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笔记之十七:别再问宋体属不属楷体了!进来了解字体常识!

 混沌评说 2020-09-11

    在上篇《读史笔记之十六:错别字?你牛那就是通假!汉字造字方法简议》中简略的给大家分享了汉字的六种构造来源;但除了读音及含义的变迁之外,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会形体、笔画形状的变化,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字体,今天就继续和大家分享几种常见的字体。

通常来说,字体存在五种大的类别: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当然,更早的还有殷商的甲骨文和周代早期的金文,不过这两种太过久远,这里就只提一下,不单独列出来了。

一、篆书

通俗的讲,篆书就是上古文字流传的秦汉时代的样子;其文字多半是刻在竹简之上的,所以叫篆书;篆字就是刻的意思。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

大篆又称籀(读zhou音,四声)文,得名于字书《史籀》——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是周代的儿童识字教材。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代的官方通用文字。

大篆应该是在周代中前期的通用文字,尚且保留了很多象形文字的特点;相对而言,小篆是大篆的简化版,更容易书写一些。

二、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求而产生的,是小篆的简化版。根据《汉书》记载,因为秦代“官狱多事”,篆书写起来又慢有麻烦,因而“令隶人佐书”,因此被称作隶书。官狱泛指政府机构,包含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隶人,狱卒或者服劳役的人,无论是哪种,都看起来不像是很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所以隶书产生之处,只求方便快捷,应该不会太美观。

而后隶书逐渐变的通行,又发展出追求美观的隶书写法,称之为八分书。

跟篆书的圆笔不同,隶书是方笔,并在东汉时大展到顶峰。

三、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由隶书演化而来,更加简化,讲究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因此得名楷书。

楷书起源于汉末,到唐代大为兴盛,书法界至今有“汉隶唐楷”的说法;而大名鼎鼎的魏碑体,应该是隶书和到楷书的过渡,兼具两者的特点。

楷书自诞生之后,就长盛不衰,一直到今天。

四、草书

草书的起源,大抵是供起草、打草稿所用,一般只讲求快速、自己认得,不太会给别人看的,所以起初也不存在什么美观性之说;到后来有人专门钻研这种字体,不再追求速度性,而开始追求其美观性了,最终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字体。

草书也分为几个种类的,拗口的概念就不提了,分享一个简单的判断办法:一个字一个字分开的、叫章草,其他的藕断丝连、拈连不断的叫今草。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狂草,几乎已经完全脱离了实用范畴,单纯的成为一种书法表演。史称草圣的张旭,就特别擅长狂草。

五、行书

行书,名称来源于“正书如立,行书如行”;可以把它看做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书写起来比楷书要快,可以用于打草稿等非严肃正式的场合,又避免了草书难以辨认、难以传递信息的弊端。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用大白话说,把楷书写的潦草一些,就叫行楷;把草书写的稍微规整严肃一些,就叫行草。

可能很多朋友都有一个问题:咋没有大名鼎鼎的宋体呢?其实,这五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都属于手写体、书法体。而宋体,是为了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而来的一种汉字字体。

最开始的印刷,也是用手写体来雕版;到了南宋时期,就逐步形成了与手写体完全脱离的、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到了明代,终于形成了完全的印刷体,就是今天看到的宋体。

因为明代人们推崇书籍的“宋刻本”,也称呼这种印刷体为宋体;但这种印刷体传到日本后被称为“明朝体”,也叫“明体”——历史有时候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所以,宋体是印刷体,和楷体是不同的体系,千万别再问宋体是不是楷体了,可能会被人嘲笑!

本文由琐活滴岸原创,关注我,带你见证有意思的历史细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