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祝爱情化蝶 封龙书院传奇

 戏剧传媒 2020-09-11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作为一个优美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梁祝是否真有其人?故事又发生在哪里,各地众说纷纭。据说国内有三省七地争相说是发生在自己当地的事,这并不奇怪。梁祝故事发生在古代书院这一特定环境里,书院在古代各地几乎都有,尤其是明清两代,官办书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梁祝故事作为书院史上的爱情罗曼史,人们自然会作为美谈而津津乐道。但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却是在石家庄市附近,也就是市区西南二十公里封龙山下的封龙书院。

白朴元氏写剧本

其实,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明清时期、民国年代并没有多大影响,远不如牛郎织女和秦香莲的故事那样家喻户晓。还是由于越剧对梁祝故事的改编,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电影后,才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及至世界。后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本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创作的元杂剧剧目之一。元代钟嗣成编著的《录鬼簿》一书中收集到白朴的杂剧共计十六种,其中一个剧目叫《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书中只录了剧目名称并没有剧本详情。但白朴创作的这个剧本远不如他的《墙头马上》和《梧桐雨》所产生的成就和影响。
《辞海》(1999年版)中“白朴”辞条注:白朴(1226-1306以后)元戏曲作家。名恒,字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陕西河曲)人,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蒙古灭金,白朴终身不仕。后移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诸遗老度诗酒生活,暮年北返。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较为著名。另有词集《天籁集》。
据河北省历史文化研究发展促进会与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古圃文汇》一书中考证,白朴青少年时曾在封龙书院拜李冶为师读书。据《李冶传》(河北教育出版社)记载,李冶于金末元初,自河南均州弃官北渡,经山西返回元氏,重修封龙书院收徒讲学。好友元好问和真定督学张德辉,经常到封龙书院同李冶一起游山并讲学,被时人奉为“龙山三老”。
有资料证明,元代初年白朴在真定,元好问住白鹿泉,收白朴为义子,并带白朴到封龙书院求学。
从上述史料和考证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著名的龙山三老:元好问、李冶、张德辉,元好问带领干儿子白朴,到封龙书院拜李冶为师求学。白朴成为元杂剧四大家,一生写了16部大戏,确得益于封龙书院的培育。

吴桥古冢做见证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陵墓”一栏记载:“齐·梁山伯墓,在县西四十里南佐村西北隅。”“古迹”一栏中记载:“吴桥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骞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桥·渡”一栏中记载:“吴桥,在南佐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桥南侧有古冢,水不能崩,槐阳八景之一。邑进士赵维著有诗,见《诗文》。”
据《辞海》(1999年版)记载,我国地方志最早始修于明代,北宋下令修图,明清县以上各级政区,都每隔若干年修一次志。明崇祯版《元氏县志》是元氏县最早的县志,也是记载梁祝故事最早的史料。之后,清民国元氏县志中均有梁祝故事记载,多沿用此说。
《元氏县志》中载梁山伯墓是陵墓,而不是传说,表明明代修志时梁山伯墓确有实物,而且是古迹,绝不是元明时期的墓葬。而县志中记“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则有了虚构成分,同时也表明梁祝故事在元氏已流传很久,也证实在明代墓碑上刻的是“梁山伯之墓”而不是“梁山伯祝英台之墓”。而且由于此故事的神奇,有神阴护,山洪水多次涨溢也不能崩毁。因此,“吴桥古冢”早在明代就被列为“元氏八大景”之一。
吴桥为单拱石桥,横跨于南佐镇西北侧山溪之上,是南佐镇北通封龙山的必由之路,始建于北宋时期。1987年春,我参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在大桥东侧石拱下方找到了“政和八年建造”的石刻字样。近年,此桥已被公布为省保文物。“梁山伯与祝英台”剧中提到梁山伯葬于吴桥之侧就是这个地方。
南佐镇自古以来是元氏县境内第二大镇、元氏山区第一镇,过吴桥北去一公里余就到封龙山下的封龙书院,也是明代之前距书院最近的村落。元代初年,白朴在封龙书院读书几年,不会不到南佐,也肯定要过吴桥因而路过梁山伯墓之侧,当然会对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耳濡目染。尤其这个出自封龙书院的爱情故事,对白朴来说更会有诸多的感慨,否则,他也不会创作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这个剧本来。

千年书院故事多

封龙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
据《元氏县志》载,早在东汉时期,“龙山三老”之一的李躬就在封龙山下结庐收徒,形成书院的雏形;唐代,先后任武则天大臣、睿宗时丞相的郭元振曾游学于封龙书院;宋初名相李昉曾游学于封龙书院。北宋时期,封龙山中有中溪书院、龙山书院和西溪书院三座书院,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上首位题跋作者张著于北宋末年就曾任西溪书院山长(院长)。在封龙书院的历史上,北宋时期是书院的鼎盛时期,难免流传着梁祝共读一室的美妙传说。据元氏民间传说,梁山伯为南佐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人,均在元氏山区,均距封龙书院不远。当年白朴在书院读书求学期间,根据封龙书院和当地的传说创作出元曲《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是很合乎情理的。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封龙山一代广为流传。相传,南佐村有位叫梁山伯的年轻人来到封龙书院读书。在封龙山西边的祝家庄,祝员外家有个姑娘叫祝英台,十分漂亮,性格也十分泼辣豪爽,她偷偷地女扮男装跑到封龙书院求学。梁山伯和祝英台被分到同班同室,成为好朋友。因日夜相处,梁山伯知道了英台是个女子,两人相互倾心爱慕,便私定了终身。后来,祝家人意外发现小姐在书院,便将她拉回来锁在屋里。英台离开书院后,山伯也因家贫辍学回家,便求父母托媒人到祝家求婚,被祝员外拒绝,但将英台许婚给马岭村的纨绔子弟马文才。山伯因思念英台心切,因此病倒,竟不治身亡,就葬在吴桥之侧。英台绝食抗婚,后得知梁兄因病身故,悲痛欲绝,便提出答应她祭祀梁兄方肯出嫁。大婚之日,娶亲花轿经过吴桥,英台下轿在山伯墓前哭得死去活来,最后竟一头撞死在墓碑上。一对有情人在世未能化作比翼鸟,在地下却结为了连理枝……
白朴创作的这部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先在真定公演,白朴中年时又将剧本带到南方,在金陵公演。因为各地均有书院,引起大江南北的广泛共鸣。后来剧目改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在北方公演期间,还是到南方后更名,这就不得而知了。在各地演出的数百年中,故事又经过多次加工和改编,形成了现在如此完美的剧情,被传播至全国乃至全世界,而梁祝故事的诞生地封龙书院却被人们淡忘了。
当然,我们不否认,各地也有书院爱情罗曼史的传闻,但绝对不会是梁祝。如果传为梁祝,也是因元曲“梁祝”随演出而广泛传播而附会到各地的。梁祝故事的传播是因元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剧本的创作者是白朴,而梁祝故事的传播源就是白朴的母校——封龙书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随着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广为传播,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南方。然而在元氏的民间传说中,梁山伯为南佐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人,梁祝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封龙山下封龙书院,梁祝十八里相送的著名唱段及羽化成蝶的动人传说就发生在封龙山下。




作者 路继舜:1945年生于河北鹿泉。197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石家庄地区文化局长、石家庄地、市文联主席、石家庄社科联主席。现任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市委专家团副理事长;河北省作协、书协、剧协会员;燕赵十老书画社副社长。

2004年,路继舜被中国作协《文艺报》授予中国百名之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06年他被《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华爱国十大文化领袖人才”荣誉称号。出版的书籍有:《名家楹联趣闻》《奚啸伯》《家藏故事》《封龙文概》《观三成趣》《继舜隶书千字文》,与人合著的《中华道德歌》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连续剧《武神赵子龙》《歌者九零后》顾问,央视中华母亲春晚河北赛区总顾问。其隶书作品《毛泽东七律·长征》获全国书法银奖;敬挽邓小平楹联隶书作品被《中国书法家选集》收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