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柴然:朱祯祥与阎庄土地承包

 享道 2020-09-11

请戳:享道商城

朱祯祥与阎庄土地承包

柴然

安徽小岗村,现在有“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大家都知道,1978年,村中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后来还拍了一部电影。殊不知,原平阎庄公社阎庄大队的包产到户,也就和小岗村前脚后脚。

阎庄包产到户,也是让逼出来的。正如国家的多项政策出台,往往人民群众在先已付出极高代价。就像今日我们的教育、医疗、司法等重大改革举措,包括我们对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地沟油等采取的防范与惩处,无不如此。

“文革”浩劫,就是全民族付出的大代价。所以,才迎来了改革开放。

原平资源富集,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这“米粮川”便是指西镇、大牛店、崞阳、新原、阎庄等平川乡镇,盛产粮食,有玉米、高粱、小麦、水稻、谷子等。

朱祯祥近照

可是在那一时候,像阎庄这样的平川产粮区,粮食生产出现了大问题,而这还不是来自于天灾——干旱和雨涝,地里打不上粮食来,全是人为的原因;所谓“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就剩刷在墙上被风吹雨淋弄模糊的美术字了。人民公社化和贯穿“文革”始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让中国农村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农民在生产队里,除了吃大苦受大罪什么也换不来——哪怕是最低标准的生活也换不来。所以“文革”一过,大家在村里,都不惧怕政治高压了。

这也是物极必反。阎庄这段历史,至少要推到1964年-1965年的“四清”运动。工作团要树典型,出成果,根本谈不上贪污腐化的大队支部书记田拴富,大队主任、老雇农张福瑞,让打成了坏分子,戴上帽,开除了党籍,一弄十多年,头抬不起来。阎庄宿家巷第十生产队队长,“上楼下楼”受了冤枉,想不开,自杀了。阎庄南大常支部书记赵来科,和田拴富、张福瑞一样,打成了坏分子,戴上帽,开除了党籍,也是十多年。

矛盾就是这么积累下来的。“四清”运动,至少在原平,打倒了一批在群众中有威望的基层干部。

这农村工作怎么做?像阎庄公社,频繁派进各类工作组、工作团;到后来搞土地承包的朱祯祥他们,已是“文革”时期派驻阎庄的第三个工作团了。这在1975年前半年,还不到“反击右倾翻案风”时候,号称“批集体内部资本主义倾向工作团”,朱祯祥任工作团团长兼公社主任,此后才成为阎庄公社书记。

朱祯祥是晋南临猗县人,上世纪5 0年代运城农校毕业分到原平。他个性比较强,又相对年轻,县里要他去啃这根硬骨头。

此前朱祯祥在县委办公室当主任,写得一手好材料;带过两个很有名头的“兵”:一个是原平地方上走出来的诗人贾真,前些年获得了赵树理奖;一个是著名作家、写有长篇巨著《白银谷》的成一,当时都是他的干事。

谈及阎庄领先于全国搞土地承包,朱祯祥说:“‘文革’临近结束这一段,阎庄的老百姓就收拾不住了。阎庄大队问题最大,老百姓有了很深的怨气,当着你的面都怪话连篇;工分不值钱,一个工不到一毛钱,在几分钱上说话。有人问阎庄人:‘工分多少钱?’他们就半是玩笑地说:‘快一毛了。’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阎庄多数老百姓不上地了。各小队队长愁死愁活,也找不来几个上地出工的人。一般是在村里最没能耐的人才上地;再就是队长的亲属这些,实在抹不开面子了。可这些人零零散散地到了地里,一样是出工不出力:‘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

“宿家巷第十生产队队长说:‘咱队就五个人了:队长、副队长、保管、会计、妇女队长。’

“第十生产队1000多亩地,就他五个小队干部上地。社员们都不干了,集体生产经济模式受到严重冲击。

“临近阎庄和忻口南面几个乡镇盛产香瓜,人家去卖香瓜,一天挣1块钱,顶上半个月地,还没有多累;另一些有本事的,人家会偷着在外面搞副业,干包工头;没大本事的,有把力气,也能偷着找个营干;再没奈何,即便捡料炭,打零工,也比上地挣集体的工分,强得不知道有多少倍。

“怎么办?这时候我就琢磨是不是搞包产到户,办法也只有这一个了。‘四清’运动以前,阎庄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大队支部书记田拴富,大队主任张福瑞,是我在1977年給他们平的反,恢复的支书、主任。找来他两人商量,一听是包产到户,两人倒吓坏了。‘哎呀,我们让斗争了十来年,借给我们个胆,也不敢呀。’

“可我认为,时代变了,不可能再回到老路上,应该想出办法来,把农业生产真正搞上去。

“这我首先做他俩的工作。我和他两个说:‘村里生产要想搞上去,路只有一条:把地分到个人头上。’”

经1977年、1978年两年的酝酿,1979年冬天,土地包产到户在阎庄大队正式落实。

第二年,阎庄粮食生产就出现了大丰收,是多少年以来都不曾见到过的。

我们说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不可限量,这首先就得和他们自身的生活(命运)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朱祯祥说:“包产到户极大地刺激了阎庄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这高涨的热情是一个,另外也得说,阎庄包产到户第二年能迎来大丰收,也得益于人民群众先前受了大罪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像兴修水利、深翻土地、人造平原这些,实际上把土地弄好了,到这时大家单干,土地是肥沃的,尤其是那些水浇地,只要付出,就有大收成。老百姓活了。”

以后,自是包产到户得到肯定,“原平阎庄经验”经常性出现在报纸上推广到全省、全国。朱祯祥则得以破格提拔,从一个公社书记一步提拔为偏关县县委书记。时值1983年,也正是吕日周到原平当书记之时。他们算一批人,都是当年的锐意改革派,在忻州地区,也形成了一个良性竞争。吕日周在原平搞“搭台唱戏”动静挺大;朱祯祥在偏关搞的“搭台唱戏”也引起多方关注。

朱祯祥属原平人物,前些年出版的《原平百年人物志》上,亦有记载。


今日推介

诗集《天上的风》,借助当代诗歌表现形式,融蒙、藏草原历史与当下为一炉,以类史诗体系写作草原儿女马背上的爱情、雄健劲挺的生活,将此草原到彼草原的爱恨情仇,此时空与彼时空族人们的复活与挥手,以宏大的叙事手法,构成这本即充满激情,又满含无尽忧伤与回眸的马背情歌。诗集贯穿草原独有的神话、传说、民俗、风物等要素,尽展草原独特而神秘的文化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