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三年重振规划安排一批惠民工程 涉医院、5G网络等

 君临天下100 2020-09-11

原标题:增设33家医院 改造465个老旧社区 5G网络全覆盖

我市三年重振规划安排一批惠民工程

利用城市“边角余料”地块打造口袋公园。

利用城市“边角余料”地块打造口袋公园。

武汉晚报 9月9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该《规划》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精心编制,围绕恢复并提升城市发展综合吸引力,加快疫后重振重大项目谋划,促进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优化等三大规划作用,构建了“1+5+X”规划框架,从医疗卫生、应急防灾、健康城市、社区建设、经济重振这5个专项出发,具体落实形成了“6”个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与市民紧密相关的,包括实现5G网络全域全覆盖,新建33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形成“米字型”高铁网络等系列具体举措。

《规划》统筹布局一系列重大工程,并最终汇总成了全市一盘棋的“疫后重振作战图”。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战图”可及时掌握各项重大项目建设动态,引导建设项目协同推进,不仅提高规划实施效率,还强化发展合力。同时,实现“挂图作战”“按图推进”,确保如期实现各项指标。据了解,《规划》还衔接、支撑“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

医疗卫生设施提升行动规划

新增医院重点布局南湖等地

医疗卫生设施提升行动规划位于“6”个三年行动计划的首位。我市将重点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快推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和市、区急救中心建设,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规划》提出,将优化全市医疗设施空间布局,新建33家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重点填补南湖、杨春湖、古田、汉口北、双柳、庙山、常福等医疗服务资源空白。加快推进市一医院盘龙医院、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市三医院未来城院区等19家综合医院建设,统筹推进光谷中心城儿童医院、经开汉南儿童医院、市肺科医院、塔子湖、武泰闸等12家专科医院建设。新建市中医医院汉阳院区门诊、住院综合楼,汉南中医院。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网络,新建区疾控中心和急救分中心。按照社区医院或二级医院标准,在每个区重点打造2至5个标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建筑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实际开放床位不低于50张;提升全市疾控工作能力,新建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建设P3实验室,加强市级疾控中心一锤定音检验能力;新建光谷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临空港经开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青山区疾控妇幼公共卫生大楼等9个区疾控中心,预留蔡甸区疾控、江夏区疾控等建设用地。

此外,还将在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及3个功能区建设10个急救分中心,中心城区二级以上医院急救站将达到70个,新城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急救站达到40个,并优化全市采供血机构三镇布局。

加快发热门诊和隔离病区建设。在全市各区设置62家发热门诊定点医疗机构、新城区街道中心卫生院和达到二级医院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各储备500张隔离病床,其他三级医院储备300张隔离床位,新城区人民医院各储备200张隔离病床,并按照10%比例准备重症监护病房。

完整社区建设行动规划

3年内完成465个老旧社区改造

《规划》注重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网,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提出,我市将在3年内完成465个老旧社区改造。其中,一般区域老旧社区,按照整体改造型和零星改造型进行分类,各有侧重地推进340个社区系统性改造和局部整治。

老旧社区改造将与城市亮点区块建设、历史街区活化相结合,重点推动汉口原租界区片、江汉路片、汉正老街片、武昌古城片、汉阳古城片、青山红房子片及大学之城片等重点地区的114个老旧社区高标准改造提升。绿中村改造与生态亮点区块建设相结合,推进11个绿中村社区改造活化,引进植入文旅、文创、科创等新兴产业。

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进健康型街道及邻里中心两项示范项目。以健康街道为目标,在各中心城区选取2个街道(总计54个)建设15分钟生活圈示范工程。此外,还将建设63个健康宜居乡村社区示范项目,新建3个社区科研和综合治理信息平台。

环卫设施和应急保障行动规划

力争5G网络全市域连续覆盖

《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新建、改扩建谌家矶、铁路桥、武泰闸、黄家湖、汤逊湖等13座污水处理厂,新增规模近65万吨/日。重点开展谌家矶、金口、白玉山、中法生态城、青菱片、杨春湖、二七、王家墩、四新国博、铁机路等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网长约300公里,同时增加6处污水应急分散式处理设施。

加快各类应急保障设施建设。加快推进2座特高压、2座超高压变电站等国家级项目建设,新建101座中小型常规变电站及400公里电力廊道,供电规模在现有基础上提升60%。

推动5G高质量发展,力争三年时间建成5G基站3万个以上,实现5G网络全市域连续覆盖。新建梁子湖应急供水系统工程,稳步推进国家应急供水救援中心华中基地建设。启动汉口地区雨水深隧工程,谋划武昌大东湖地区雨水深隧工程等,全面提升全市防涝能力。

健康城市空间品质提升行动规划

龟山、武汉动物园提档升级

建设一批山体公园、郊野公园

该规划将围绕“大健康”战略实施要求,着力优化武汉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总长度365公里的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建设3000亩青山长江森林;推进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示范段;建设梅子山、凤凰山等山体公园;持续开展东湖绿心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

推进三环线生态带建设,建成三环线生态带“一带33珠”公园群;开展龟山、武汉动物园等市属公园的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启动府河绿楔、青菱湖、九峰、青头潜鸭保护区等自然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完成约2000亩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开展智慧湿地建设项目,完成10个重点湿地监测体系建设。

同时,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绿蓝网络织密工程。3年期间,全市每年建成600公顷规划绿地;建设口袋公园、体育健身场地、儿童游乐场地等300处微型公共空间;建设“三镇三环”康体游憩精品绿道。加强城市沿街绿带、港渠绿带、林荫路、特色景观路建设,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蓝绿网络”。

综合交通和应急物流行动规划

新建6座过长江通道、4座过汉江通道

围绕落实“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交通圈、武汉城市群2小时出行圈、市域1小时通勤圈”的总目标,《规划》提出建成全国高铁网络中心。重点推动建设武汉枢纽直通线、沿江高铁、京九高铁、武杭高铁等6条高铁线路,形成“米字型”高铁网络。

加强跨区域骨架道路建设。重点建设双柳、汉南、白沙公铁桥、光谷、堤角、二七等6座过长江通道和江汉八桥、江汉九桥等4座过汉江通道。实施主城至新城、武汉至大都市区近40条骨干通道的建设、提升对外联系度。

打造高效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加快高速环线和放射线的建设,新增新外环线、大都市区环线等2条环线,实施武大、武阳、武天等放射线高速,加快实施G107等国道主干线拥堵路段扩容工程。加快城市外围物流集群建设,支持争取华中地区物流集散中心。

功能区和亮点片区建设行动规划

加快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

为破解武汉市产业发展能级不高、产业空间集聚度不足等问题,《规划》着力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支撑战略型产业发展和深化对外开放的产业功能片区。

提升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依托天河空铁枢纽,以天河国际会展中心为引爆项目,整体打造集“空、铁、港、城”一体的国际会展商务新城。以武汉西站重大项目引领,打造高铁创新发展区。充分利用临空、临港、临轨的枢纽条件,打造一批地铁小镇、通航产业园等枢纽型功能区。

促进武汉产业能级提升,加快长江新区和4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包括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光谷科学岛南区、光谷关山创新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光谷南国家大健康产业基地等,进一步激发武汉城市发展新动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