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钟楼 钟楼,明清西安城宏伟建筑。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原奉元城钟楼旧址,此处为原隋唐长安皇城及唐末长安新城的城中心。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陕西巡抚龚懋贤檄咸宁、长安两县令迁建于今址。后又经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相继修葺。从此,钟楼岿然立于通城门四衢交汇点,形成了西安城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向外辐射的主要城市格局。 ![]() 西安钟楼 ![]() 夕阳下的西安钟楼 迁建后的钟楼,除修筑楼基外,建筑形式依据原制而无改创。据传移建初时,曾徙悬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所铸重一万两千斤的景龙观铜钟,但扣之不鸣,仍返其迎祥观故所(现移西安碑林博物馆)。后钟楼西北角所悬的大铁钟,为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所铸,重达一万三千六百斤。由于此楼昔时每晨击钟向居民报时,故称钟楼。 ![]() 钟楼大铁钟 同时此楼在城市安全防务中兼具指挥中枢功能,战时与东西南北四城楼遥相呼应,起着瞭望、联络、指挥的作用,并且也是美化城市景观建筑物。钟楼通高36米,下为正方形基座。基座各边长35.5米,高8.6米,用青砖砌成,占地1377.4平方米。四面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洞通道,在基座中心券梁交成十字形。北边券洞外筑有梯形双边对称的砖砌阶道。楼身为正方体木质结构,重檐复屋,四角攒顶,屋檐翘起,边长21.39米。四面五开间,周以回廊,连明廊共七间。外为三层重檐,每屋均施斗拱。里为二层楼,均用朱红柱子、朱红门窗。 ![]() 钟楼三层重檐 楼内东南角有木梯可盘旋而上。藻井为一百八十余种不同内容的民间花卉图案。门扇上有六十四幅古代典故轶闻浮雕,如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吹箫引凤、柳毅传书、单刀赴会、木兰从军、长生殿盟誓、岳母刺字等,雕镂极其精美。在四角攒尖的顶上,覆以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竖以高约5米的大圆顶,里为木心,外贴紫铜皮,钉以紫铜钉,金光闪闪,灿烂辉煌。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庄重,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和民族形式的古代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整修,使这座古老的建筑焕然一新。1956年8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鼓楼 ![]() 西安鼓楼 鼓楼,明清西安城宏伟建筑。位于城内西大街鼓楼北75米处,东西横跨于北院门街的南段,东距钟楼250米。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先后重修。楼北架有一面大鼓,称“闻天鼓”,每日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起着“晨钟暮鼓”的作用,故称鼓楼。 ![]() 闻天鼓 有时鼓楼亦用于击鼓报警,在城防治安上起着配合钟楼与四城门楼联络的作用,同时亦为美化城市景观的建筑物。鼓楼单座独立,基座为长方形,东西长52米,南北宽37米,座高9米,用石条青砖砌筑而成,占地1924平方米。基座中间辟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洞,供行人和车辆通行。楼体建在基座之上,连座通高34米。楼为歇山顶重檐滴水木构建筑,楼分上下两层,面宽各七间,连左右明廊共九间,通宽40.3米,连台基露明宽43.3米。进深均为三间,连前后明廊共五间,通深21.5米,连台基露明宽24.5米,建筑面积1061平方米,楼内西侧有木梯可盘旋而上。外檐和平座均饰斗拱,青绿彩绘,层次分明。 楼顶以灰色琉璃瓦覆盖。乾隆五年楼重修后,乾隆皇帝御书“文武胜地”四字匾额,由陕西巡抚张楷金字大书摹写,悬于鼓楼南檐下;咸宁学生李久宽又写“声闻于天”四大字,悬于北檐下。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大木匾。八个大字均为贴金凸体。 ![]() 乾隆皇帝御书“文武胜地”四字匾额 ![]() 李久宽所写“声闻于天”四大字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炸坏鼓楼一根大梁,整个建筑各部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5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鼓楼进行彻底翻修。1954年增添了防雷设备。1958年又对屋面进行了翻修。1997年新做一面“闻天鼓”,置于鼓楼东面偏南处。大鼓厚度1.8米,鼓腹径3.6米,鼓面直径2.8米。鼓楼于1996年1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