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上海有多少个城门吗

 文化龙乡 2020-09-10
你知道上海有多少个城门吗

上海旧地图

嘉庆三十二年,为防止倭寇入侵建成了上海城墙。四百余年沧桑过去,城墙荡然无存,变成环形的中华路和人民路。幸存的大境阁是明代“沪城八景”之一的“江皋霁雪”。1914年冬,随着南半圈筑成中华路,上海老城墙就宣告结束了。而今留下的只有以城门命名的弄堂。或许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形形色色的人们对每日擦肩而过的中华路,人民路早已司空见惯。更何况,老城厢的城墙早已消失在久远的年代。然而那些城墙脚下的回忆从未随时光流逝而消散,它们夹杂在南翔小笼里,乔家栅的糕点里,飘散至今。市井百姓的生活,那样的久远幽长,它是这座城市的源头这十座城门到现在还留下一点什么呢?现今已经是2011年了,与城门有关的东西还有多少?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哪天再拆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一集就是追忆远逝的上海城门。现在我们对老城门的叫法都是新式的,他们都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我们来一一对号

东南西北挨次序来——小莫和我从中华路开始顺时针方向出发,第一站:小东门:是第一批建造的城门之一,原名;“宝带门”。进了宝带门向西就是方浜中路;最早称为庙前大街,是方浜边上的一条路,也是城隍庙前的主要通道。方浜填平后拓宽;光启路以东是宝带路,光启路以西叫庙前路。 注意:小东门不在东门路口,而是在方浜路口;小东门外是方浜东路,现在拆了,原来叫小东门大街。这条街东连码头,西可进城,是老上海最热闹的路之一,很多老上海的故事都出自这里,《老残游记》中有大量的记载。东门路有一点都徒有虚名,这里原来是一条河,西接方浜,东通黄浦江;原名集水河。边上有一条街——集水街。但是这里也有一道门;只是不走人,是水门,我们来看下一幅照片;

小东门外:方浜水门,在小东门南侧,水门外有“学士桥”石桥,为旧时“沪上八景”之“石梁夜月”这里是小东门的水门,与护城河相连,后面的门楼才是真正的小东门。集水河和方浜填平后,水门也没有了,这里就命名为东门路。现在你可明白;东门路渡口原来是在集水河的河口中。

大东门:原名是“朝宗门”。大东门外的江边有一个码头很大,所以叫大码头,这样大东门外的那条街就是大码头街,也就是现在复兴东路东段。大码头街也曾经大出过风头;大量的货物在这里上岸,萝夫(扛货物的人)人山人海聚集在那里为了谋生流血汗。大东门里也有一条浜——肇家浜;东西向,直通老西门。肇嘉浜东接黄浦江,西连蒲汇塘,是上海老城厢正中的干流,也是上海进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全长10公里。上海开埠前,沿浜是商业、交通中心,为县城内外的繁华做出了贡献。这样大东门也有一座水门,应该在白渡路处。肇嘉浜填平后,老城厢里的东段称肇嘉路,西段叫西大街,解放后和大码头街一起改为复兴东路。从清朝同治地图来看,肇嘉浜边上也有一条小路,直通西门,只是查不到它的路名。

——沿中华路继续,到黄家路口,第三站:小南门:原名;“朝阳门”。小南门熟悉的人多了;董家渡路、黄家路都在那里。问题来了;城门外的董家渡路原来叫什么名字?起先是小南门外大街,民国时期的地图标为董家渡大街,现在才称为董家渡路。小南门里的黄家路原来正应城门,是朝阳路,民国时称东黄家弄。但是为什么与黄家有关,黄家又是谁?黄家的主人是黄体仁,也是徐光启的老师,所以这样有名。小南门是顾从礼出资“四千石”修建的。

小南门钟楼,100年前,这座钟楼是辛亥革命上海起义的见证者。而今天,它已经年久失修,雄风不再。位于黄浦区小东门街道乔家路老街,中华路581号。高约35米,塔高6层,钢铁结构,是当时上海最高点。 1910年建成,用于在遇到火警时鸣钟报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革命领导人陈其美等决定起义响应。11月3日,在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领导下,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小南门钟楼既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也是上海迄今仅存的近代消防建筑。”黄浦区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李名骏介绍,2000年,小南门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钟楼又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出生在松江府上海县乔家浜畔的九间楼。九间楼位于黄浦区老城厢小东门乔家路234-244号,坐东朝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上下两层楼各有屋九间而得名。抗日战争期间,九间楼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了两间,留存的仅七间,建筑面积685平方米。解放后,九间楼尚有残留的斗拱、格扇等,因房屋几经修缮已失去原貌,但是房屋的梁柱还是明代的原物。既简易又陈旧的九间楼只是徐光启故居留存的遗物,它是两袖清风、功绩卓越的一代名臣和一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历史写照。1983年11月7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时,特地在他故居前竖立“明徐光启故居”石碑,以示纪念。

名人宅第:乔家路梓园梓园与徐光启故居同在小南门乔家路上,相距仅百多米。沿街两层西式骑门楼上是罗马柱浮雕,中间为吴昌硕题额“梓园”。顾延培介绍说,梓园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构筑的宜园,几经移主,后归清末民初上海著名书画家、慈善家、实业家、上海总商会主席王一亭所有,因园中有棵百年梓树,改名为梓园。不经指点真不会想到里面还有一幢中西式塔式洋楼,百叶长窗,屋顶铺的是日式菱形瓦,构造较为罕见,现在住满“七十二家房客”。其后有一座两层佛阁,样式也很少见。后面还保留着一排五开间的明代平房。1922年,王一亭还在梓园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可惜花园已毁,现在驻着一家起重安装队。有关人士认为,光修复花园不算太难。

精美的深宅大院“书隐楼”,今上海留存不多的明清宅第建筑坐落于上海老城厢小南门巡道街天灯弄77号。实际上,书隐楼是明代上海著名四家花园——田涉园旧址的一小部分,而日涉园在明末就遭毁坏了。值得庆幸的是,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书隐楼,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今日上海市区唯一的一座别致精巧的大型住宅兼藏书建筑。

——沿中华路西行,至跨龙路,第四站:大南门:原名是;“跨龙门”,在尚文门还未开的时候是直通文庙的,跳龙门的地方。现在变化很大;城门外是跨龙路,没有变,只是面目俱非,只留下一点老房子拍了再说。

小弟弟小西门来了:原名是;“尚文门”。尚文是什么意思?肯定与文化有关。这里原来是上海最高教育机构文庙和龙门书院的所在地,当然这门也要有文化气息。因为有了尚文门,城里的这条路也就是尚文路。由于这是一个短寿的城门,1910年建,1912年拆,所以尚文路名也没有变,用到了现在。

龙门书院,明清时期创办不少制度完备的书院,龙门、蕊珠、敬业、梅溪4大书院最负盛名。尚文路上有条著名的石库门里弄,名叫“龙门邨”,即尚文路133弄、149弄,先棉祠街80弄和延平街25弄。尚文路的这块土地历史上是一块桃园地,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曾经是上海道台李筠嘉的“吾园”。在这座私人园林里,建有“带锄山馆”、“红雨楼”、“潇洒临溪屋”、“清气轩”、“绿波地”等楼台亭阁、小桥流水。吾园虽早已消失了,至今龙门邨东边的吾园街还存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江苏巡抚陶澍来上海,收买了吾园一部分土地改造“黄道婆祠堂”,即先锦祠。祠堂也早已消失,与吾园街交错的先锦祠和先锦祠北街还在。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道台应宝时为了办教育,将这里改为“龙门书院”,设讲堂和宿舍,学生有三十名,如学生张焕纶、姚文柟、李平书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改为“苏松太道官立龙门师范学堂”。龙门书院和龙门师范学堂是当时上海县城内最高学府。总弄口过街楼上有重檐的中国传统大屋顶,檐下为“1935”浮雕字。弧形门洞上方横匾上阴刻“龙门邨”三个字,系1935年由安徽休宁书法家朱曙题写。

文庙 元代(1291年)建立上海县后即建文庙,供士绅祭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同时,作为县中秀才读书深造的学府。元、明、清三朝,上海县籍秀才考上进士作官的有二百七十九人,所以文庙在古代是培养造人之地。1937年文庙棂星门vs今文庙

——好了!我们已经走了半圈,下一站老西门到了!老西门:原名;“仪凤门”。仪凤!仪凤!有凤来仪!很有诗意。城里还有一条凤仪弄,趁早去拍一张吧!不拍肯定会后悔的。仪风弄是老西门内紧靠城墙的一条小弄堂,全长只有几十米、66个 门牌号。由于它靠近中华路,改造得很快,早就没有了晚清时期的低矮民房,去拍的时候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倒也有趣;拍到的是一张民国风味的老弄堂照 片。其实这种照片在上海还可以拍到很多,贵在这条弄堂是以“仪凤门”为命名的,与老城墙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拆掉已经是大幸。图为上海县城之仪凤门,即老西门,其西12里为“镇市之首”的法华古镇,为县城与内陆联系之主要通道

小北门:正名;“拱辰门”,小北门和小西门一样命运——短寿。“辰”就是北极星,有说众星拱月,这里的意思是众星拱北斗,因为小北门在北面。小北门建在大境关帝庙(大境阁);上海城墙唯一遗址——大境阁关帝庙城墙,曾为“沪城八景”之“江皋霁雪”。 大境阁原为上海城墙的一部分,上海城墙筑于明嘉靖年间,辛亥革命后拆除。关帝殿位于上海县北城墙的箭台上,明万历年间初建,当时仅称“关帝庙”,以后历年重修。1815年重建为三层建筑,遂成为当时上海县城最高建筑,因为关帝庙悬有清道光16年两江总督陈銮题写的“大千胜境”匾额,故又称为“大境阁”,人们也就叫这关帝庙为“大境关帝庙”。1912年当局同意拆除上海城墙,这里作为拆城指挥部而得以保留。

修复后的大境阁, 守护古老上海的最后50米城墙

老北门:大名是;“晏海门”。“晏”为晴朗无云,也为风平浪静,当时倭寇从东北方向侵入上海,晏海意为北方海疆太平无事.清末晏海门景象

在旧仓街和侯家路之间原来有一条老北门路,原名晏海路,河南路拓宽时没有了。门外还有一条北门外大街,河南路拓宽时也没有了老北门不起眼,但是名气很大;大家是不是发现;老城门集中在东南方向,因为那里靠近黄浦江,货运方便。新城门主要开在西北方向,这是由于租界的崛起,人们需要交流。1860年太平天国东进以前,新北门还未开,老北门可是拥挤不堪,加上关门早,进不了城的人们经常在这里闹事,新闻频频。令人头痛。

新北门:原名 “障川门”。小刀会起义,清军会同法军在这里攻城,用大炮打开了一个缺口,攻进了老城,后又把缺口封上。太平天国东进时,为了进出方便又打开缺口,建了障川门。清末障川门景象新北门(障川门) 丽水路 人民路口由于城墙是被法军“孟斗班”轰开的,城外的路就叫孟斗班路,后来改名为天主堂路(因为这里有一个天主堂,现在还在),现在就是四川南路。城里的路当然由中国人命名——障川路,也叫过障川弄。民国时称新北门,解放后就是人尽皆知的丽水路。那么为什么叫“障川”?这是取自唐代文学家韩愈诗“挽狂澜障巨川”。自从障川门一开,这里就成为与租界的交通要道,发挥了52年的辉煌时代。

——历经5个小时,总算到了最后一站:新东门,原名;“福佑门”,在福佑路的东端;福佑门旧址福佑门的福佑也是有出处的,它得名于“天后宫”。天后有很多封号,到清咸丰七年封号已经长达62字;其中就有“福佑众生”,意为赐福保佑广大老百姓的意思

后记:有趣的十座老城门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还是发现它们正在传承,好多路名都与它们有关,只是越来越少,今后会更少,记下还来得及。仔细查了一下,现在还在用老城门原名的路有;跨龙路、尚文璐、仪风弄和福佑路,至于东门路不能算;上面已经讲过,它是拆城墙后填平集水河形成的路。希望它们能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