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海晚报

 杏林前浪4868 2020-09-10

风土人情

从俗谚看老如皋

□程太和

在如皋的悠久历史中,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俗谚和俏皮话,俏皮话即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的甚至朗朗上口,既是文化结晶,反映当时的现实,也是了解历史的纲鉴和载体。譬如:“马神庙向东——县前(谐音“现钱”)”“大寺巷的衣店——一家靠一家”“丁堰的升子——一升(谐音“声”)抵升(“声”)半”等等,至今人们耳熟能评,并一代代流传下去……

马神庙向东——县前(谐音“现钱”)

马神庙原在如皋城里知县衙门之西,原址现为新华书店门市部。过去,如皋人习惯称县衙门前面为“县前”。旧时人们买东西,没有信用卡,更没有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手段。买东西要么付现钱,要么赊账。付现钱可打折,赊账要加利息。俗语说:“现钱打八折,欠账加二五”。如皋说“马神庙向东”,就是付现钱的暗语。

大寺巷的衣店——一家靠一家

如皋城里有条巷叫“大寺巷(后改称“大治巷”)”,在如城西大街。因此巷北端有广福寺(俗称“大寺”)而得名。这里历来是如皋城里出售新旧衣服商店最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初有吴有庆、刘立源、谢日升、谢日和、谢日茂、林荣欣、黄震泰等大小衣店10多家。这些大小衣店一家紧靠一家,故有此歇后语。喻居民住宅或商店多而紧紧相连。

徐家花园里看戏——吃饱了来

清朝初期,如皋城里有一姓徐的大户,世代官宦,家产巨万,人称“徐半城”。乾隆年间,徐观政罢官回乡,在北门城里伏海寺(俗称“泰山”)西侧、安定书院之北,砌了一座花园,竹树花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俱全,名“霁峰园”,如城人称徐家花园。徐家自备戏班子,经常在花园里演戏唱堂会。外面的人进园看戏不要给钱,因而形成这一歇后语。喻请人做事不招待饭食。

孤贫院的土地佬儿——穷神

孤贫院(又叫“养济院”)是赡养孤寡、残疾贫民的社会慈善机构,原在如皋城里关帝庙西隔壁。院里的贫民靠社会救济维持生活,哪有钱买香烛、供品祭祀土地神?所以这里的土地佬儿(土地神)也很穷。这句歇后语用来形容有人吃饭时狼吞虎咽、穷急呼呼的样子。

丁堰的升子——一升(谐音“声”)抵升(“声”)半”

过去,买卖粮食不用秤,而用竹筒做的升子和木制的斗、斛量。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读 “担”)。各地升、斗大小不一。如皋县境内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丁堰的,二是如城的,三是丁家所(今属海安市李堡镇)的。丁堰的升子最大,如城的次之,丁家所的升子最小。丁堰的一升相当于如城的一升半。人们用其谐音为歇后语,喻说话的声音比旁人大。

立发桥的保正——史正(谐音“死症”)

立发桥在海安镇东南9华里。抗战前,立发桥属如皋县十四区管辖,如皋县十四区区公所设立发桥镇,今属海安市城东镇。清光绪年间,当地的保正(旧社会在没有实行保甲制度之前,地方治安由保正负责。一个保正管一“坊”。坊,即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或一个村庄。老百姓如有钱物失窃,就向保正报告,由保正查访,发现可疑的窃贼,即捆绑捉来拷打,逼其招供,退回赃物。所以窃贼、扒手都极怕保正。保正没有固定薪酬,靠追回失物时失主给一些赏钱。有些保正借父母、自己或妻子过生日之机,送帖子贺几次寿,当坊的商店和居民送贺礼发点小财。小偷、扒手往往也向保正送钱贺寿,以图巴结。)名叫史正(谐音“死症”)。由此传为民间歇后语,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救了。

石庄行向南——想到圩(如皋西南乡人、南通人将“圩”读成“愚”)

石庄镇附近历来出产土布,镇上布行多,以往人称石庄镇为“石庄行”。石庄之南原靠近江边,沿江筑堤以防潮水,不少村庄皆称为“××圩”(南通港闸区也有不少地方称“××圩”,如“高墩圩”等)。这句歇后语取其谐音,喻有的人考虑事情不切实际,难以办到,比较愚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