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传中】释“治国、平天下”|《大学》没有那么难

 欢丸妈妈陈霜 2020-09-10


你好。欢迎来到欢丸妈妈,我是陈霜。

昨天我们读了《大学》的最后一部分,释治国、平天下,并且讲一下它的大概意思。今天,我们来逐字逐句的翻译一遍,你可以对照着原文来看。


▲曾子曰:长按图片,可转发至朋友圈

经文中所说的要使天下太平,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处于上位的人尊敬老人,民众就会兴起孝敬之风;处于上位的人尊重长辈,民众就会兴起尊重长辈之风;处于上位的人抚恤孤儿,民众照样不会违背这一美德。因此,君子总是以身作则、推己度人,这样就可以协调平衡人迹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

自己厌恶处在上位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自己厌恶处在下位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处在上位的人;自己厌恶前辈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后辈;自己厌恶后辈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前辈;自己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左边的人;自己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做道德上推己及人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协调平衡的絜矩之道。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说:“和善快乐的君子,犹如人民的父母。”这是因为,人民所喜欢的,他也喜欢;人民所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君子,就可以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

《诗经·小雅·节南山》中说:“那巍峨险峻的终南山啊!山石矗立高不可攀。赫赫有名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着你。”所以,作为统治者,不可以不谨慎,如果偏离了道德规范,就会被天下的人推翻。

《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当殷朝还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能够符合配享上帝的资格。后来失去了民心,就被周武王推翻了。后世的君王应该以殷朝作为借鉴,得到天命、守住天命真不是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国君想要得到人民的拥护,首先应该慎重地修养自己的品德。

只有具备好的德行,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有了人民的拥护,才能占有广阔的国土;占有了广阔的国土,才能拥有充足的财富;有了充足的财富,才能供给国家的用度开支。由此可见,道德是治国的根本,财富是治国的枝末。如果表面虽讲道德而内心唯利是图,那就会与民争利,并导致人民互相争夺起来。所以说,把财富聚集于国库,民心就会离散;把财富分散给人民,民心就会聚集起来。因此,如果君主违背民心而发号施令,那么人民也会以违背君心的话来回敬他;如果君主违背民心而聚敛财富,那么人民也会以违背君心的方式使财富丧失掉。

《尚书·康诰》篇说:“天命是不会常保的。”这是说,行善积德就能得到天命,不行善积德就会失去天命。

《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珍宝,只有那善德的人才是真正的珍宝。”舅犯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珍宝,只有把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亲人当作珍宝。

《尚书·秦誓》说:“假如有这样一个臣子,他很忠诚老实,但没有什么本领,他的心地宽厚善良,很有容人之量。他看到别人有本领,就像他自己拥有一样;别人有美好的德行,他从心底里敬佩喜欢。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能包容别人,这样的人一定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对我是有利的啊!反之,另外有一种人,看到别人有本领,就心怀妒忌地加以憎恶;别人有美好的德行,就加以压制阻碍不让国君知道。这样的人实在是不能包容别人,因而势必不能保护我的后代和百姓,如果重用这样的人,那也是很危险的。”有仁德的国君会把这后一种人流放,驱逐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居住的边远之地,不许他与贤人一起在中原地区居住。这就是说,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能够亲爱应该亲爱的人,憎恨应该憎恨的人。

发现了贤人而不能加以选拔,即使选拔了也不能尽早重用,这是对贤人的怠慢;发现了恶人而不能加以罢免,即使罢免了也不能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政治上犯了过分宽纵的错误。如果好恶颠倒,喜欢人们所憎恶的,或是憎恶人们所喜欢的,这就叫做违逆常人的本性,灾难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所以,身居上位的君子有一条修己治人的大道理:一定要以忠诚信实待人,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如果骄傲放肆,就被被人民所离弃。

创造财富也有一条重要的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管理财富的人要勤快,使用财富的人要节俭适度。这样,财富便会长久地保持充裕了。

仁德的人利用财富来完善自身的修养,不仁德的人不惜用生命为代价去积聚财富。从来没有处于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处于下位的人不喜欢道义的;从来没有喜欢道义的人,却半途而废的;从来没有府库中用仁义得来的财物,最终不属于国君所有的。

孟献子说:“养得起四匹马拉车的大夫之家,就不应该考虑喂鸡养猪的利益;丧祭时能够用冰保鲜的公卿之家,就不应该饲养牛羊牟利;官做到拥有百辆兵车地位的家族,就不应该豢养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财富的家臣,还不如有盗窃主人财物的家臣。”这就是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应该以谋求私利为利益,而是应该立足于道义,以谋求全民的公利为利益。

作了国君还专门注重积聚货财,这一定是受了小人的误导。君主还以为这种小人是好人,任用他们来治理国家,天灾人祸必将一起到来。等到民心离散之后,即使有善人贤者,也已经无法挽回了。这就是说,国君不应该以谋求私利为利益,而是应该立足于道义,以谋求全民的公利为利益啊!

今天,我们继续读了《大学》中,传的第十部分,释“治国、平天下”。

谢谢你的留言和转发,我们下次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