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忆少年登庐山 | 王复兴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散文
 遥忆少年登庐山

作者  王复兴

     2005年的盛夏,我与《武侠故事》的同仁登上庐山,攀爬五老峰,洗濯三叠泉,含鄱岭远眺,花径漫步,曾写下一首诗记行:

            攀崖履险百回旋,幽径翠竹溪蜿蜒。

            野花簪头起流霞,龙泉濯尘飞云烟。

           五老峰上纵放歌, 含鄱口外眺征帆。

           遥想少年初登此,意气纵横点江山。

       並附记:“与初登此山已时隔37年矣”。是的,那一刻我在不断地闪回,少年时初登庐山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是1968年4月24日的下午,我们一行7人:王清林、阮新梅、翟巧凤、张啸洋、王豫、任敬中和我,告别了革命战友,从学校步行到郑州火车北站。这儿是货车编组站。我们在一列列编组整装的火车之间,打听到去武汉的列车。那是一列拉煤的货车,挑了一节上面有帆布篷的车厢,我们几个人爬了上去。真好,装的是码放整齐的红砖,中间凹了下去,还铺着厚厚的稻草,好像是有人专门为我们准备了卧铺似的。

        我们这样走,也是反复研究地图,选择最省钱的路径。就这样坐了一夜货车到了武汉的江岸站。那时的江岸区冷冷清清,有二七烈士纪念碑耸立在那里,非常注目。

      当时九江还没有通火车,在武昌

我们没有选择坐船 ,而是继续乘火车到黄石。这可能是武钢的通勤车,火车上全是熙熙攘攘的工人。在黄石花了1.20元买了去九江的五等仓船票。

        这是我们第一次乘坐江轮,既新奇又兴奋,四层楼的江轮,从最底层的轮机仓,直到最上面的驾驶仓,我们一层一层的参观巡视。我们发现船上还有淋浴间,有热水洗澡,也趁机冲洗享受了一番。

        船行到九江正是半夜,我们在候船室的座椅上睡到天亮。打听到上庐山的客车要1.50元。26日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坐了1毛钱的第一班公交车直到庐山脚下。只见山峦起伏,绿树葱葱,山丛间大片大片的映山红开得正艳,如火如荼,分外耀眼。现今还记得,下山后我写了4句诗,只记得其中有一句“万绿丛中点点红”,其他几句全都忘记了。后来张啸洋记起了前两句是:一山突兀大江边,万绿丛丛红点点。她的记忆是对的。

       莲花洞位于莲花峰下,一条石块铺成的驿道蜿蜒而上。据说过去上庐山的达官贵人和洋人都是在这条山路让轿工抬着上山的。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攀登庐山。山道时陡时缓,林深谷幽,溪浅涧邃,偶尔遇见三三两两的行人。

      我们时值青春年少,芳华正茂,一千多级的石阶根本没有放在眼里,踏着山间的晨韵,时而蹦跳两下,时而呼啸几声,翟巧凤、张啸洋、任敬中更是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一路的欢歌笑语。我们几人有前有后,人在飘来隐去的云雾间,时隐时现,有种飘飘欲仙之感。上山时还是晴天,走着,走着,突然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细雨濛濛,雾气弥漫,大团大团的云雾在身边漂移流动。

       行至半山,一块石头上镌刻着“好汉坡”三个大字格外显眼。我们在此作短暂的歇息。放眼望去,云遮雾罩,浪滚涛卷,一片迷蒙,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笼罩一片雨雾中。我们也没有带什么雨具,尽情姿肆地沐浴在这柔润的细雨中。

        过了半山亭,山道变缓,我们放步登了上去,视野突然开阔。我们惊异地发现,山顶上云散天开,太阳高高地挂在那里,大片起起伏伏的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谷间,牯岭街镇到了。

        算起来,我们登山用了不到3个小时。牯岭街自西向东依山而建,商店、旅社、车站、饭店依次排开,最有特点的是各式各样的西式别墅小院,都就着山势错落其间,形成了飘在云雾间的天街云市。

        在山上的饭馆吃饭,我们都是买两分钱一两的白米饭,服务员问我们要什么炒菜,我们连连摆手说不要,就倒饭桌子上的酱油伴饭吃。这还成了我们的经验传播给其他同学,成为以后去外地游玩的高招。

         我们沿着牯岭街的小路前行,一座座别墅小院令我们好奇,只见门窗紧闭,石墙和院里长满了苔藓、小草,似乎很长时间无人居住,有种衰老、苍桑之感。

         步行不远,看到一个绿树环绕的湖泊,说叫“青年湖”,后来上庐山时,才知道这湖形似琴瑟,叫如琴湖。在湖畔看到一个石门,门楣上有“花径”二字,两旁刻有”花开山寺   咏留诗人”的楹联,我们信步走了进去,只见曲径通幽,绿草茵茵,种满了桃花。正是花开时节,遍地粉红。花径地方不大,据说这里就是白居易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名句的大林寺遗址,“花径”二字也为白居易的手笔。

          在牯岭街的闲逛中,不经意间竟发现了有”庐山人民剧院”几个大字的楼宇,难道这就是59年开过“庐山会议”的地方?只见这庄重、威严的两层楼建筑,坐北朝南,溪水环绕,静静无言地矗立着,似乎承载了一种沉重的政治历史风云。三扇拱形的大门紧闭着,围着剧院转了一圈,只见有个侧门,我们敲了敲门,有个老同志走了出来,见是几个学生,对我们说这里不开放,你们走吧。王清林问这里是不是中央开过会的地方?老先生点了点头。我们几个哀求地说,让我们进去看看吧,我们是从外地专门来这儿的。在我们反复请求下,他开了门,打开了剧院里的电灯照明,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二楼大厅有主席台,下面一排排宽敞的座椅,都用红丝绒包着。我小心地撫摸着,心想这座椅可都是中央委员坐的。我们没有想到,庐山常年云雾缭绕,政治风云也是云雾迷漫,两年之后就在这里召开了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波澜。

         4月27日,蓝天白云,阳光和旭,我们碰上了庐山少有的好天。穿过了一道石砌的月亮门,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仙人洞。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深邃,仅仅有10米左右,幽深石壁上,有清泉水珠不停地滴落下来,落入下面的天然水池中,洞壁上有“洞天玉液”的题词。洞中央供奉着吕洞宾的塑像,塑像前有香火烟雾燎绕。

        仙人洞对面的山崖上,一块巨石突兀而出,一棵松树穿石挺立,苍劲虬然,蓊蓊郁郁,这就是毛主席笔下的”劲松”吗?巨石上刻有“纵览云飞”几个摩崖大字。尽管很穷,我们7人还是齐聚在这块巨石上,与”劲松”合影留念。几个女生手里都拿着一路采摘的野杜鹃,张啸洋不知怎样地坐到了崖石的最边缘处,想想都后怕。只见云飞脚下,岚雾翻滚,峰险嶂叠,真是无限风光呵。 

       2005年再登庐山时,听导游讲解,方知这块巨石因形如蟾蜍,故名“蟾蜍石。但因游客蜂涌而至,非常险峻,已经装修了铁栏杆,禁止人上去了。我只能隔着铁栏杆,对同伴讲述当年7个少男少女上去合影时的情景。

        途经庐山植物园,我们来到了状如鱼脊的含鄱岭。只见这里是两座山峰相拥,中间是个壑口,高耸的石牌坊上有“含鄱口”三个大字,真有“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这里是电影《天仙配》以及后来的《庐山恋》的取景地。毛主席也在此拍了不少照片,曾言:“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就是那有名的七律《登庐山》。

       我们登上含鄱亭,只见山峰雄峙江边,长江波平浪静,鄱湖浩浩荡荡,阳光下紫烟升腾,白帆点点,鸥鸟翔飞,远处九江市区隐隐可现。端的是庐山一大景观。

        上庐山前,我们心心念念的是诗人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向往着观赏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澎湃气势,一路上多次打听,都未得其祥,惜未能见到,成为我们的一大遗憾。

        庐山的少年游就此打上句号。下山时我们快活无比,几个男生一路欢叫,一路飞奔,尤其是王豫下的最快,远远地跑在最前面。几个女生也是紧随其后,跑跳着下台阶,比赛似的。从黄石回武昌的火车上,工人们听说我们刚从庐山下来,热情地腾出了两排座椅让我们休息。

         到武昌时间还早,我们就在江边闲逛,谁知道不小心间张啸洋与我们走散了。找了一下没有找见,我们就说不要紧,反正晚上还要在火车站集合,丢不了。果然在火车站我们又碰到一起。她得意地说与我们走散后,一个人逛百货楼,竟然看到柜台上摆有高跟皮鞋,百无聊赖,就嘚瑟地让服务员拿来试穿了一下。

     28日  晚上在武昌坐上了返郑的火车,一觉熟睡,醒来时天大亮车已过漯河,我这时才发现上衣口袋里仅余的5毛钱和1枚庐山纪念章,不知何时被小偷顺走了。

        回到学校后,向同学们讲述了我们的行程和庐山美景,紧接着,又一大拨同学踏上了攀登庐山的路途。

王复兴,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曾任河南省文联《河南戏剧》杂志副主编,《故事家》杂志、《武俠故事》杂志主编,编审,河南省文联委员,省民协副主席、省剧协理事等。与他人合著《中国当代戏剧文学史》获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豫剧MTV《抬花轿》获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河南电视”大河奖”一等奖;电视专题片《戏迷的乐园》获广电部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先后荣获香玉杯艺术奖、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省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紫雨轩书院是一个集文、诗、书、画、影为一体的原创平台,拥有多名国内外实力派多元知名艺朮家、诗词名家及最受欢迎的游记达人等,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陶冶情操,雅俗共享,敬请大家关注!

每天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