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胡振华作品:记忆中的小毛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散文
记忆中的小毛

作者 胡振华 

小毛叫毛爱玲,是我的初中同学。因毕业后我们基本没见过面,所以记忆中的她还是那个十五六岁的漂亮的小姑娘。

凡是见过小毛的人,记忆最深的一定是她那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像是会说话。小毛的脸型圆圆的,不是很白的肤色,像极了秋天成熟的苹果,透出迷人的红色。小毛的头发也不是那个年代最普通的黑色(因染发的极少),而是有一点浅浅的黄,闪着金色的光泽。至于她的发型,现在竟然分不清了,因为两个形象一直在脑海里穿梭:一个是留着两条又长又粗光溜溜大辫子的她;一个是短头发上用红毛线扎了一个小歪辫的她。为什么有这样两个形象,我已经不知其然了,或许是因为两个小毛都很漂亮,我无从选择的缘故吧。

小毛和同班的张白露同属美女型,但两个人的美又各有特色。张白露(我们都叫她小露)浓眉细目,美的别致,小毛则细眉大眼,美的大方;小露的美活泼俏皮,小毛的美朴实稳重。要想将一个人的美完全用文字表达出来,对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也只能如此了。

记忆中,小毛应该是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小毛的认真负责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哪个同学的作业没交,她会了解清楚原因,然后写在一张纸条上,和作业本一起交给老师,让老师一目了然。哪位同学因为有难题不能按时交作业,小毛会一直在教室里等,并会耐心为他讲解,直到这位同学弄明白了为止。有同学的作业本角卷了,皱了,小毛也会一一将它们抚平,因此我们班的数学作业本就特别整齐。

应该说我们读初中时是赶上了好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教育系统落实毛主席“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方针的时候。所以,虽然我们实验中学是省重点学校,但学业却并不繁重。我校各个学科都成立了兴趣小组,只要精力允许,报几个兴趣小组都行。学生们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里自由驰骋。

数学课代表嘛,数学兴趣小组是一定会参加的,除此之外,小毛还参加了体操兴趣小组,这个兴趣小组也可以叫校体操队,各个年级喜欢体操或有这方面天赋的同学都可加入。下午两节课后,便是各个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了,这时的校园便热闹起来活泼起来欢乐起来。很少有不被这浓烈的气氛吸引的同学。

我当时参加了生物兴趣小组和校合唱队。在校合唱队练唱表演的那些歌曲,我现在还能完整地唱下来。像《石油工人之歌》、《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我们在生物兴趣小组接触到许多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比如解剖青蛙和兔子,比如种一些花草,写一下植物生长的观察日记……如果有时间,我也会到操场上看小毛小露她们练体操,我特别喜欢看她们练平衡木和吊环。那和谐柔韧舒展之美与体操队员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真让人入迷。喜欢的当然不是我一个人了,训练场周围常常被围得密不透风。在一片艳羡的目光下,队员们练得更认真动作也更漂亮了。

现在回想起来,小毛不是体操队动作最好的队员,但肯定是最认真最刻苦的那个队员。学体操身体的柔韧性一定得好,小毛不知是否在这点上稍有欠缺,所以有些动作她虽然很认真地去完成了,但不够优美。所以,常常看她一遍一遍地练,满脸都是汗水,鬓发湿漉漉地沾在脸颊上。时间久了,手上的血泡慢慢变成了茧子。没见小毛气馁过,也没听她抱怨过。她的不懈怠不放弃让体育老师也为之赞叹:支撑一个体操队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更重要的百折不回的精神。

小毛的这种精神,当然表现在各个方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这样说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个秘密。此文之前我从来没对人说过,但记忆却一直鲜活,让我无法忘却。

前面说过,小毛除了参加了体操队,还是数学兴趣小组的重要成员。当时数学兴趣小组,在郑百里老师的指导下,搞得是有声有色。郑百里老师其时是学校的教导主任,是个知识渊博、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数学、几何、物理、化学、英语、语文……哪科的老师请假了,他都能顶上去,且总能把课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前两年我们班同学聚会庆祝毕业五十周年,还邀请了他。老人家九十多岁了,精神矍铄,谈笑风生。

我们当时读初三,可数学组的同学们探讨的却是高中的数学,甚至郑老师还将他收集到的历届的高考数学题拿来让组里的同学做。小毛、杨存瑞等几个同学,遨游在数学题海中,乐此不疲。没有多长时间,他们的解题能力大增,逻辑思维能力也加强了。在他们的刻苦钻研下,很多难题都被攻克了。这当然和郑百里老师的启发指导是分不开的。有时,他们会将高考试卷拿到班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解题的快乐。正如爱吃辣椒的人,越辣越有挑战性越有快乐感一样。

以往没有被功课难倒过,所以一直以来学习对我来说都很轻松且充满了自信。可是小毛他们拿到班上的高考数学题却让我看得一头雾水,根本就是无从下手。但小毛她们却毫不费力地解出来,这让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怀疑。加上当时听了一些关于高考落榜生悲惨遭遇的传闻,所以就胆怯起来,在初中毕业报考志愿时,就没敢报高中,而是报了开封师范学院英语预科。

英语预科是一个可以预科本科连读的属于师范学院外语系的一个新学制。预科三年,本科四年,可以不必再为考大学而担惊受怕了,我的心才放了下来。

谁也没有想到,我们上高一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高中和预科的学生便走了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一条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条是到省会郑州的纺织厂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整个人生的轨迹便从报考志愿那天开始被注定。

所以我才说小毛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我没被她们破解的高考题目所吓倒,我可能会报考高中。至于说究竟哪条路更好走更顺畅些,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看来,十几岁的孩子确实够幼稚了。第一,没有学过的知识不会很正常;第二,数学小组的同学一定得到老师不少的启发和指导,解出难题有时其实只需一个点拨。自己没有参加兴趣小组,没有解难题的途径也是正常的。可惜,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到这些。

有人说,人生之路在你出生时就已经定格了,如果这样,其他因素只是助你完成人生之路的必然而已。无所谓遗憾与否。但直到今天,我还在这样的节口记得小毛,那么当时她对我的影响一定是很深刻的。小毛当然不知道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知道了的小毛会怎样呢?脸颊上会露出怎样的笑容?惊奇、感叹抑或不解,圆圆的脸庞还是如熟透的苹果透出红晕来吗?

还有一件事,在我的记忆里很是清晰。那是一年的春节前夕,记不得是毕业前还是毕业后的事了。那天和老同学赵玲一起去小毛家。小毛的家在开封市南关那一片。感到小毛家的房子挺宽敞。小毛的父母大概都上班了,只有奶奶在家蒸馒头。俗话说,二十六,蒸馒头嘛。我们聊天说笑之余,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个很大的木箱子里放满了蒸好的馒头:“小毛,你们家的馒头是放在箱子里啊?”“怎么,有什么不对吗?我们家年年都是放箱子里,要不,那么多的馒头放哪里?”

小毛觉得本是挺普通的一件事,我有点儿少见多怪了。我心里暗笑:我还以为馒头只能放在缸里呢!因为当时都是用酵肥发面,冬天气温低,又没有暖气,所以发一次面得好长时间,有时是晚上发面,第二天才能蒸馒头。而当时都是煤炉,蒸馒头的时间也长。怕过节亲戚朋友来了供应不上(那时街上可没有卖馒头的),且过节人们也想好好玩玩放松一下,所以将蒸馒头的麻烦事就放在节前做了。因此家家户户节前都要蒸十几锅的馒头。晾好的馒头太多,总要找个容器装不是。我们家是将一只废弃不用的大缸刷洗干净,节前是满满一缸的馒头,节后一下子就看到底了。自认为大缸装馒头又通风又透气,便想着家家户户都是用水缸装馒头,这次在小毛家看到箱子也能装馒头,便觉得眼界大开。也许这件事改变了一个人固有的概念,所以记得清吧。人的记忆就是如此的奇怪,有些大事一点影子也不留,一些很小的事却记了一辈子。

文章写好后,赵玲同学提供了一个信息,说恢复高考后小毛是以全市物理成绩最高分被河南大学物理系录取的。小毛却说,“哪里,比我成绩优秀的多了去了。”我无从考证,也不想考证,因为我知道,就凭小毛在初中时所表现出来的努力坚韧刻苦,且又在恢复高考后一举成功,成绩优异是错不了的,至于是不是第一名,有那么重要吗?

很为有这样的同学骄傲和自豪:看一个人,不是看他位高权重,而是看他在人生的路上能否留下一些让人难以忘怀且给人感动和激励的东西。我曾和小毛这样的人同行了整整三年,应该是幸运的。于是,我将她留在了记忆中文章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