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宇龙‖采风印象(八)总干渠,还是总排干?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马宇龙 1966年出生于临河,中共党员,内蒙古农牧局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农业部援外专家。2009-2010年担任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畜牧规划专家,在非洲工作一年。出版专著《飞向撒哈拉》。

故事连载

采风印象(八)

总干渠,还是总排干?

马宇龙

2017,09,12,晴间多云,周二 

上午七点半从临河出发,先去五原县,看河套农耕文博苑,一下G6高速,沿212省道走不远,从西侧往五原县方向走,半路就到,交通很方便。

这个文博苑很有历史的延续性,从远古时代最早的农业文明开始,历经各个朝代,近期的从解放前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收集了很多实物、图片等历史资料,很值得一看。一眼数千年,穿越过来,对河套地区的农耕文明的历史由来,大致就有个基本的了解了。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以区区200毫米左右的年降雨量,能成为自治区得天独厚的农业区,当然是依靠发达的水利灌排体系。我对里边水利灌排系统看的最多,却发现关于总排干宣传的内容,要远远多于总干渠。

大家知道,对于河套灌区来说,是先有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拦河闸)和总干渠(二黄河),后有的总排干,也就是说,先有的进水体系,发现灌水排不出去,引发了严重的水鼓症和盐碱化,后来才有的排水体系。早先,多余的水都是排到大大小小的海子里,问题是这些海子的容量实在有限。

河套人民用在挖总干渠上的时间和精力,要远远多于总排干,所以我们在宣传引以为豪的“总干”精神时,不一定非要说哪个更重要,至少应该给予同等程度的宣传,否则人们就想不起挖总干渠的那些人们,这对历史和现实都是很不公平的。

河套的灌排系统,就像一个人喝水、撒尿一样,如果有人非要分出哪个更重要,而侧重于宣传哪一个,肯定是别有用心。

文博苑占地面积很大,走马观花看一圈,印象比较好的,是他们搞得那个人民公社大食堂,外形简单明了,就是当年大食堂的模样,里边本身就是一家装修精致的餐厅,对外营业,既有历史的感触,又有现实的功能,餐厅后边的农家院,虽然附带土炕,但却是具备标准洗漱条件的宾馆。

这也正是我一直想推崇的价值观,我们在旅游点上费劲搞了那么多东西,最好能把观赏性和实用价值结合起来,尽量少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作品链接

〖首届“图书杯”征文〗马宇龙‖黑夜里不灭的灯,是哨兵的眼睛

编辑:孙传海

征文启事链接

《纪实纵横》首届“图书杯”原创散文大赛征文启事

投稿注意事项

1.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非虚构的原创作品,字数不得少于300字。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4.发稿时必须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发过来。如果有与文章相关照片,也发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