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东阿镇有一座山,叫黄石山。山上有一座庙,叫黄公庙。 黄石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它之所以有名,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叫黄石公。黄石公赠张良一卷《太公兵法》,定下汉家四百年江山,并留下了“圯上授书”的美谈。 黄石山是黄石公相期处。黄石公授书时,与张良相约十三年后在谷城北相见,并言“黄石即我也。”张良帮助刘邦打败项羽,金瓯一统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履约”。当他来到谷城(平阴县东阿镇)时,黄石公已经去世。张良登山黄石山,看到一块黄石矗立山顶,知是黄石公所化。敬叩之后,立庙以祀。这便是最初的黄公庙。 元好问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后代,是宋金对峙时期的金国著名文人,十六岁即写下“试问情为何物,直教死生相许”的不朽诗句。虽说相比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这些文学泰斗,元好问的名声似乎小了点,但他的才学也十分了得,他的词作足以比肩两宋名家。在金国,更是无人能出其右,有“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之誉。 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为何来黄石山拜谒黄石公?这又透出他什么样的心迹? 元好问二十三岁时,蒙古大军突袭秀容城(山西忻州市西北五十五里,元好问的老家),屠城十万余众(成吉思汗杀人如麻,却成了人们眼里的一代天骄,成了国人的骄傲。)其兄元好古丧生。此时,元好问因在离秀容几十里之外的定襄遗山读书,才躲过一劫。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后转徙登封。 金亡后,元好问和金朝大批官员被俘,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两年,之后就在冠县定居下来。后来,元好问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有了这两柄保护伞,元家的生活逐渐有所好转,他的行动也变得自由起来。 元好问是金国人,自然有家破之痛、有亡国之恨。有亡国之恨,必有复国之意。他多么渴望能有黄石公和张良式的人物来助力恢复大金王朝啊! 于是,在某年六月的一天,他冒着炎炎烈日来到东阿拜谒黄石公。在这里,他写下了《黄公庙》一诗。 羁客无恒居,六月走长路。 清风黄公祠,地古欣所遇。 剑飞素灵哭,龙跃云雨赴。 堂堂文成君,谈笑取帝傅。 功名要有命,阴相果何预。 谁谓圯上人,异事惊竹素。 河清不可俟,筋力疲世故。 袖间一编书,尘埃叹迟暮。 在黄公庙,元好问感慨万千:当年,刘邦在泗水做亭长,趁着酒劲杀了一条白蛇,晚上梦到一个老妇人哭,说自己的儿子白帝子被赤帝子杀了。众人一听这个梦,说刘邦就是赤帝子下凡,是当皇帝的料,于是就都跟着起义了。一龙腾空,风从云生。张良得到黄石公的兵书,成为刘邦的丞相,这都是“吉人天助”啊!黄石老人,因圯上授书,而名垂青史。看看现在,我已年近迟暮,精疲力竭,怀里没有兵书,袖里只有诗集一卷。无力能回天,只有对着苍天作一声声长叹! 元好问袖中的那卷书就是留传后世的《中州集》。晚年,他痛心金国的沦亡,为了纪念故国,下决心以诗存史,于是编辑了金国已故君臣诗词总集。他给诗集起名《中州集》,就是以“中州”暗寓金为正统之意,而蒙人建立的元朝,则是非法的“伪政权”。 若以汉人的目光视之,元朝是伪政权,金朝岂不也是伪政权?还有后来的大清。可是,随着时光的流失,这些伪政权都堂而皇之地转了“正”。 元好问作为一代“文学之宗”能来平阴,这也是平阴的荣耀。同时,也要感谢黄石公老人,他回到故里,化作一块黄石。这黄石也便成了一块“磁石”,吸引着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一次次踏上平阴的土地,并写下一首首不朽的诗,留下一段段撩人情怀的感人故事。 作者:展恩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