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张联齐抗秦的赵国权臣李兑,为何最后无法实现这一政治诉求

 人众众人 2020-09-10

赵武灵王计划绕过函谷关攻秦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这一时代的主要历史脉络就是秦如何统一六国和六国合力抗秦的经过,其中赵国更是坚定抗秦的主力,赵秦多次交战,赵并不落于明显的下风,即使长平之战几乎损失一国之精壮,也让秦多年无法恢复元气。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

赵国曾经出了一位雄主赵武灵王,他不但终结了赵境北部游牧民族为主的势力和南部传统中原势力对立的局面,更是举全国之力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对外击溃游牧民族,占领林胡、楼烦大片土地;对内攻灭了国中国中山国,极大地壮大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了军事力量,使得赵国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他曾经计划在林胡地区建设据点,避开函谷关南下攻秦,其战略眼光让人佩服,可惜的是擅长攻伐的他不精通权谋,在确立继承人时左右摇摆,最后被儿子围困在沙丘行宫,活活饿死,史称沙丘之乱。

赵武灵王死后,权臣李兑由于在沙丘之乱有功于赵惠文王被任命为司寇,主管国家政事,李兑由于个人利益原因,和齐国亲近,主张联齐抗秦,但是却被苏秦所破坏,这也导致之前奉行中原均势的齐国后来和秦国交好,成为了赵的背后隐患,使得赵无法全力抗秦,为秦统一六国埋下了伏笔。为何官居高位的李兑没有实现联齐抗秦的政治诉求呢?这就要从他和赵氏青年才俊的政治斗争说起。

影视剧中的李兑沙丘之乱时选择正确队伍

当年赵武灵王能成为中兴之主,少不了一个人的辅佐,那就是肥义。肥义是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留下来辅佐他的,在赵肃侯时期他就是国家重臣,兢兢业业,忠于国家。在武灵王继位后,他又忠心耿耿地辅佐新君,武灵王十分尊重他。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武灵王元年,阳文君赵豹相。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问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由于年少和缺乏经验,不得不听从肥义的意见。

但是肥义这个人并没有因为辅政大臣这个身份而产生不轨的念头,相反他积极地帮助赵武灵王处理国政,并且带头支持胡服骑射的改革,始终以国事为重,这点让武灵王非常感动,于是任命他为次子赵何的老师,赵何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忠心耿耿的三朝元老肥义

不过赵何是次子,武灵王的长子赵章才符合当时的立储习惯,所以武灵王又动了重新立赵章为太子的打算。但是万万没想到,几十年来和他亲近的肥义首先站出来表示了反对,并且面见武灵王之后立刻将此事泄露给了赵何,于是赵何和肥义商议后,决定武装政变,这就是沙丘之乱的由来。李兑作为赵何的支持者一起参与了政变。

我们可以看出,李兑就在这个时候走上了前台,他是肥义为了国家培养的青年才俊,肥义和赵何将兵符交给他保管,让他在关键时刻勤王,李兑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带着兵权向武灵王揭发赵何的谋反行为;第二是全力辅佐赵何以图富贵。在两者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并且作为辅佐赵何上位的大功臣,被任命为司寇,主管国家政事,获得了巨大的权力。

笔者认为,赵武灵王作为赵国的中兴之主,在军中和民间都有着巨大的名望,正常的武装叛乱很难实行,所以他丝毫没有担心自己改立太子有什么不妥,但是这个事情对他的两个儿子来说却不一样,成为万人之上和远离权力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二人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争夺太子之位。尤其是赵何,当时手里的牌十分有限,只有在赵武灵王去沙丘行宫游玩的时候才有下手的唯一机会,如果他手下掌管兵权的人临阵向武灵王投降,那么等待他的结局不言而喻。

沙丘行宫遗址

可是肥义作为三朝元老,并不贪恋权力,之所以反对赵武灵王改立太子是为了江山社稷出发,害怕因为东宫之乱影响了赵国的稳定,后来的事情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宁可冒着身死的危险也要和武灵王见面,讲清利害关系,所以兵符交给他会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赵何选择了李兑,既说明李兑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是检验李兑忠诚的好机会。而李兑幸运地选择了正确的队伍,这也是他后来能获得巨大权力的重要原因。为私人利益表面联齐抗秦

在李兑执政之前,秦国的实力还不算强大,起码没有像之后横扫六国那样强势,并非不可战胜的。于是在苏秦的游说下,六国约定合力抗秦。但是苏秦的合纵之法只有宏观概念,缺乏实际落实,秦国趁机离间各国,瓦解了合纵之法。苏秦之所以能成功合纵,离不开赵肃侯的资助,于是赵人很厌恶苏秦,苏秦不得不逃到燕国。

苏秦影视形象

李兑执政后,正赶上苏秦和燕王对抗齐国,苏秦计划发挥游说才能,亲自入齐,劝说齐王攻宋。消息传到赵国,大将韩徐为认为齐国如果吞并宋国,将成为赵国威胁,因此主张联燕抗齐。但是李兑却反对韩徐为的计划,他主张联齐抗秦。

陶朱公范蠡

那么李兑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原来齐王答应李兑,如果吞并宋国,则将宋国陶邑送于李兑为私邑。陶邑人口不算多,但是确是当时天下的重要商业枢纽,十分富庶,对于齐国来说,此地本来就是宋土而非齐土,即使将陶邑送给李兑,即可获得赵军不出兵的承诺,自身也能凭借此地优秀的营商环境获得利益,是一桩没有成本的买卖。

苏秦为了破坏齐赵关系,怂恿齐闵王收回送于李兑的陶邑。齐闵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使李兑极其愤怒,从此十分怨恨苏秦。据《战国策·赵一·苏秦说李兑》中记载:"苏秦出,李兑舍人谓李兑曰:"臣窃观君与苏公谈也,其辩过君,其博过君,君能听苏公之计乎?"李兑曰:"不能。"舍人曰:"君即不能,愿君坚塞两耳,无听其谈也"。"

可见,李兑对苏秦的怨恨有多深,出于对苏秦的报复,他也要全力推进联齐抗秦。

战国七雄形势图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发现,比起韩徐为,李兑的出发点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并非赵国的未来。但是从后世的角度来看,他阴差阳错为抗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假如赵齐真的联合抗秦,从账面实力来看这两国之和远远胜过秦国。这个时候燕国和楚国的威胁都指向齐国,三晋之家中的魏韩此时和赵没有实际矛盾,又急于收回河西走廊,所以赵国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抗秦。如果在以财富联合其他四家中的任意一家或者几家,那么齐赵带领联军攻破函谷关直逼咸阳将变为可能。

而李兑对苏秦的恨又促成了另一件大事的发生,苏秦在敏锐地发现李兑想要让赵齐联合后,提前行动,让秦和齐两国消除了裂痕,结为联盟,他此举的本来目的是希望秦能在背后向赵施压,防止燕齐开战时赵军支援齐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秦齐的友好直接导致了苏秦的合纵之计彻底破裂,此后多次六国联合攻秦齐都是出工不出力或者压根不配合,导致了秦国始终没有受到巨大打击(相反孟尝君和章匡带队联军直接攻破了函谷关,逼得秦割地求和)。

这也导致了赵惠文王对李兑产生了怀疑,主张联齐抗秦的李兑逐渐被赵惠文王所排斥,赵氏的少壮派敏锐地发现了夺回权力的机会,这也为后来李兑告别赵国政坛埋下了伏笔。

平原君赵胜影视形象赵氏少壮派成功收回权力

虽然李兑的主张联齐抗秦的思路最后被韩徐为的联燕抗齐所取代,但是这种超大型战略的结果并不能在短时间就能体现出来,所以赵惠文王就此认为李兑犯了错误也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因此就罢免了他的官职,李兑根本上,还是败在了赵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上。

赵国这个国家很有意思,回看赵氏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赵氏中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国君,也有无数的良臣,可以说这个家族是一个出人才的家族。战国时虽然提倡天下为仕,但是本质上是希望借由此口号挖掘并吸纳人才,可是赵氏内部的优秀人才足够,国内的权力把持在外人手上始终让赵氏子弟如鲠在喉。

平阳君赵豹影视形象

终于,赵氏少壮派等来了夺回权力的机会,据《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中记载:"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面对逐渐庞大的对齐合纵势力,赵惠文王选择了韩徐为的思路,并以私吞陶邑、专权乱政为由,罢免了与齐国亲近的李兑。自此,李兑从赵国的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

笔者认为,当初沙丘之乱,赵国旧贵族赵成和李兑是惠文王所倚仗的两个重要人物,赵成代表了赵氏一族对赵何的支持,而李兑不过是凭借忠诚和能力获得了一个为赵氏效劳的机会。关系亲疏远近显而易见。事后封赏时,权力仍然集中在赵成身上,这也是赵氏喜闻乐见的事情,但是没想到赵成才担任国相一年后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就很尴尬了,论资历,李兑也是肥义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论贡献,赵成死后李兑就算沙丘之乱的头号功臣,论手段,赵惠文王也不知道李兑能不能像当年一样又来一次叛变,所以他不得不将国相的位置交给李兑。

赵惠文王影视剧形象

后来李兑和韩徐为因为政治观点不同产生矛盾、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都不是他被罢免的真正原因,最关键的一点是赵惠文王始终记得他当年作为赵武灵王的臣子仍然站到了谋反的一方,并且亲自执行了自己父亲的死刑;除此之外他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宗室少壮派已经成长起来,经过了大量的锻炼,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所以赵氏早就想从李兑手里夺回权力,这才是他最后无奈退出赵国政坛的真正原因。结语

李兑的政治生涯并不算长,所作出的一系列政治决定也没有为祖国带来实质性的提升,但是他的行为却阴差阳错的导致了秦国两次从中受益,不得不说历史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实际上,李兑内心渴望获得陶邑的财富是真,助赵惠文王谋反也是真,在惠文王围困沙丘行宫动了恻隐之心时不肯撤军也是真,但是纵观他执政赵国的大约十年时间来看,他所做的决定并没有出卖过祖国利益,相反他也是积极地为祖国寻找提升实力的办法。

尤其是联齐抗秦这一战略思想,由于史料不足后世无法准确判断他的出发点。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在赵武灵王为赵国积累了强大的实力之后,赵国完全有能力和秦一较高下,武灵王也是将全部资源集结并向西北倾斜,对中原其他国家采取的是和亲和结盟策略。但是在赵惠文王上台后,秦赵的关系莫名其妙地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秦国经常去欺压赵国,而赵国将精力更多放在齐楚魏三国,完全颠覆了武灵王的战略意图。肥义作为赵武灵王的重臣,完全支持武灵王的攻秦思想,他所提拔的青年才俊李兑很大程度上也会模仿并遵循肥义的思想,所以很有可能李兑的联齐抗秦思想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又是为了赵国的利益。

赵氏家族人才辈出

不过,当年李兑主导沙丘之乱时,赵惠文王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缺乏自己的思想,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而且赵武灵王偏向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胡服骑射改革也已经触碰了赵氏旧贵族的既得利益,所以矛盾全部在沙丘行宫爆发出来。沙丘之乱只是保证了惠文王登基,但是没有改变他的想法,从之后他的一系列行为来看,他是一个坚定的抗齐派,这和亲齐的李兑难免有政见上的摩擦,身为一国之君的惠文王很难保证能完全听从李兑的意见。尤其是后来年轻的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宗室少壮派在能力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必定是因为和惠文王站在统一的政治立场上才能获得巨大的政治权力。作为靠血缘因素维持政治统治的家族来说,这时候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消除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所以李兑只是因为政见不合就被排除到了政坛之外,这也是他无法实现联齐抗秦主张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

2《战国策·赵一·苏秦说李兑》

3《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