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人合一说病症 – 昌达易学服务中心

 tnj660630 2020-09-10

前言

    《易经》是研究自然法则的一部经典,她囊括了天下万事万物,以及生命的繁衍和消亡。
    中医认为,天地阴阳冲合,产生了生命。人得天气而生,禀地气而长,天地人合一,所以,人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这是中医理论的思想基础,与《易经》有着同源同宗的关系。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中医学同样认为,人是天地阴阳之气合和制化的产物。

zhongyao-142148.jpg

正文
    不论是高血压,还是肺结核,以至于白血病,癌症,在中医来讲,都不能说是不治之症。

  对于疾病的来龙去脉,中医讲的很明白。中医的治疗方案也非常严谨,但为什么就没人去认真对待呢?
  比如,感冒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烧?而真正的中医为什么不轻易给病人输液?等等,本文略作讨论。
    
  中医里面有个词,叫做荣卫①。荣可以理解成为血,卫呢?卫就不太好说。

    ①荣气(营气)和卫气的合称。荣,繁荣,营养的意思;卫,护卫的意思。两气同出一源,皆水谷精气所化生。营行脉中,具有营养周身作用;卫行脉外,具有捍卫躯体的功能。
  但是大家想想,地球表面除了依靠地壳来保护,还有啥别的没有?
  是的,还有大气层。
  可问题是,人体的大气层是怎么形成的呢?
  人吃的东西和喝的水,会在脾胃消化吸收,上输于肺,由肺布津于身体各个地方,有一部分,就会蒸发到体表。同时,身体里面的水在肾阳的加热下,也会变成水蒸气散发到体表。这样就形成了这个保护层。
  就这个保护层而言,其强弱和脾胃的关系很大,如果脾胃不好,也就是说脾胃有些虚寒,那么,这个保护层就会薄弱一些,容易感冒。
    肌肤表面很多毛孔,毛孔负责呼吸(皮肤也呼吸)、排汗、散热。感冒的风寒,相当于外敌侵犯,肌表就是国家的边界,人体为了自我保护,敌人进来一部分之后,马上紧闭城门,避免更多的敌人进来。
  但是,毛孔是用来散热的,而且不仅仅是散热,还要排泄代谢了的水分。这其中的途径,不外乎呼吸、小便、流汗。毛孔一旦关闭,水分就往呼吸道中走,然后肺的工作也吃不消,更多的水分集中到这里不走了,凝聚成液体,这就是痰。如果在鼻孔中凝聚成液体,就是鼻涕。正是因为呼吸道中有痰,呼吸不顺,所以引发排异反应,成为咳嗽。
  同时,因为丧失了肌肤表面的散热能力,热就只能通过咽喉往外走,以致热灼咽喉,就引发了咽喉炎。
  
  中医有句话,叫做不通则痛。在古代,伤寒论把感冒称作“太阳病②”,所以,传下来一条针灸经络,叫足太阳膀胱经。

    ②太阳病是太阳所主肤表与经络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体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
  毛孔闭塞,经络不通。所以,足太阳膀胱经能影响到的腰、背部、头部,都可能会引发疼痛,这就是感冒。
  
  中医为什么不提倡打吊水呢?其实人体发烧,是因为敌人兵临城下,自己的兵力不够,所以,不能通过排汗的方式把敌人驱走,于是在国家的边界,两军对垒,引起发烧。
  现在身体在告诉你,我还差了一点兵,所以,你给我点兵力,把敌人赶走。输液虽然能杀菌,但是,那冷冰冰的水啊,把你身体的部署打得七零八落。
  如果不流汗(记住,一定是不流汗,流汗的,是风邪侵入,那需要用到桂枝汤③),麻黄汤④就是这样一只增补部队,来帮助身体把敌人赶出去。

    ③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组方: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④麻黄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组方: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桂枝辛温阳,麻黄开毛窍,能与杏仁和肺定喘,甘草可以和诸药药性,并缓和麻黄的烈性,一下子把感冒搞定。
  其实,人
的身体和国家很像,就是敌人入侵时,先是在国家边界,这就是肌肤表面。如果更深入一步,就是心肺,然后是脾胃,最后是肾。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容易得肺炎?感冒输液把寒气输到了肺里面,肺受寒长期不能消除,自然咳喘频发。
其实发烧一症,真的是好事,如果强行降烧,往往让心脏这个指挥官不知所措,最后搞的多了,心肌炎都出来
  如果你认可这个思路,那你就会明白,高血压是因为脾胃营养吸收太少,如果按照以往的流速不能给予身体足够的营养支持,身体强行要血液流的快一些,血压自然高(不止这一种致病因素,还有别的);白细胞增高是因为身体觉得敌人太强了,要增兵啊!这也是小孩子感冒后,大量输液引发白血病)。
  癌症是因为人体已经不适合正常细胞生存,而不是说这玩意是平白无故跑出来的。
  

    为什么经常看见有人一发怒,就会中风?
  前列腺炎是怎么回事?究竟好治不好治?
  肾结石、胆结石怎么来的?
  糖尿病在中医看,为什么就不是不治之症?
  高血压真的那么不能治愈吗?
    哲学环环相扣,那么,自然哲理就是中医的来源。
  
心为君,肾为相,天火地热,不就在乎一水的循环?古人之明澈,简直叹为观止。
  地球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全赖于太阳与水的循环。而水是如何循环的呢?这就源于地球的精巧构造:以大地层为分界线,上面是大气层,下面是地下水、及地球内核源源不断发出的地热。

  地下水在地热的加热下,化为水蒸气凝于地表,再通过太阳的蒸腾,弥布到空气中,在高空冷凝变成雨水,津布四泽,降落地面,再通过大地层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这也正是周易地天泰的卦象。
  在这个模式中,水蒸气和雨水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关键部位就是大地层。如果大地层寒冷冻结,就象冬天的土地,冻的硬邦邦的,雨水不能往地下渗,地下的蒸气也不能发散到地面上。
  如果高空冷却的雨水降落到地面上,却不能渗透到地下去,就会泛滥成灾。如果地下的蒸气不能顺利生发到地面上,也会淤积在地下。如此,水津不能布施,则水湿患滥,地下水不能升腾,则湿热相加,郁火纵生。
  
类比人体,脾胃在人体中央,称为脾土,即相当于大地层。脾胃以上部分如同地面以上的空间,心主火(君火),即太阳,肺主水津布施,即云雨,称为肺金,金生水。
  

    脾胃以下部分如同地球和植被。地球类似于肾,五行称肾水,外包水,中有肾阳,此间关系好比肾阳即地核,主火,外包肾水,即地表之水,主阴。

    肝又称为肝木,主生发,疏泄,肝好比地表植被,吸水,疏土,生长发芽,然后将地下水蒸腾而出。如果地表干涩冰冷,则不能蒸腾,好比植被之芽被郁,郁满则逆生,逆生则倒长,疏泄一强,滋扰肾中相火⑤外泄。

    ⑤既有相火,就有君火。君火是皇帝,相火是大臣。君火与相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人体的功能活动。一般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肾)。君火,促使事物生长和变化的根源,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枢,有了它,生理活动才能进行;相火是在君火指挥下,促进各个脏器行使功能。

  世界万事万物既矛盾又统一。如果没有地下水之阴寒,没有厚土之掩埋,则地核中熔浆之火上越,发为火山。这就是所谓的上火之火,人体没有肾阴之制约,没有胃土之湿润而沉降,则肾阳上亢,其火上冲,上焦被炙。
  因为此火是肾火,肾火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元阳之本,耗之则让人阳不足,阴有余,常所谓面色暗淡,多斑多痘,皆是肾火上溢所致,而有人食用清热解毒之物,越清面色越黯淡。今天的人,80%都是阳不足而阴有余,如何能清?

  水是由肺生成的,正常的应该回到下焦(脾胃以下部位),为肾所统领,然后通过膀胱变成小便,排出体外。其中膀胱和肾都属于水,是相互影响的。《黄帝内经》中说,膀胱清则能开,热则关闭。在下焦,有水也有火,不过这个火是相火,正常情况下应该在肾中收藏着,不会随便泄漏。
  也等于说地热应该在地球内部,不能随便跑到外边来。它的功能就是加热水和地表面,跑到外边来就容易造成火山爆发等现象,就不太平了。
  
正常情况下,负责疏泄功能的是肝。如果肝气运行正常的话,疏泄也就正常,这种正常的疏泄功能只能疏泄水,也就是这个小便,不会疏泄肾中藏着的相火。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肝气的运行不正常,因为脾土是冻土,肝气不能正常的生发,这样就导致了肝气在下焦郁积了,这样一郁积它疏泄力量就加强了,不是一般的强,这个强到了可以来疏泄肾中藏着的相火。相火一泄露,直接的影响就是让膀胱变热了。这样一热,膀胱这个窍就关闭了,也就是说小便不利了。
  
    肝主疏泄,那么,还有一些什么病是由肝引发的呢?(不可能一下子说全)
  因为脾土冰凉(好比地面结了冰,植物就不能生根发芽),使得肝郁不长,那么,疏泄功能则会出现问题。而人体汗液、小便等水的代谢等等,都属疏泄。
  所以,当汗液、小便排泄不周,多半是肝出现问题。(当然,因肾阳不足,也可引发前列腺炎)

  那么,肝是如何影响到排尿的?
  小便是由膀胱排出,在正常情况下,小便既不会太频繁,也不至于尿不出来。膀胱是中空的⑥,连接三焦,从肺所化生的废水经由三焦送与膀胱,然后由膀胱排出。

    ⑥所谓五脏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是实质性器官,而六腑是空的,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腑相为表里。
  
膀胱这个容器,也遵循热胀冷缩。如果比较热,整个膀胱就会膨胀,一膨胀就使得尿道孔缩小。这样一来,虽然膀胱中有水,但是这个水也就很难通过尿道排出体外了,这在中医中叫癃闭。
  如果膀胱比较冷,就会收缩,周围的组织一收缩,尿道口径就会变大,如果膀胱中有水,就会马上泻掉,可能会出现小便频数的情况。这就要暖下焦,温补肾阳。

  正如先前所言,脾土为冻,肝木郁而不发,横逆滋长,使得肾火外泄,虚火重则祸及膀胱,火郁则癃闭。所谓前列腺炎,既如此而已!
  所以,
治疗前列腺炎,该补脾就补脾,该润肝就润肝,如果不是脾引发的,还不简单?那就是肾阳不足,直接老大出问题了!如果单纯的肾阳亏,那就是真武汤⑦、四逆汤⑧。如果已经阴阳两虚,那就是滋阴壮阳一起,这个病,就这么简单。
    ⑦真武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组方: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 

    ⑧四逆汤,中成药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组方:制附子9g,干姜9g,炙甘草12g。

 
  为什么吃东西刺激到脾会拉肚子,稀水一般?
  人喝下水,会停留在胃中,通过脾的加热,水蒸发往上走,这些水蒸气遇到肺,就冷却下来,又转化为水,通过三焦系统运输到膀胱,然后通过肝气的疏泄,把这个水排出体外的。
  有人喜欢多喝水,认为喝水养颜,其实水的消化需要大量的热,比食物难消化的多,此热来源于肾阳,肾阳不足,被水消耗易盛,最后水不能养,在体内化为痰饮,则湿热之病纵生。
  一旦脾土不举,水就不仅仅停于胃,而是直线下降,停于大肠,结果大肠用于排水,功能混乱,人疲倦之极,营养无所得,甚是伤身。
 
  中医和西医有根本的不同,比如说,西医看病,看到的是病。中医看病,看到的是毛病,是病理。
  好比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比如口腔溃疡、咽喉炎、头晕、脑充血、呕逆,那么就开始晕了,因为病太多了。
  在中医,可能就是说,这都是由胃气上逆引发(口腔溃疡,也不止这个原因)。
  说到消化食物,需要脾胃两脏共同作用,中医有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医理论 <wbr>天人合一说病症
  胃好比一个加工车间,来消磨食物和水,脾再把经过消磨的食物和水转化成为精微之物,上输肺,由肺来运布。而多余的残渣,则交由大肠排出体外。
  所以,胃气使得食物往下走,这叫胃主降浊;脾要往上走,这叫脾主升清。一升一降,自然风调雨顺。
  但是,如果肝胆之气上逆⑨,肾虚不摄,冲中气⑩,逆而上冲(这些道理后面讲),使得胃气上逆,那么胃酸也往上走,走到咽喉则是咽喉炎,走到口腔则引发口腔溃疡。如果再厉害,就是吐血、头目眩晕、喘促咳嗽、脑充血至中风。

    ⑨气机逆转向上。常见有胃气上逆、肺气上逆、胆气上逆,以及肝气上逆。

    气机升降出入反常,应降不降,气机上逆,或横逆。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胆气上逆的则口苦;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治疗以理气、降气为基本治则。

    ⑩中医名词。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升清降浊等功能。又称脾胃之气。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常见的口腔溃疡是脾胃中有湿热,这个湿热又是怎么来的呢?
  讲到这里,又不能不提及阴阳概念。虽然大家觉得阴阳这东西过于玄妙,其实不然,比你学西医要背的东西少得多,也简单的多。
  比如动脉血,血就是阴,阴在中医里面,指的就是一种物质。阳则是让血流动的动力。
  阴的特性是静,阳的特性是动,阳气主生长,阴气主收藏;化气上升为阳,化物成形为阴。

  是不是很明白?那么,脾阳虚怎么理解?
  就是说,脾的运动能力不足,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脾胃湿热就是这么来的。
  想象一下,当一堆垃圾放在一起,自然发酵,产生热,而人一喝水,就相当于这一堆垃圾放在露天,受到大雨滂沱,自然又湿又热。

  水停于中焦也有酝酿湿热的可能。当然,无节制饮食是最多最常见的病因。
  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以及无规律的饮食均易引发食滞、湿阻、气滞等,日久均可化热。酒不消说,本身就是“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构建了水湿停聚的条件,肥甘厚味更是生湿助热。在中医来说,这引发的常见症状包括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皮肤发黄。
  当然,这是用中医的术语表达的,用西医的词汇说则是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口腔溃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等。

    肾结石的产生,和肝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如果正常,则如前文所述,排尿不会出现问题。
  但患者肝气郁结,排尿不畅,高浓度的尿液长期残留于肾中,则易形成砂石,同时肝郁泄相火,使之炼液成砂,进一步导致结石的形成。

    而胆结石和肾结石的结因还是有诸多不同,则往往是胆汁淤积不走的结果。
  胆囊分泌胆汁,可进入消化道帮助消化。更进一步说,胆汁其实是由肝脏分泌,胆囊不过是暂时贮存胆汁的一个器官,吃完饭后,胆囊收缩,胆汁就进入十二指肠。
  所以早晨的时候,肝脏经过一晚上的分泌,胆囊中的胆汁是非常多的。而现代研究表明,胆汁里主要是一个有机酸类,象去氧胆酸、石胆酸等等,非常容易沉淀生成盐类。如果经常早上不吃饭,胆囊里的胆汁不能及时的排放出去,就容易沉积,沉积了就是胆结石。所以早晨一定要吃饭。

  肝胆相照,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如果肝郁则胆气亦逆行。本来,胆汁应该是往下走的,所以叫甲木下行⑪,如果胆汁不能进入消化道,那么消化的过程和效率就很受影响。

    ⑪甲木对应胆经。凡阳,处上而走下,故阳经走下。凡阴,处下而走上,故阴经皆上奉。

  同时,胆气带动胃气上行,胃酸也跟着往上走,食道、咽喉受到消化液腐蚀,则引发炎症。
  单纯的胆火往上走,走到咽喉,就会形成咽喉发干的情况。到了嘴里,就有口苦的感觉。往上到了眼睛,眼睛就会变红。到了耳朵,影响听力。同时,这个胆火往上走,也会影响到心神,所以有头晕目眩的感觉。
  而肝胆气上逆,更为严重的是引发血气逆行,当血被迫充于脑门,俗称脑充血。(肾阴不足,不足制阳,则相火上奔,元阳外溢,往往面色赤红,发热,也有充血,以为上火,却服清凉药物,乃是大忌!)
  
  
有的人为什么一发火就晕厥?因肝火上行,携胆气上行,充于脑门,血管破裂,运动神经缺氧,中枢一关,人体不受控制,就成晕厥。一旦损伤中枢运动神经,或者语言神经,就成了中风。可使君药生赭石、辅半夏降胃胆之气,收肝润血。
  到了这一节,就知道不论是哪种结石,还是中风,都属于很好治疗的病症。
  关键在于对症下药。病分为本症和从症,很多表现都是从症,必须从从症看到本症,对症下药,方得痊愈。
比如结石,首先查找患病的根由,直接从根由下手。同时,碎石机碎石,这才是标本兼治。

    好比一条河被堵塞成为死水,然后不断滋生细菌,西医就会用药不断加入这条河中,细菌和药物反反复复在这条河中斗争,最后同归于尽。
  真正的中医,会去疏通河道,完全不杀菌。
        

    卫主司合,就是皮肤表面毛孔的开合。
  
肺主皮毛,所以肺润皮肤,很多皮肤病求之于肺,就是这么来的。  
  早上木气最旺(晚上是肝休息的时间),若是肺气不足,或者木气太强,则会克肺而作咳。这叫木旺金缺。
  痰症,原因不少。普遍的是心阳不足。心如太阳,脾胃如大地。喝下去的水,本来是落到胃中,由太阳(心阳)的照耀下,化为气上升到肺,好比水蒸气在天空凝结为云雨,再布津于全身。
  如果心阳不足,自然水淤积在胃里,日积月累,郁满上焦则作闷(心肺部),渍满肺窍则作喘,而这些水,聚久为痰。

    中医用药历来讲求配方严谨,那些久经考验的方子更是配伍恰当,药力强大,尽可标本兼治。
  举个例子,流清鼻涕,鼻孔发痒,想打喷嚏却打不出来,流眼泪,而且手脚冰凉,皮肤凉,另外,右胁就是肝脏的位置,总是发闷发胀。 
  
因为心阳不足是生痰的主要原因,所以君药为热血分子的桂枝、干姜,可暖心肺和脾胃。干姜是回阳大药,尤其适用于脾胃。附子则是回肾阳的神药。(附子是热性药)
  辅药为白术、茯苓和甘草,消除脾胃湿气(这就是标本兼治);厚朴通脾阳且引水下行;橘红可助白术、茯苓、甘草以利痰饮。白芍,若取其苦平之性,可防热药之上僭(平者主降),若取其酸敛之性,可制虚火之浮游。且药之热者,宜于脾胃,恐不宜于肝胆,又取其凉润之性,善滋肝胆之阴,即预防肝胆之热。况其善利小便,小便利而痰饮自减。这是近代中医张锡纯的方子,名为理饮汤。

  只要对症下药,用中医一个词语形容,就是效如桴鼓⑫。而胸包液,心包液,很多类似疾病也不必改一方一字,仍效如桴鼓。

    ⑫其效果就像拿着鼓槌,一敲就响。
  所以,中医的精髓在于辩证,一辨病,二辩方。两辩既得,神乎其神。
  
   
为什么女性会痛经呢?
  女性到了月经周期,经血充盈,这个时候生理要求疏泄经血。肝主疏泄,肝不正常,比如中焦脾胃冰冷,如何让肝木破土而出?
  这个阶段,如果肝木横逆,经血高压奔涌,集中于腹部,就会疼痛不已。
  这就是痛经的主因,可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会脾胃寒呢?美丽冻人,以人体自然体温对抗冬寒,自然落得如此。还有冷饮、空调、换季水果,以及打点滴、王老吉、菊花、金银花、连翘等凉性药材,都伤肺伤肾,无不让人元阳受损。
  所以,痛经的治疗主要在脾,破冻土以拨木之正常生长,附子理中丸、当归四逆汤,等等,皆可用于此。

   
    用脑过度,血充于脑而引发胃气不足,胃不畅而阴阳不交。
  人体的器官非常了不起,你最多要做的,是拨乱反正,不是拆分而断。  
  正气所虚,邪之所凑。人体外围的卫气,就是人体的第一道守门神,如果卫气不足,就容易感冒。
  
卫气的本源在于肾。肾是人体热量的来源。吃下食物,会通过脾进行运化,成为精微之物,一部分由肺分布到身体四肢,另一部分转化为精华之物,封藏于肾,称为肾精。肾精可转化为肾阳,经由肾阴、肝气徐徐上升,滋热脾胃,这又是脾所以能消化水谷的原动力(是其中一部分)。而人饮下的水,之所以能蒸腾而上,到达肺部,也是肾阳提供的能量,这也就是卫气的来源。
    同时,肾水直接上达于心包,因为心主火,称为心火,如果没有肾水的调和,心火太旺,就会灼伤身体。所以,肾阳不足,则气化、推动和固摄作用失常,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出现痰饮、水肿,多尿,遗尿、尿失禁、小便余沥、尿少、尿闭等病症。同时上焦心火旺,心痛、灼肺、津困、干咳、哮喘都趁机发作。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上热下寒体征。
  
  可能多数人没有注意过,肾主纳气,看看自己的肚子,发现随着呼吸一起一伏,这是因为,肺气需要下降到肾,肾中的肾阳,需要外界空气配合,才能从精微物质变化为元阳之火。
  所以,当肾阳不足,或者肾阴不足,都能引发哮喘。
  如果卫气不足,归根到底是肾阳不足,好比国库空虚。有味非常著名的方,称为麻黄附子细辛汤⑬,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⑬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病窦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属阳虚外感者。

    组方: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至于数不胜数的哮喘、过敏性鼻炎或者皮疹(这个也有湿毒和血瘀的病因)、肾炎、冠心病、肺心病等各类型疾病,也是因为肾阳不足,体表有寒。
  麻黄6,炮附子6,细辛6,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如果炮附子买不到,就炙黄芪30,炒白术15,防风8,乌梅肉15,银柴胡10,辛夷花10,炒苍耳10,细辛5,麻黄5,蝉衣15,甘草6。
  每天一副,服1周,再看好转情况减量服用。或者隔一天一副。好转过半后,再配合附桂地黄丸。      

      
  关节炎表现为肌肉肿痛,筋拉伸能力减弱,骨头也产生相应病变。
  肉为脾所主,筋为肝所主,骨为肾所主。这些部分虚弱,关节就处在一个弱势状态。
  很多人年轻时候不注意,比如大汗淋漓喜欢凉水洗澡,本来要出的汗,结果毛孔闭塞出不去,留在了皮肤里,年轻时脏器强而有力,表现不出病变,年纪大了,风湿、关节炎就来了。
  另外,酸菜伤肝伤筋,咸菜伤肾伤骨,都是得关节炎的原因。
  当然了,不说诱因,阳气不足,就引发这些症状。年老的人,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如果伴有抽搐,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寒主收引。感受到寒邪以后,阳气足就没事,不好筋就会收缩。

  无缘无故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提不住、尿频,这都是年老以后肾阳不足,阳气衰弱失去统帅而导致的。

  晚上大腿瘙痒,脊背瘙痒,是因为晚上人体阳气较弱,也要考虑抽烟,很可能是肺虚生风,同时脾胃也气虚。气虚则血虚,血虚则生内风。
  口苦是胆汁上逆,可能是肝胆同病,也可能是胆胃同病。结合上面看,可能多是胆胃同病。
  头发从额头开始掉,直到头顶,而且头皮还经常很油,老是感觉血朝头上涌,头里面又闷又涨,眼睛也涨,长时间看书,颈椎也很疼。其原因是什么?食物进入胃,转化为精微物质,由脾上输到肺,肺主宣发肃降,清升物质向外宣发,滋润皮肤及毛发,另外营养肃降而润五脏,宣发太多则油脂上溢,阻塞毛囊而致使脱发。这是肺宣发太过的原因,敛肺气即可。另外,不要经常熬夜,保持11点前就睡觉。
  杏仁可敛肺,当然,一味药难以凑效。
    秃顶,毛发掉和肺脏有关,但不是最主要关系。秃发和肾脏有着最密切关系。大肠气不和,毛发枯。肺气不和,肌肤枯。秃发最关键的是肾不藏精,属于精气不足。肝阳强行,肾阳不能辅,肾阴不运,水道失调,精泄水闭。
  其实,掉头发有两种情况:掉头发,并伴有枯萎不泽,软弱无力,这是肾引发的;掉头发,但发质油光发亮,则属于肺气引发。这就是区别所在。
  肾精不足,那就膝盖无力,耳鸣掉发,诸般病症,症状颇有差异。    


  茶壶盖子上有个小孔,假想塞住这个小孔,那么茶壶里的水就倒不出来,这叫“提壶揭盖”,这是外界的气压过大造成的。人体象个大茶壶,孔开在鼻子上,而鼻子又连接肺,所以,肺部郁结,表现出胸闷不畅,或者咳嗽,吐白沫,咽喉干燥。同时又便秘,那就是肺这个盖子上的孔被堵住了。
  有时候,小便不畅也是这个原因。中医认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两者通过经络协同工作,所以开肺气往往可以通大便。肺主水津泽布,如果它布津的能力被削弱了,就会导致大肠缺水,就好比行船(大便)少了水,不能划行。
  便秘一症,多和大肠缺水有关。人体的水是怎么缺的?
  肺好比是天空,地面水蒸腾向上,在肺部凝结成云雨,再变成水液泽布四周。如果旁边的太阳(心为火)太大,则火旺伤津。也就是说,骄阳似火,把津液全部蒸腾没了,舌下就干燥缺津,以致口干、手足冷(水涵热而布津四肢),长痘且易红肿、心烦、溲赤并便秘。
  另外,不仅仅太阳太大会耗水,如果脾胃本身就有火,好比地面变成了沙漠,水入即被蒸腾,如何化成津液?
  当患者心烦意乱,口渴,汗出不止,这就是典型的阳明病⑭。这是胃直接起火。而大便不通,积累在胃肠中,也会发酵生热,久了就口臭;脾起火,容易腹痛,按动不得。

    ⑭外感伤寒病变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人喝下水,在脾胃阶段,受到肾阳之地核火力蒸腾,再有心火辅助,上升到肺。可以想象,如果肝火旺,那可不得了,地下火就会太猛,把人体需要的津液烧个精光,典型就是两肋疼痛(肝火旺),这就会便秘。或者肾火旺(咽喉肿痛,声音洪大,面赤烦乱,小便赤短),一样便秘。
  也有肾火太虚的情况,大肠有水没力气,自然什么都做不了。这好比船下水很足,但是没风力,脾胃无力也可以引发大肠无力,因为脾胃就是大肠的动力源。

    何谓白血病呢?发病初期与感冒相似,有扁桃体炎、肛周炎或脓肿、肺部感染、皮肤感染、出血、低烧、多汗或盗汗、乏力、气促、体重减轻,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白血病为什么会和感冒类似呢?
   感冒前身体本来是健康的,要不因为大量输液,要不因为狂服寒凉中药,居然得了白血病!
  
白血病普通的表现就是白细胞异常增殖。白细胞为什么会增殖呢?因为体内寒气太重太重,机体为了自我保护,就产生很多白细胞去杀灭寒邪。西医却使用大量抗生素,要杀灭白细胞。

    输液就是伤肾阳,激素也是伤肾阳。肾阳好比国库,所有开支本来应该慢慢使用,但激素好比超额调配兵力,人体暂时好转之后,那些调配出去的兵再也回不去了。寒液伤肾,那么身体为了驱寒,就派出大量的白细胞,派的太多,就淋巴结增大。
  人体为何无力且手脚冰凉?输液输出来的!
  西医认定白细胞是敌人,继续输液杀死白细胞,当白细胞都战死沙场,人体的造血功能便不断下降,于是,红细胞没能量制造了。因为先以制造兵为主。小小的人体,如何对抗那无穷无尽的输液能力?
  于是,贫血了,当血小板也没了,那身体流动的就不再是血了,是外界的输液,这样的水,能有凝血机制吗?
  最后只剩幼稚细胞了,肝主血,因为工作过度,变大了,引发疼痛。这时候的人体已经无可奈何,走投无路。

  何谓上火?  
  很多人感觉嗓子干燥、舌热、长痘,口腔有热气。
  医院开的药不外乎连翘、金银花之类的去火解毒的药物,西药比如西瓜霜喉片,或者激素类药物,然后凉茶王老吉,总之想尽各种方法去火,但是来来去去,脸色愈加黯淡,身体流汗不出,大便便溏,久了还便秘。脸色差,慢慢不仅仅长痘,还没了血色。究竟,错在哪里?
    前文曾说过:心为君,肾为相,天火地热,不就在乎一水的循环?古人之明澈,简直叹为观止。
  地球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全赖于太阳与水的循环。而水是如何循环的呢?这,就要借助于地球的精巧构造:以大地层为分界线,上面是大气层,下面是地下水,以及地球内核源源不断发出的地热。
   地下水在地热的加热下,化为水蒸气凝于地表,再通过太阳热力的蒸腾,弥布到空气中,在高空冷凝变成雨水,津布四泽,还于地面,再通过大地层回到地下,变成地下水。
  在这个模式中,水蒸气和雨水能够顺利运行的一个关键部位就是大地层。如果大地层寒冷冻结,雨水便不能往地下渗,地下的蒸气也不能发散到地面上。
  运送到脾胃(大地层)的水,有足够的热力支撑,使之能上输到肺及口腔。而一旦这里成为了寒凉之地,就使得水不能往上走,于是口渴产生。
  再简单点说,就是肠胃的动力不够,不能消化食物和水,于是就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吃寒凉的东西,比如冰激凌、凉性中药、西药、西瓜、冰箱等等,还有冬天穿衣少,夏天大肆吹空调等等,使得脾胃愈加寒凉。此时,吃热的食物,食物停到胃里不往下走(为什么?动力不足啊),于是发酵。热力的天性就是往上走,这就使得愈加口腔火热。于是,消化能力越来越差,营养不足逐步升级。
    大家有一个误解,认为消化食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消化水比较简单。其实,为了蒸腾水使之向上,需要的能量比消化食物要多得多。

    为什么长痘?  
  有的人感觉脸上油油的,这所谓的“油”,中医叫湿气。
  用通俗点的语言讲:皮肤表面的湿气是因为消化能力差,使得分解不充分的大分子脂肪物质,淤积在皮肤表层的表现。就是说,你吃下的食物,不能完全消化而带来的影响。
  如果脾胃正常,那么拥有良好的排便能力,垃圾都被大便排出去了,根本不会通过血管,带到脸上来。所以,长痘厉害,和排便不畅,总是如影随形。
  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再动不动去消火了,会害死人的,绝非危言耸听,因为脾胃一直消化不良,带来的病变,是全方位,大面积的。
  附子理中汤,小建中汤,生姜多加点,30克以上都可以。“上火”久了必伤阴,所以当归,红枣,和山药,也是需要相应补充。
 
    说说肝硬化吧。
  中医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是了解一个病的来龙去脉。同样是感冒,有的是因为受寒,有的是因为受风,有的是因为受热,虽然有类似的症状,却不能以相同的方法去治。
  
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是肝阴不足,于是正气亏虚,肝炎病毒(也就是所谓的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在肝脏内盘踞不走,湿热有黏性,即有停滞血气运行的能力,于是脉络淤阻,肝脏逐步发生病变。
  肝阴虚,湿热之邪盘踞不走,以及血脉淤阻,相互影响。阴虚带来湿热盘踞,湿热滞留血气运行,新血不生,肝脏愈弱,湿热愈盛,正邪的力量日益失衡,病变丛生。
  而时间推移,阴损及阳,更变为阴阳两虚。湿热之邪更是日益猖獗,更有旧血淤积,使得络脉阻塞,大级别的肝部郁结发生之后,百病丛生。有大出血,以及水液横溢之湿郁;又带来脘胁胀满,嗳气不舒等气郁之症状;有心烦易怒,口疮舌烂,便干溲赤之火郁;食后腹胀,嗳腐矢气⑮,恶闻食臭,舌苔垢厚之食郁不化;触及肝硬,痛处不移,腹壁静脉曲张,及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或呕血黑便之血瘀。

    ⑮屁。
  
  肝硬化病人因为肝脏对营养的化解能力不够,最忌讳的是营养过剩。有的病人进食鸡、鸭、鱼、肉等,其性滋腻难化、或者输大量清蛋白,都会使得肝脏不堪重负,更让郁结的症状加重,而病情强烈恶化,乃至不解。
  很多肝硬化腹水病人,西医喜用利尿类药物治疗,极易伤津,要知道人体之类,津血同源,这同期加重了阴虚、血瘀、阳亢,如硬化腹水病人使用双氢克尿塞、速尿等利尿药,不出几天即可见到舌质绛红,舌苔剥落的伤阴症状,如不速用养阴生津、益气活血之剂以助恢复,则有诱发肝昏迷、肝坏症的可能。  
  由上可见,肝硬化其实是以阴虚为主要病机,随着病程迁延,会使清阳不能敷布,阴精不能归藏,最后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腹水蔓延。
  如果到这阶段,不能再执着于肝脏郁结本身,还应兼顾平调脾胃,或甘淡补脾,以助运化功能。
  在腹水阶段,有的以阳亢为主要症状,因为阴虚而血亢,容易流鼻血、齿间流血、鼻部有血丝、身体消瘦、面目灰黑、皮肤干燥、大便干等症状,可取四君子汤加庵闯子、椿实子为主方。庵闯子能化五脏癌血,行胰中水气。再配益气利水的楮实子,共用可温平和调,散结消肿,补中去水;淮山药甘平,为气阴两补之品,有补脾益肺,固肾涩精,敛带止泻之功,合参苓术补脾健中以助运化。生黄芪、茯苓、赤小豆、葫芦瓢均健脾利水消胀。
  当然,还有因阴虚而湿热之邪盘踞不走,邪气犯脾胃,脾主湿,易受湿热感染,使得脾胃同有湿热聚集,运化能力不畅,消化减弱,清浊⑯相混,湿热不得下行,导致腹水坚满,养阴则碍湿,祛湿又伤阴。治疗看似两难。但中医对此却是拿手。

    ⑯清,就是营养;浊,可以理解为大便。正常肌体,清升浊降。
  如拟补中焦(中焦即脾胃)并去水,可用楮实子、庵闯子清热解毒。祛湿化浊用药甘露消毒丹(汤剂名)加减(随具体情况加减),只消配伍得法,肝硬化自可痊愈。

    其实,小三阳转阴不难,首先要知道,这病不乱治,就不会严重,但最忌讳乱吃药,本来肝就不好,吃药不对就会加重。
  中气不足⑰,首先要恢复胃力。怎么恢复怎么补?脾肝肾虚,补药是大忌。

    ⑰即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若兼见胃痛则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
   
常用的补脾方剂有六: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理中汤、归脾汤。
  脾之为病,气虚为先。少气则无力,故倦怠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并伴有气短、胸闷、低声懒言等症,首选补中益气汤。此方单刀直入,以人参、黄芪大补中气,佐柴胡、升麻等轻灵之品升举清阳,补中有升,补而不滞,乃补气第一要方。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都补脾气,然重在健脾运脾,通过补脾之虚以化生脾之气。其病机在于脾虚不运,以食少纳呆、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症。四君子汤,气味浓烈,健脾燥湿,适合脾虚湿滞,便溏、苔厚之症;参苓白术散,则气味甘淡,偏于脾阴不足,大便成型,欲饮、少苔之症。

    值得一提的是,久病脾虚之人,闻香气则欲呕,此时,补脾宜选用气味柔和之品,宜参苓白术散之类,而不宜选用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丸之类,以其香燥故也。
  小建中汤,理中丸都能温补脾胃。凡饮食喜热,遇生冷则腹胀腹泻者,宜选此二方。小建中汤,药性温润甘缓,在治疗脾胃虚寒的同时,还能缓急止痛;理中汤则专温脾阳。论“补”之力,理中汤不及于小建中汤,论“温”之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中焦虚寒,兼气血不足以致胃痛、腹痛、心悸者,宜小建中汤;脾阳虚,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腹部胀满者,宜理中汤。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归脾汤补气亦补血,补脾亦补心,乃气血双补,心脾双调之方。脾气虚则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心血虚则多梦失眠,心悸易惊,遇此症者,归脾汤为主。
(本文来自网络,有删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