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是我近年来觉得最好的小说家之一,读他小说的好处就像小刀一样,直往心里扎,不是亡命之徒的刀子,而是一针见血的柳叶刀,专割精微如蝶翼的灵魂,虽细小精微,但锐不可挡,因为他的太直接,直接到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最高战略机密,直接到毫不忌讳地将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正义与邪恶的搏斗、官场与权力的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每次编剧成电视剧的时候,我总会窝在沙发上,坐在电视机前,眼睛都不肯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但是,当湖南卫视独家播出的《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却为这种的一针见血难受至极,以至于每看一集,我都要难受一下,盼望赶紧剧终。 难受的原因,是因为在周梅森的笔下,他为了把检察院的干部拔高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却直接到气势汹汹地想要逼近警察职业生存的核心问题。为了突出检察院一个群体形象,不惜将一个省的公安形象全部诋毁殆尽。 从一开始将抓捕副市长丁义珍的失败归咎于警察的失职开始,到安排一些假警察来跑腿,在民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后,再将剧中的公安厅厅长祁同伟这个人物的形象安排成为一个只会靠吹吹棒棒上位。为了当选副省长,不惜低三下四跑到省委书记院子里去帮锄地打扫院子的小人。 还有才播放不过10来集的电视剧,居然出现了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为了报复而去非法传唤,非法羁押他人,甚至无脑到可以借出警车给拆迁办用来镇压群众? 好多人都说这部电视剧的好,好多人都说这是一部正义的片子。而我坐在电视机前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却觉得身上不住地冒冷气,不自在,从艺术形象分析,只能用两字形容,叫做作。 剧中的侯亮平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个,可谓是好钢都放在刀刃上。但《人民的名义》里最好笑,也最失败的处理,正是侯亮平。如果说作为公安厅长的祁同伟看似做作,其实另有含义,侯亮平的塑造看似深刻,其实做作。这样说吧,当作者要将一个人拔高到至高无上的那个点的时候,就是暴露出其最大的缺点。这是中国政治小说的短板,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神人,或者圣人。 而从剧情的安排,更是一大败笔:为了拔高检察院的形象,竟然可以违背常理把公安的形象矮化到脚下,甚至不惜踩在脚下,让全国的观众乃至全球的人们认为,中国警察怎么这么坏? 说实话,我其实觉得做警察是件很没面子的事,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警察,而是因为太喜欢。所以受不了那些毫无法律意识却常常打着法律维权的民号的人,而现在的人太多了。 当下执法环境的恶劣,不能轻易拿枪的警察却常常“躺枪”,怎么执法怎么错。犯罪嫌疑人死了,那一定是警察打死的,犯罪嫌疑人逃跑途中死了,那一定是警察不该去追。现场出警遇见阻碍执法努力带回成功的,下场就像王文军,一个老警察被判了五年;遇见雷洋主任嫖娼问题带回处理失败的,下场就是邢永瑞,兢兢业业从警多年,结果被双开;还有这次,遇见问题谨慎带回,现场处理的山东聊城于欢案件中的民警郭增金等,下场是——? 难道结果真的只有像曲玉权那样,牺牲在鞭炮声声的除夕里?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是人民警察,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这个事实,没有引起任何部门,任何群体的注意,反而动不动就诋毁警察,以各种方式,各种传播渠道将警察的名号侮辱殆尽,在大众百姓面前扭曲对警察的印象,并最终使得警察的执法权威丧失导致执法困境。 其实,《人民的名义》的主题是空间,每个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挣扎在空间里,剧情之外的我们同样如此。我回避《人民的名义》深沉所在,只想一味调侃,其实也是对抗空间的一种方式吧。我记得艾略特说过“Human kind cannot bear very much reality”人类实在无法承受太多现实,或者作者每天坐在吹着空调的书房想象权力斗争该是如何,却从来不会低下头去打量当下整个中国基层警察执法的现实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他们不但流血流汗也在流泪,他们每天在警力如此匮乏的情况下,累到无法抵抗,而他们真正感到累的,不仅仅是身体,而是来自各方的压力。 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忠诚,英勇、担当,毫无畏惧地继续战斗在执法的第一线。如果周梅森稍微了解一下当今警察的职业危险远远高于检察院高于社会平均,如果他不是坐在空调房里任性安排笔下的人物形象,就不会这么轻率地在刻画出这样的结果,在作者是笔下,公安不行,法院不行,甚至纪委作用也不大,只有他们检察才行。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正是以人民的名义,来诋毁人民警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