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靓丽风景线:警员被直升机救走,警察大楼空空如也,CNN记者被抓

 瓜尔佳部落 2020-09-11

美国乱了。

美国乱了的原因是一个黑人因为持有假币,被人报警,警察杀死了他。

警察接到报警后赶到了黑人居住的地方,有人说警察要带走黑人时,黑人不服气,同警察发生了肢体冲突,被警察按倒在车轱辘边上,用腿部顶着他的脖子,那黑人说:“我不能呼吸了!别杀我!”

警官却没停手,一直顶了7分钟,最后那个黑人死了。

黑人的名字叫弗洛伊德

听这名字是不是有些耳熟,奥地利有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就叫弗洛伊德,两个人同名,但不是一个人。

弗洛伊德死了,美国人不干了。尽管当局开除了在现场施暴的几个警察,但美国人认为这件事情不得了,如果弗洛伊德白白死去,“我们可能都会成为下一个弗洛伊德”。

警察说弗洛伊德是在警察制服他的时候死亡,弗洛伊德的家人说:大家看看视频,谁见他抵抗警察了?凭什么制服他?

打嘴仗是没有用的。

2020年5月27日,大批黑人涌向了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抗议警察在前一天杀死了黑人弗洛伊德,随后很多白人也加入了抗议队伍。

抗议者用砖头石块等袭击了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随后转战了另外两个警察机构,所到之处都出现了打砸门窗,攻击警察等情形。

据福克斯新闻等报道,抗议者当天晚上10点左右在警局附近纵火。

一开始的时候,警察冲到了房子顶部用闪光弹和催泪弹驱散那些示威的人群,但是那些示威者根本就没管这些,放火烧了警察大楼,警员被直升机救走,警察大楼空空如也。

抗议者闯入警局里面,后来干脆放火把警察局烧了。面对熊熊大火,示威民众兴高采烈,举手欢呼这胜利的时刻。

谁也没有想到,这开始仅仅是抗议黑人被警察杀害的事件,居然成为民众骚乱事件。

在街面上,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石块、酒瓶,警方则以催泪瓦斯、胡椒喷雾、闪光弹。晚上,借着黑暗,小偷们到商店里面劫掠,随后放火把商店点燃。路过的群众只要遇见歹徒的,都遭受歹徒的无差别殴打。

无差别就是无论是谁,只要和暴徒相遇,都要挨暴徒一顿胖揍,这个和香港事件是不是异曲同工?

看见熊熊大火,暴徒们兴奋无比,很多在现场合影留念,纪念“伟大美国的伟大时刻”。

对这次事件,美国加强了新闻管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称,29日凌晨5时,CNN黑人记者奥马尔·希门尼斯在现场直播时,被警方拘捕。

警方没有说明逮捕他的理由,希门尼斯在被逮捕时还被戴上了手铐。而在同一地区的另外一名CNN白人记者却没有被捕。这名黑人记者现已被警方释放,明尼苏达州州长对此事表达歉意。

想当初,香港出现暴乱时,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政客纷纷对香港警察予以谴责。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居然公开宣称,发生在香港的示威游行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而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我们希望这样的“美丽风景线”在美国越多越好。

华姐神预料,“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真的出现在了美国。然而,这次特朗普政权没有谴责警察,谴责的是暴徒,特朗普还表示如“事态不能平息,他将派遣国民警卫队前往。”

特朗普称自己已与明尼苏达州州长沟通,并表态“美军会一直待命”、“有人抢劫,(军方)就会开枪”。

特朗普又把美国宪法忘在了脑后。

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权利反抗强权政府”,不能为了维稳而放弃自由民主核心价值。

美国人的持枪传统和宪法的第二修正案世人皆知。一个非常政治化的说法是,美国人持枪是为了反抗暴政;美国人民打砸抢,也是为了反抗暴政,美国政府凭什么镇压美国广大人民群众呢?

美国其实很有意思。无论疫情死了多少人,但不会忘记报复5G技术远远超过美国的中国华为集团;无论美国广大人民群众怎样打砸抢,他们都不会忘记要“惩治”通过港版国安法的中国政府。

对美国发生的暴乱,中国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的善良本性,不会称他们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美国的事儿,咱也别说高兴,咱也别说不高兴,咱就看看热闹吧。


本周热点:

1、辅警私自上路执罚,让车主给他们买几条“中华烟”就算“私了”

2、色院长自诩"有很多女人喜欢我,我也没办法",被抓时身带字安全套!

3、嫖娼的郑文杰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无脸见人,跑到英国搞起了“公益”

4、辱骂执勤交警的西安“跳跳姐”道歉了!

5、协助民警采集录入时查询个人信息致女孩被轮奸,辅警被判滥用职权罪

6、最新判例:聚会在KTV包厢和“小姐”进行手淫、口交等淫乱活动不是嫖娼,是聚众淫乱罪

7、村书记酒后花钱“找小姐放松”,好事没成却被拘留5天,认为公安处罚不当!

8、印度女警察被轮奸,强奸国度再添新伤

9、公安局长大调整!

10、32种行为属非法上访,非法上访毁人毁己毁家庭

11、95后已婚妹子与绿地集团秃头高龄高管婚外情,妹子得到了什么?

12、周永康的“贪玩”妻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