅指的是效果,也是高效的施工效率与投入成本的平衡,包括建造投入成本与日后维护成本;高分不仅指植物与人本需求之间的平衡,也指美学场景与气场之间的平衡;不仅指众人审美与大界见识的平衡,也指小我情节与未来环境气候的生态平衡……

02 / 解决方法


1.绿化设计的前控极其重要


绿化设计整体提高需要从如下进行解决:

首先 必须对现有做法进行突破:空间、品种一把抓设计流程使得思维复杂化。绿化设计不是随意性的,通过逻辑解决问题,理性而非太多的个人感性得出绿化的设计。设计之时不要纠结浪费时间在统计数量上,应该加多植物空间方案的时间,并为后续品种的优化调整做预留。

其次 应该创造性: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绿化设计体系。解决设计二维到三维,从空间到体验的难题。建立一个能够多向反馈的系统,以进行后评估。采用绿化模块进行辅助,形成不依赖设计师的控制流程,保证整个设计公司水平的稳定性。

再次 解决方案应该是系统的:设计的流程与要点与图纸格式相辅相成。设计与施工的流程、设计与施工关键点难点及配置方式相同。

还有 落地的务实性非常重要:设计必须为落地做预留,并持续把关注空间作为首要任务而仅非品种,为后续的落地提供更多的可能空间。而最终的实施完成后需进行效果评估,通过数据控制、施工经验反馈融入设计中。借鉴绿化模块库可让施工方与甲方早介入绿化的落地。

另外 对于绿化,应具有多向平衡性:平衡不同客户群的审美,平衡前瞻性与产业链上个性需求。平衡图纸美观/设计效果/落地性。平衡出图及修改效率/设计效果。衡效果、成本、工期的要求。体配植物的生态位与人本场地的微气候。尽量平衡绿化的即时效果与未来长大之后的场景等等

而且 作为落地的主导者,绿化施工应正面应对施工不可预期下的实操:现场管网高差等与图纸不体配,苗木质量不能完全采购得到,在工期紧张,现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满足工期,控成本,控效果。现场设计师可用类似拍相片的营造方式来控制园艺美观,利用反图纸能力解决与现场不体配图纸的问题。利用工艺细节标准控制 达成细部工法等等

2.绿化施工中的优化调整

(1) 设计师与工程师的补位配合

有些施工团队会否定图纸的空间及精神而转而自行调整,导致前端设计前功尽弃,接力跑没有形成。在现场营造中,设计师也要学习日本设计师,继续现场二次设计,提高“点”位植物组团观赏及意境塑造等。而现场工程师也应从大局“线”“面”出发,除了关注多角度的观赏,同时要考虑生态的可持续性,整体的场景的协调性等。设计师与工程师应取长补短,大家接力跑叠加赋能,定是锦上添花。不同于建筑、室内、规划师,景观人的专业核心包括竖向设计及设计建造实施一体化,任何时候仅用单阶段能力都使得绿化接力跑中断。

(2)设计与生产流程一致(略)

(3)逆向图纸能力的应用(略)

(4)施工后评估总结种植模式(略)

3.业主管理

甲方对绿化景观的定位、在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的不同做法,最终决定了绿化落地结果,包括图纸变更、采购、签证、工程结算等流程。同一的设计、施工单位在不同的开发商管控下,绿化效果经常呈现不同。如何保证绿化效果及满足各方述求大有学问。业主需要考虑的“好、快、省”之外,还应兼顾各方的经济、工期的需要,方能把绿化景观接力跑发挥好。好的景观管控体系让接力跑效能叠加赋能,好的作品都是各方相互成就,现场二次优化的。

满足如下几个条件,都有可能促成绿化的接力跑,做好绿化景观。

(1) 作为产品的溢价,景观在地产公司有足够重视及话语权。

(2) 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3) 灵活的动态成本控制,有经验的业主设计师,现场发挥高效能。

03 / 未来绿化趋势

1.绿化重归景观的主角位

未来人居的其中趋势之一景观回归生活的平静,回归岁月相守场景,回归花开花落,留点时光去慢慢雕成场景。不再建筑手法构筑景观,不再用室内材料及工艺直接把景观直达成品,景观可以是粗犷自然的,亲生命的,与风光、植物、流水,天然材料及自然视野、现象融合,有着康养疗效的作用。同时住宅景观与公园绿化一起,形成自然的通廊及生活的舞台,等风来,等雨雾来,等朋友们一起到景观的舞台上,随阳光的角度变化,呈现不同幻变生活场景。

在这过程中,景观设计师要充分挖掘植物的潜力。植物是景观设计师区别于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体现,包含设计与建造一体化、持续关注不断成大的生命元素。 

植物将再次担当起改造小气候,重建文化、地域、科普教育的责任,发挥养老、康养、疗法等功能,回归日常,成为大众的活动舞台背景,塑造生活场景。植物除了营造优美舒适的小环境,还可通过花开果收进行社交事件,促成社区交流交融。“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植物环境陪伴一代人的成长,培养儿童的性格、审美等。而从更大意义来说,植物景观还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净水保土涵养大地,为环境做更好的奉献。

2.社区景观种植的未来方向

“师法自然”、“适地适树”是基本原则;场地功能的分布需要做风光进行定位,而植物要贴身满足不同的场地功能需要;大尺度的繁花色叶促成话题性的社交环境;采用低维护的多年生草本组合,自然生长多以人工管养,梦回乡野;用量的系列感来替换树的独特性,植物空间的渗透与景深,步移景异与大道至简共存;担当文化、教育、科普作用,植物是世代记忆传承的载体;精准照顾植物生态位,并保证植物的预生长,让植物成为增值的财富,从消费型转到储蓄型,为后代及长久环境造福。

04 / 绿化人才及产业链

讲到绿化设计师,在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中,应把空间营造作为前提,逐步通过逻辑来推出设计解决问题。归纳思维、万物皆数理的科学量方法对植物的设计及施工研究,也方便技能的教育传播。植物设计能力提升途径,需通过完整的知识框架,学会归纳及提高设计分专业的专注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将逻辑推演贯穿整个设计;站在理性基础上看待感性的植物;重视科学性传承,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客观及数据控制;此外,提升绿化设计师的能力,离不开建筑空间思维的锻炼,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离不开全产业链深度接触的经历等等。增强设计师的能力及话语权,方能打通产业链的壁垒,实现产业串联,从而为绿化景观人创造更多机会。

讲到绿化综合性管理人才,现状往往是会设计的人不精通苗木及造价,熟悉现场把控的不擅长管理,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的话语权、灵活的沟通力、快速的决策反应力、平衡成本、工期及效果的把控力等。绿化景观实施需统筹的思维,侧重系统性及统一性,使设计、施工、管控、材料四者之间环环紧扣,相得益彰,站在设计的起跑线上为落地接力。

而现实中设计图纸主观不逻辑及落地不够,,现场不能及时应变解决问题,业主的信任不够及施工现场的恣意脱稿,常让绿化师处于风头浪尖上,日渐不被尊重。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只有提高设计水平,设计师才有话语权,也才有可能撬动产业链,达成共赢。

另外,绿化综合人才创造的价值有待挖掘。通过接力跑的前控设计,结合产品现场二次优化,降成本保工期还能提升效果。精通设计及逆向设计、娴熟现场调整、懂成本、能快速调整,这些综合人才创造大价值,但全国寥寥无几,例如连把绿化设计作为景观院品牌都少有,业主的燃眉之急包括工期及成本超限,而设计师往往在抱怨不按图施工。这些绿化通才可为园林工程节省成本,施工一步到位,快速完成工期,实现其专业的价值。

绿化的产业链上的充满了痛点。地产甲主方要又好又快还省,甚至前瞻的开发商也希望能树立起绿化为景观新IP标签;设计院如何在设计师流动的情况下保证绿化的保质创新;EPC模式下施工单位需要优化设计反而降下成本;苗木新优产品需要设计的推广;甚至绿化行业也有待标准的建立。所有的绿化的痛点在逐步解决的同时,都在慢慢撬动整个绿化苗木产业链的合作及发展。

05 / 关于绿化接力跑新体系中的绿化设计、施工、管控等流程中的新旧做法对比

图1 绿化景观的产业链接力跑关系

表1前端设计新法与常规做法的比较

表2新系统在施工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作者)翁苑钧:跨界景观人,全产业链产学研融合倡导人


注:本文由作者翁苑钧供稿景观周编辑发布

欢迎分享,转载请后台发送“转载”按要求注明

点击标题图片报名:

园林植物方案设计实战课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