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我国两幅牛转翻车图研究

 RK588 2020-09-11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我国两幅牛转翻车图研究

史晓雷

摘要: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手鉴《笔耕园》收录有60幅我国宋代至明代的绘画。其中传郭忠恕绘的《柳龙骨车》和传李嵩绘的《龙骨车图》描绘有我国传统的农具“牛转翻车”。前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柳阴云碓图》有密切关系,后者较写实地描绘了龙骨车(翻车)的构造,它们为研究我国农业史、技术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关键词:东京国立博物馆;牛转翻车;龙骨车;农具

日本东京博物馆收藏的《笔耕园》,是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以后舶去的我国绘画汇集而成的手鉴,一共收录有60幅画作,其中两幅是《柳龙骨车》和《龙骨车图》,尽管其名均有“龙骨车”,但严格讲描绘的均是我国传统的“牛转翻车”或者说“牛转龙骨车”。本文结合我国南宋至明代的牛转翻车图像,来研究、分析这两幅画作。

关于这两幅画作的年代,按照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说法,在《笔耕图》收录的60画作中,署名的有49位,多是宋元时期的画家,不过同时提醒,这些鉴识不能全信,并给出了参考年代:南宋到明代。[1]这也就是说,不排除后人托名的情况。《柳龙骨车》画作右下角落款“郭忠恕”,若事实如此,应是北宋时期的画作,因为郭生活于北宋初年,但博物馆只是谨慎地写作 “传郭忠恕笔”。《龙骨车图》画作上没有落款,但博物馆写作“传李嵩笔”。李嵩是南宋画家,活跃于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上半叶。

一、《柳龙骨车》

图1 柳龙骨车图

题款“郭忠恕”的《柳龙骨车》(图1),绢本着色,团扇形,24.5×26.8厘米。该画与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柳阴云碓图》(图2)[2](P613)极似,可以判定一个是另一个的摹本,但究竟哪幅创作在先,目前无法确定。据《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载:

图2 柳阴云碓图

《柳阴云碓图》绢本,设色,高23.8厘米,宽21.1厘米,《石渠宝笈续编》有载,无款,旧签题(南宋)马逵作,系《四朝选藻》册中之一开。收藏印记五方,俱漫漶不可辨。《宋人画册》云,此图不甚类马家作法,原题马逵作,不知何据。今改题无名氏作。[3](P48)

从画面上看,在三颗柳树的下面有一头牛正在绕一大木轮逆时针旋转,木轮的外围有齿,通过卧轴左侧的小齿轮驱动右侧的龙骨水车进行灌溉。在牛身后,一人正在挥鞭驱牛。在木轮上方,还放置有一盛具,似是盛牛饲料的用具。从两幅图的细节上看,又略有不同,《柳阴云碓图》赶牛人是身穿右衽上衣的老者,上唇及下巴上有胡须;而《柳龙骨车》赶牛人为一青年男子。

既然画面上描绘的是牛力驱动的龙骨水车,为何还有“柳阴云碓图”的名称呢?李白有诗《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中有“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之句。清代王琦注李白诗说,“白居易诗有‘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及‘云碓无人水自舂’之句,自注云:‘庐山中云母多,故以水碓捣炼,俗呼为云碓。’”[4](P571)而且古代牛力驱动的龙骨车与水碓毫无关系,唯一的解释是画家或者后人把这一器具误作为 “云碓”,而且很可能正是由于乾隆本人作有对该画的题诗,“柳阴结茅棚,运水更驱牛。云碓舂艰食,农民乐登秋。斯乐岂易得,祈年几许忧。”[5](P462)而《石渠宝笈续编》正是在乾隆年间编纂的,因此该画可能就从那时便命名为“柳阴云碓图”了。这种牛力驱动龙骨车的灌溉器具,唐代已有,829年,日本有文献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6](P74-75)

这是记载我国牛转翻车的最早文献。我国最早记载牛转翻车的文献是南宋陆游的 《入蜀记》,“乾道六年六月,……抵秀州,……运河水泛溢,高于近村地至数尺。两岸皆车出积水,妇人儿童竭作,亦或用牛。”[7](P2409)到了元代,王祯《农书》描绘了牛转翻车,但其描述到的牛转翻车与上述绘画中的机械结构不同,其大木轮是在立柱的上方,而牛在木轮下方旋转。这种结构的牛转翻车后世并未流行,到了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描绘的牛转翻车(图3)[8]才与上述绘画中的结构较一致,只是大木轮的立柱上方还要固定在横梁上,后来在长三角地区流行的样式并非如此,而是与《柳阴云碓图》那种一样。

图3 《天工开物》牛转翻车

二、《龙骨车图》

传南宋李嵩的《龙骨车图》(图4),绢本墨画淡彩,25.6×26.4厘米。该画同上述的 《柳龙骨车》,尽管绘有龙骨车,但就整幅机械结构看仍是牛转翻车。一孩童骑在牛背上手挥鞭驱牛,小牛犊在不远处俯身吃草。这幅画作对龙骨车的描绘非常精准、写实,特别是对叶板的描绘,无论较王祯《农书》还是《天工开物》中的龙骨车都更逼真。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游无锡时写有一首《无锡道中赋水车》,其中有句“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9](P12-13)写的就是龙骨车运转和静止时的形态。从画面上看,确有蜕蛇骨之状。该画另有一细节之处是大木轮上的木杆,通过牛轭的绳子系在木杆上驱动木轮旋转。但是该画也有不确切之处,就是木轮上的木齿及卧轴齿轮上的木齿画作了较薄的三角状,这与我国传统木齿轮相差较大,一般木质齿形是棱台状,就像《柳龙骨车》所绘那种。

图4 龙骨车图

目前南宋画作中,《耕获图》描绘有一具四人踩踏的龙骨车,不过因为该画是绘在纨扇上,整幅画纵横各25厘米左右,劳作场景众多,因此龙骨车并不清晰。该画过去有说是北宋画家杨威的作品,但并无款印,现一般认定为南宋作品。[2](P445-446)如果东京博物馆所藏这两幅画作确为宋代的话,那么我国现存宋代绘画中将共有三幅绘画描绘有龙骨水车。根据现存南宋楼瓚的《耕织图诗·灌溉》“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10](P188)以及元至清代《耕织图》中的龙骨车可推断,楼瓚《耕织图》也应绘有龙骨车,但现在该画册已经失传,仅有南宋吴皇后本《蚕织图》(《耕织图》“织图”部分)流传下来。

总之,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笔耕园》中传郭忠恕的《柳龙骨车》和传李嵩的《龙骨车图》是关于我国古代牛转翻车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史、技术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绘手鉴“笔耕园”[EB/OL].[2016-06-15].http:// www.emuseum.jp/result?mode=simple&s_lang=zh&item-Count=8&d_lang=zh&word=%E7%AC%94%E8%80%95% E5%9B%AD.

[2]周积寅,王凤珠.中国历代画目大典(战国至宋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4宋辽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4]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4.

[5]白金.乾隆幸巡盘山御制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6]唐耕耦.唐代水车的使用与推广[J].文史哲,1978, (4).

[7](南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国家图书馆藏明崇祯本.

[9]章左声,章霖.无锡诗词[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9.

[10]王潮生.中国古代耕织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史晓雷,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技术史。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金元时期农具的考证研究”(项目编号:14CZS016)。

转载自 《农业考古》 2016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