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宝玲‖生活生计(二)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李宝玲,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原临河区直单位工作,中共党员,退休。

纪实随笔

生活生计(二)

李宝玲

  接连两场秋雨,褪去了伏天的暑热。抓住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段,下楼晨练。小区广场石凳上,坐着一位年龄和我相当的女人,操着外地口音在打电话,寂静的清晨,空旷的广场,略显声音很大。我停下了脚步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能给予帮助?女人挂断了电话,我一直站在原地没动,大约十来分钟后,大门口进来一位骑着哈罗单车的后生,年龄看上去二十七八岁左右,面带微笑阳光自信,直接来到女人身边,这时我才看见树边立着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面捆绑了好多打包整齐的废纸片,体积超大,两个车把上分别挂着两个鼓鼓的大袋子,我明白了一切。

早起拾荒的母亲,意外的满载却无法而归,收获超出了她能操纵承载的车辆,只能求助于儿子,儿子愉快的来帮助母亲毫无怨言,我深深的被感动着。高大的小伙子推起超重的自行车,瘦弱的女人推着小单车跟在后面,看着小伙子费劲的试了两三次才骑车离开,我的眼眶湿润了。一直以来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母亲如何呵护子女,今天无意中看到感动的一幕:儿子是母亲的依靠,儿子高大的身影一出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初为人母时,我们每位母亲都有各种期盼,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出类拔萃,成长为象牙塔上顶尖的人物。但是,现实却大不相同,毕竟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足地方,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不能尽如人意。闲暇之余我常常纠结于此,曾经出类拔萃的孩子就读名校有着高学历,或出国留学定居海外,或留在大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的已经是某个领域或者单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远离家乡父母,对父母的关爱可能就是经济上的资助,电话中的问候和视频中的见面,实际和父母的见面更是少而又少,更不可能陪在父母亲身边,以至于出现了多少空巢老人。发展好的,条件允许了把父母接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方便相互照应。条件差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只留心中的惦念,必要的时候才能回家看看。还有的高学历,低情商的,抱怨父母没本事,没给自己一个优越的家庭,不能满足自己种种虚荣的要求。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的时间短,走上社会早,靠自己的打拼,有的有了稳定的工作,有的经商,有的自己创业还有的靠打工维持生活,这些孩子成熟的早,朴素踏实,有的已是家庭的顶梁柱,能应对生活的挑战,在家人需要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出现给予帮助和照顾。孝道,自古分大孝和小孝,大孝是成为父母的骄傲,小孝是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从荣誉满足感上讲,有成就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的骄傲,虽然为数不多,但确实让我们羡慕,而子女不在身边,逐渐年老的父母,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有着我们不知和他们难言的苦恼。陪伴在父母身边的,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没IT俊杰的头脑,没有金融精英的思维,也没有商界巨才的精明,更多的是懂得人间的冷暖和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能给予父母生活方面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安慰。

  一个年龄段一种想法,我曾经对孩子的各种期盼,变成了现在的唯一:希望他们平安!健康!快乐!今早看到的一幕,颠覆了我原有的思维,希望所有的母亲能有那位拾荒母亲的幸福,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亲人特别是子女的帮助。

拾荒的母亲有可能是生活所迫,也有可能是不想闲赋在家,这个不想深究。令人感动的是哪个阳光小伙子的自信,没有责怪母亲,也没有不耐烦和难为情,在母亲需要的时候,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想作为母亲,假如她的生活是窘迫的,内心一定是充实的;日子是清贫的,精神一定是富足的,身边的依靠就是未来的希望。


编辑 孙传海


投稿注意事项

1.凡是给本平台推送的文章,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平台上发表过的纪实文学原创作品,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可连载。

       2.作品内容不得涉及政治敏感话题,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侵犯个人隐私,不得涉及任何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内容。文责自负。

    3.本平台实施赞赏稿费制,没有赞赏就没有稿费。将作品获得赞赏金额的60%作为稿费。稿费将在文章发表一周之后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发放稿费之后再获得的赞赏将不再发放。

    5.本平台如同网络刊物,为达到图文并茂的宣传效果,发稿时请把个人照片、作者简介和与文章相关照片发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