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闫扶:端庄洒脱 相错相溶

 享道 2020-09-11

请戳享道商城

端庄洒脱 相错相溶

闫扶

有简隶,有草隶,也有篆隶。清代邓石如引篆入隶,引隶入篆,抵达一个新的高峰。当今周俊杰有意在隶书中掺进大篆,而赵望进则融入小篆。

一是巧借小篆笔法,逆入平出,少作提按,等距离分割,大体一般粗细,随机处理,不一而足;二是篆隶组合一字,方式有上下左右种种,如将左边竖心旁写篆法,将草头、竹头写篆法,右边、下部仍用隶法;三是杂入篆字,如“上善若水”轴中,善、若二字纯用篆体,如“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轴中,也有一半为篆体。

不仅如此,赵望进还将行草笔意揉入隶书,如将偏旁三点水、底部四点水连成一体疾速扫过,如将几个并列横画牵丝映带快捷而下,如干脆用草书取而代之,像上、下诸字。

初看,篆籀、行草与隶书交融,笔法、结体组合无规则,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实则谐和自然,妙趣横生,毫无生硬之感。特别是那些点画,经过篆籀、行草之笔,很难区分哪些是此,哪些是彼,简直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图片为「赵望进」作品

隶书本从篆书演变而来,篆隶复兴,始自乾嘉之世。今人多采简牍、摩崖、砖文非规整式隶书,追求一种生荒、苍茫之态,而赵望进则从汉碑端庄一路隶书下手,如此之境,耐人寻味。

将隶书写成端庄不难,难的是在端庄之中见出变化,见出多姿。赵望进在方正之中,融入别种体法,铸出风格,尺幅之中,往往浑厚凝重为底,缭绕洒脱不羁之气。仿佛三百篇中,有雅有风,雅则黄钟大吕,风则不拘性情。

赵望进以隶书见长,草书并之,其它各体亦擅。他的草书率意恣肆,酣畅淋漓。篆书则谨严古拙,兼具舒美之韵。别及竹梅荷之画,诗中汉俳尤佳。

初习柳体,又仿毛体,后得大师姚奠中指点,赵望进转入临摹《石门颂》、《曹全碑》,在汉隶上狠下功夫。当“文革”之际,时在省教育厅供职的他,白天在省政府西边墙上刷写标语,夜晚独自在单身宿舍里挥毫练字。

与人为善,处世正直,赵望进无论当领导,还在做百姓,均心底坦荡,不染芥蒂,一生惟与书艺不分,端庄之风自聚。既可陶冶心灵,亦复锻炼身体,赵望进说,烦躁苦恼时写字,可以忘却一切,完全沉浸书艺。

考大学那年,他是全省惟一用毛笔答试卷的学生,不久前又成为在上海朵云轩举办个展的外省书界领军第一人。书如其人,在规正之中,可见出赵望进的拔俗超标之举。这,似乎可以解释其书法何以跃跃破规,有洒脱之态。

平时读帖,赵望进总把右手拇指、食指捏在一起,仿佛笔运手中,反复琢磨。这个坚定的人,不为世俗所移,经年矻矻以求于书艺之中。他说只要文字长存,书法就会同在。

赵望进:笔名素石,1940年出生于山西临猗,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山西省书协主席。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自1988年以来先后在太原、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作品被许多博物馆收藏,在风景名胜处勒石,出版有《赵望进书法艺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今日推介

作者笔下的藏地若尔盖,由生活、亲情、风物所组成,穿插其间的是流落西藏的红军,极少见诸文字的早期援藏部队和他们子女的真实生活。作者通过自己在西藏高原的亲身经历,把六七十年代若尔盖的旧时空“再构建”到读者面前:一如纪录片式的,有血有肉的,史碑性的原生态叙述,以小见大,以微彰宏,演绎出曾经响彻在雪域高原的那些天籁和温润往昔。荒原里母女与苍狼的对峙,马背上疯狂的恋情,以及血乳交融般的藏汉民族情谊,揭开了藏地宗教信仰下人们内心的敬畏,灵魂的洁净,情怀的高远等神秘面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