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好了明理 2020-09-1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原生农业文明来说,农耕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无论是你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白丁,都非常重视农事的兴衰。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我国有着万年以上的农耕历史,最初的农耕被称作“刀耕火种”,通常就是先用火将一片长满杂草的田野烧干净,然后才开始播种,主要原因就是那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学会“施肥”,这种耕种的方式自然缺乏长久性,不仅耕种起来很麻烦,同时对土地的长久使用也存在很多隐患。所以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这种方式被称为“游耕”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游耕也就成为族群迁徙的一个原因,我们从典籍上看到的神农氏一会在历山,一会又去了淮阳,很难说不是为了寻找新的土地的原因。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随着耕种技术的提高,定居农业开始成为常态,为了得到更好的收成,对天时的掌握变得很关键。古人最早认识的是太阳,东升西落的太阳让古人知道了早晚之别。所以我们在很多远古时代的考古遗存中均发现了各种以太阳为纹饰的器物。宁绍平原的河姆渡遗址上限可以达到7000年,在那个年代人们就开始将太阳的图案刻到陶器上。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太阳让古人有了“日”的概念,而另一个天体自然是月亮了,月亮围着地球的旋转让人们有了“月”的概念,。《山海经· 大荒南经》“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 一日居上枝",这些美丽的传说其实就是古人对日和月的形象描写。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在郑州地区的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上也出现了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等纹饰,说明在古人的心中这些高高在上的天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至关重要。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虽然日月能够让古人了解到时间的变化,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季节的作用却更加重要,对季节的掌握成了当务之急。聪明的古人又再次找到了好的办法,就是观察天上的星辰。

不过对于天上星辰的观测最好的时间就是凌晨和黄昏。于是我们在古代典籍上可以频繁看到“旦”、“昏”这样的描写时间的词汇。之所以这两个词汇这么重要,其主要原因估计就是这两个时刻对于观测星辰的升落非常便利。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从考古来看,古人最早认识的星辰应该是“北斗”,不过看文献所载,最早用于季节判断的星辰却是“大火星”,也就是星官中的“心宿二”。虽然我们见到最早的历法可能是产生在夏代的“夏小正”(详情见笔者对《夏小正》分析的文章),但文献中出现年代最早的有关星历的却是“大火星”。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见《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 而火纪时焉。"。这里说的是尧帝让阏伯居商丘,祀大火,后面很关键,“ 而火纪时焉”这或许是我国最早的历法,被学者称为“火历”,这里说的火历是指以大火昏见作为农事周期的开始,也就是“岁首”,在恒星年这样的星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火历或许是最早的历法。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此说似乎并未获得学界的共识,不过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完全可能的。毕竟观象授时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一套完整历法的建立自然有一个过程,由简入繁应该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黄昏时刻,当红色的大火星从东方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时候,农耕的季节来临了,人们开始进入繁忙的农耕时节。《夏小正》中也可见到,”五月,初昏大火中,种黍菽糜。”。当大火星从西方地平线迅速消失的时候,农耕结束了,就是《诗经·豳风》里的“七月流火”,不过《诗经》里的豳地已经有了恒星年的概念,但古老的通过大火星的授时系统仍然指导着人们生活。

七月流火,原始农业与观象授时的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