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签约作家】张志国‖归绥龙跃(十五)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张志国,内蒙古临河人,河套文化研究学者,有《河套文化研究》《阴山归来不见山》等多部专著面世。文学创作以地方历史题材纪实类文章为主,著有长篇小说《扒子补隆》《河套荡寇记》。

2018

纪实纵横

故事连载

归绥龙跃(十五)

张志国

从绥西回到归绥,傅作义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感到眼下的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真是天壤之别,而作为一省之长,在自己治下的辖区竟出现如此不堪的社会现象,真是有负绥省桑梓的期望,也对不住党国的信赖。经过深思熟虑,他认识到,要想真正改变这个偏远落后的地区面貌,必须彻底与国民党的腐败作风决裂,而采取坚决果断的革新政治,并以强有力的手段层层落实推行下去。

他想到当前盛行全国的乡村建设思许多有识之士把改变中国的愚若状态寄希望于广大农村,已经在一些地区经过实验取得经验。对此,傅作义深表赞同,他决心在绥远率先实行振兴乡村计划。他聘请晏阳初、梁漱溟两位名士指导绥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两人于昨日已经赶到归绥,下榻在归绥政府宾馆。这日,傅作义一大早就来到宾馆,想利用吃早点的时间与两人见面晤谈。

傅作义一面与晏阳初、梁漱溟握手问候,一面打量两位的仪表穿着,果然是仙风道骨,音容笑貌绝非流俗,便打心眼里喜欢上两人。宾主坐定攀谈之间,热情豪爽的晏阳初先生首先说: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愚、贫、弱、私四大病,救治的办法是以学校、社会、家庭种方式通过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建设,培养平民的生产力、知识力、强健力、团结力。傅作义认真倾听,频频颔首。随后又将目光投向沉静深邃的梁漱溟先生,梁先生道:中国建设必须走乡村建设之路,必须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就是说,中国要建立一个新的礼俗社会,就要从文化教育入手,乡办农校政教合一。听罢两位先生的阐述,傅作义显得很兴奋,他表示,不日省府将举办干部训练班,希望两位先生在班上以悬河之口滔滔不绝,开启绥省干部智慧。届时自己一定亲自到场聆听教诲。

在具体措施上,傅作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招揽全国各地人民进套屯垦举办以农田水利开发为主要方式的屯垦事业这些举措,对于进一步改善后套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交流,发展农业经济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是后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驱。

而作为一名军人,傅作义当然没有忘记军事的力量。特别是在这样内有土匪横行、外有日本侵略者觊觎的情况下,民生经济必须与抗敌保土的战略通盘考虑实施方可互为辅成稳操胜券处在这样的境遇中,傅作义忽然想到历史上的汉武帝。早在汉王朝时期,河套地区就是治军与治水二者并行不悖,因为在开拓疆土前提下,军民通过屯垦自养,才确保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来到绥远近一年时间,傅作义着意研究了河套地区的历史,对于汉王朝智囊晁错提出一整套“屯垦实边”的治边之策深表赞同。他仔细阅读晁错给当朝皇帝的奏疏《徙民至塞下疏》:“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复其家,予冬夏衣、禀食,能自给而止。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读着读着,一副蓝图在脑海里徐徐展开。傅作义将军借鉴此种“兵民一体”的社会治理方法,从“兵转民”开始,进而实施“民兼兵”的战略,平时生产建设,战时则全民兼兵。到那时,自己心目中的全新的绥远,才能够变为现实。

(待续未完)

本期编辑: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 所投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原创作品。

  2. 作品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必须充满正能量,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别人隐私,不得抄袭别人作品。文责自负。

  3. 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上(含)的,普通作者,将其60%作为稿费;签约作家,将其70%作为稿费;征文作品,按征文要求实施。文章获得的赞赏金额在20元以下的,没有稿费。所有稿费都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以后以红包形式发放,稿费发放以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予发放,算是支持平台建设。

给本平台发稿,必须发作者照片和作者简介,否则不予发表。为使文章图文并茂,请作者尽量多发几张与文章相关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