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边刷牙边听广播,号称最浪漫的意大利人,正在做一档关于情人节的节目,主持人接听听众来电,让他们讨论“当你的孩子去过情人节的时候,作为父母你怎么想?”,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geloso”——眼红,嫉妒。 想起以前朋友跟我吐槽,说中国的父母,孩子过情人节从来不支持,但催孩子相亲特别来劲……我心想,你看,这不全世界父母都一样~ 实际上仔细想想,对情人节不感冒,没反应,甚至反感的,又何止父母?情人节越来越像一个少数人的狂欢,却裹挟了大多数人,堪称“表演性最强的节日”。 妇女节时,女人们放半天假,男人们该干啥干啥; 儿童节时,孩子们欢呼雀跃,成年人可以安之若素; 清明节时,人们早上起来扫个墓,其他时间也是正常生活……没人强迫你悲伤。 但情人节时,你如果不买点鲜花捧个巧克力傻了吧唧的假装浪漫一下,就会被认为是无聊的不懂浪漫的人;如果你不头皮发麻的发个合影自拍,晒个红包截图之类,就会被朋友圈里秀一脸恩爱……于是怎么办呢?应付,自卫式反击。 数数看,有多少人根本不想过情人节? 很多女孩,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独立,自主,能力强,收入高,但就是不想谈恋爱,人家自己一个人过的挺好的,充实,自由又潇洒,结果偏偏在情人节这一天,不但要应付各种绞尽脑汁过来“烦你一下”的追求者,想方设法拒绝让人尴尬的花式表白,甚至还要被无端指责为眼光高,活该嫁不出去。 很多理工男,玩玩黑科技,研究研究区块链,甚至打打游戏,自得其乐,活的挺开心的,结果偏偏在情人节这一天,必须要硬着头皮假装浪漫一下,要么就是无可救药的单身狗,实际上他们并非不懂浪漫,人家喜欢的是另一种浪漫,你看前几天钢铁侠把特斯拉送到太空上,有多少人激动到热泪盈眶, 人家的浪漫你也不懂。 更别说,对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情人节真的挺尴尬的,本来就是小孩子才玩的东西嘛,结果搞得到处都是人,饭店排长队,停车都没地方停。 你不要看街头小报公众号说什么“中国人不懂浪漫,人家欧洲多大年纪的人都过情人节,什么老头蹲下给老太太系鞋带”之类,我在欧洲这是第三个情人节了,号称浪漫的意大利人,并不会在这一天有过多的反应,至少肯定没有国内气氛浓烈~自己老伴的鞋带确实要蹲下系的,但什么时候系?当然是鞋带开了的时候,而不是专赶情人节的时候。 哦,每年到了这一天,我才帮你拎包,买礼物,系鞋带,平时就全都自己弄?那不是浪漫,那是老混蛋。 事实就是如此,有太多人,在这一天“假装”浪漫的,他们表达浪漫的方式,就是“量贩式”的“批发浪漫”,而且偏要在这一天这个时间“精准浪漫”。 情人节了,该浪漫了;感恩节了,该感恩了;愚人节了,该恶搞了;父亲母亲节了,该想爸妈了;清明节了,该去死了;复活节了,该复活了……很多人就是这样,机器人执行程序一般,如果晚一天,你再浪也没有用。 这简直是浪漫的反义词。 真正的浪漫一定是针对每个人内心的即兴创造,无法跟任何人借鉴,等别人出主意这种就歇了吧,你要真正走进对方的灵魂,看清看懂她的心,然后实体化她心中的某个意象或期望,高级的奢侈品都是定制的,真正的浪漫也是定制的。说到底,就是用你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感性的表述,为她量身定做的爱。 况且,真的有一部分人,是不需要浪漫的,不懂,不会,也不感兴趣,就像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诗人伤春悲秋一样,这些人不是怪物,他们可能只是没有那么感性,也不需要那么多感性罢了,我个人经验来说,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包括一部分女性。 所以,能不能让每个人去做自己呢,浪漫的人,自然会浪漫的活着,根本不在乎是哪一天,而不那么浪漫的人,也根本不是什么缺陷,他们自然有属于自己生活方式。何必都齐刷刷在同一天“表演式浪漫”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啊。 情人节是个关于“爱”的日子,浪漫并不是爱的全部,每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因为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我们从与生俱来的孤寂中拯救出来的方式,但浪漫只是一部分人的特质而已,锦上添花罢了,真的,不是那么必须的。 全身心去爱吧,浪漫适度就好,过于刻意,就假了。 视频日记 《沉默的情人节》佛罗伦萨2018-2-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