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旅行的意义

 与天为徒ytwt 2020-09-10

昨天说旅行的意义,是专注感知,打破封闭,了解世界,了解自己和结缘远方(原文)。

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说旅行的精髓,关于色彩,谦卑,故事,自然和图腾。

色彩:

每个人都有自己旅行的意义,很多人到处走是为了给别人看,有些人到处走是因为想忘记过去,有些人到处走是为了换换心情,也有的人到处走仅仅是因为停不下来。

其实旅行,经常是感知上懒惰的标志,因为无力洞察到熟识生活的真相与动人之美,就去追求浮光掠影的新鲜感,以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其实不过是在重复着旧习惯。不一样的声音,色彩,思想和文化,没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不过是庸常生活的点缀。以不变的自己来寻求不同的新鲜刺激,其实是画地为牢,跋涉千里也不离原地。

阿兰德伯顿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的待在他的房间里。

所以出不出门不是重点,重点是能否感知到内心那个宽广的世界,而由此,在这个世界中安静的坐下来,学会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你以为烂熟于心的事物。

我把这种视角,叫做旅人之眼。这有点像孩子看世界的目光,但更厚重一些,就对了。

以旅人之眼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处处细节,就会发现全新的世界,比如你最熟悉的,每天拿在手中的手机,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这种白色和牛奶的颜色有什么不同?抑或更接近象牙色?我们一定要善于分辨出真实的颜色,这会引领着我们更接近事物的真相。

由于习惯了文明间的切换,我经常习惯于用这种眼光看待生活,当我在欧洲时,需要模拟刚出国的游客,以他们的新奇视角来看待一切,而当我回国时,哪怕是家乡从小徜徉的街道,也总会有新的变化。

谦卑:

真正的旅行者,一定是谦卑的,好奇的,把自我留在原地,才出发去远方。

国王没有旅行,只有征途。

如果你于自己的内心,是一位傲慢的国王,那么就不可能拥有一段旅途,因为那只是以自己既有的观念来排除异己,你不能把世界分为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那是一种铺天盖日的遮蔽,比太阳镜更能令世界失真。

而傲慢本身,源自狭隘,心胸狭隘之人是到不了远方的,只有心怀谦卑的接纳,才能踏足新的世界。

故事: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参与创作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如你所知,创作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搜集素材,搜集那些大量的细节,我们或许会驻足在小巷中,仔细观察古老的砖墙上几个奇怪的涂鸦,或者不顾路人奇怪的眼光,去拾起几片普通的树叶,我们或许会跟踪一只野猫走出几公里,我们可能会发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咖啡馆特别迷人,或者醉心于某个无心经营的奇葩店主……这些细节都是弥足珍贵的,为书写故事而做出的准备。

故事需要思索,需要陈酿,需要悉心去感受。

如果我们停下脚步,凝视一个地方的风景,其实你感受它所需要的时间,几乎等同于要完成一幅素描,你知道,要画出一棵树,至少得专注个十分钟,但就过往行人而言,即使再美的树,也很少有人驻足一分钟。

人们希望以拍照来代替这种驻足凝视。

我们迫不及待的拍照,因为拍照可以满足一种拥有的渴望,或者炫耀的资本,但这种渴望是被我们对美丽的感知而激起的,我们对将要失去这种美丽的焦虑,会随着拍照而消失。连同要书写故事的创作冲动,也一并凝结,然后怅然消逝。

自然:

好的旅行,总有一部分,是要带我们回归自然。

喧嚣的城市会异化人的灵魂,而大自然能够让我们重新回归内在的心灵,它静谧而美丽,自然是至圣,它能洗刷内心一切的染污,无论是膨胀的欲望,骄纵的自我,邪恶,贪婪,还是漠然的冷漠,都将溶解于自然。

人复杂而精致,拼接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长时间远离自然的人,会生病,这种病可能体现为焦躁不安,沮丧,易怒,狂妄……无药可救,直到他赤诚的回归自然时,才可寻回生命本有的宁静与幸福。

图腾:

如果你足够幸运,在旅程的某些特殊时刻,会在内心刻下一些隽永的图腾。

辉煌的殿堂,可入心,巍峨的群山,可入心,清晰的星图,可入心,摄人的篝火,可入心。

在我们生命中,总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在全部记忆流域中,卓然逸群,雄伟瑰丽,让我们深处困顿时,能够为之一振,让力量感充盈全身,当我们不断爬升时,引领我们爬向更高处,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来。

好的景致,好的故事,都会让人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力量,只有超过人类,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强大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的景致。

如果你感觉到世界不公平,那么这些壮阔的景致会提醒我们,世界本就如此,这正是美妙之处。

就是这样,心怀谦卑,融入自然,以偶得的图腾来书写故事的高潮,如果生命本身是一场旅行,这就是旅行的真谛。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去不去旅行,区别只在于,书中多几张彩页罢了。

视频日记

《我的职业》佛罗伦萨 2018-10-4

关于视频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