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生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人,违背誓言,带头逃跑,葬送一城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9-10

第一,城内军民的逃生之路,完全被切断。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马不停蹄开始向南京进击。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一次重要军事会议,让各位将领就南京一城是守还是弃守,发表自己的看法。白崇禧、李宗仁均从军事的角度提出,南京不宜固守,主张将城内居民尽快疏散。但是这时候,唐生智却提出,南京必须死守,理由是南京乃国父陵寝所在,如不死守将愧对国父的在天之灵,并且信誓旦旦地向蒋介石保证,将“临危不乱,临难不苟,誓与南京共存亡”。蒋介石听后很高兴,立即委任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第二,带头逃跑,军心尽失。1937年12月10日,日军开始总攻南京,此时的唐生智还做了一下样子,率军抵抗了一阵。但是到了12日,仅仅两天之后,他就彻底背弃了自己当初立下的誓言,于这天晚上8点乘坐了一艘预先私留的小汽艇北渡长江,成为了第一个带头逃跑的将军。主帅都逃跑了,守城的部队得知后,军心一下子就涣散了,斗志皆无。这为日后的大溃败埋下了隐患。

第二,军令不畅,朝令夕改。唐生智撤退前,曾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 ,确定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撤退原则,要求各部迅速撤退。会议结束后,他就率先跑了。而这些高级将领们根本没有通知自己下属的部队撤退,见最高长官都跑了,一个个都携带金银细软也跑了,比如王敬久、宋希濂等人。由于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城外的守军还在与日军血战,等到他们听到将军们一个个都逃跑了,再撤退已经来不及了,最终大溃败已经不可避免。这些将士们之前听说最高长官要死守南京,所以一个个都抱定了牺牲的决心;可如今长官都跑了,命令也有死守改为了撤退,军心一下子崩溃了。

唐生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人,违背誓言,带头逃跑,葬送一城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此后,进入城内的日军开始了为期六个星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军民惨遭杀戮,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如今回顾这段血淋淋的历史,在反思这起悲剧产生的缘由时,许多人将罪责笼统地指向了丧尽天良、毫无人性的日军,然而细细深思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也有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在沦陷前,为什么不把城内的居民全部撤到城外?抵抗受挫时,滞留在城内的数十万国军将士,为什么没有安全、有序地撤到城外?说起这些原因,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时任南京卫戍区司令长官的唐生智,一个彻彻底底的罪人,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

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决心,唐生智给交通部长俞飞鹏下令,马上将下关到浦口间的渡轮全部撤走,集中销毁所有民间船只;同时发布了一条命令,除了卫戍长官部和36师之外,任何部队不得从下关渡江,违者军法从事;最后,唐生智还通知了在浦口驻扎的第一军,禁止南京城内任何部队向北岸渡江,如有不听禁令者,可开枪射击。

这三条命令发布以后,南京城内军民的逃生之路,基本上已被全部切断,这为之后的惨剧埋下了隐患。南京城外就是长江,当时日军从三个方面向南京发起了全面进攻,南京三面被围,水路是唯一的逃生途径,如果没有船,就是游泳功底再好的人也难以游过长江。当所有船只都被收缴或销毁之后,城内的军民都被逼上了绝路。几十万人的生命,就这样被一纸命令葬送了。

其实,唐生智在这个危险时刻,主动提出要率军死守南京,是有私心的。唐生智曾三次反蒋,失败后又不得不投靠蒋介石,加上他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一直不为蒋介石重用。在第三次反蒋失败,投靠蒋介石后,唐生智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后又任全国航空建设委员会委员、军事长官惩戒委员会委员等职,都是一些闲职,并无实权。

直到1937年9月8日,唐生智也不过是军事训练总监兼军法执行总监。那他此时提出要死守南京,原因就很清楚了,无非是为了掌握兵权,扩充自己的实力。而蒋介石当时从心里也主张死守南京,南京必经是首都,不守无法向国人交待,也有损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两人在守卫南京上达成了默契,所以唐生智如愿以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只是他私心太重,竟然拿全城数十万军民的生命做赌注,着实太过自私自利。

当时这些高级将领都从下关逃亡,虽然之前上级命令要销毁所有船只,但是他们已经为自己预留了船只,最终带着少量随从渡江而去。听到长官们都从下关逃跑,从城外撤下来的官兵们都涌向了下关,但是在此驻防的36师还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依旧执行原来的军令,所以一度与溃败下来的军队发生了火拼。

南京城破,最高长官唐生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30多万军民被日寇残杀,唐生智罪责难逃,实乃历史罪人。牢记历史,不忘悲剧,兴我中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