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烟壶大观

 自华居 2020-09-11

吸闻鼻烟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印第安人,因为他们是烟草的发源地。鼻烟一般选用较好的烟叶并加入一些药材,碾成粉末再密封陈化,数年方可成之。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仅广东一地有人吸闻。最早相传是万历年间由传教士利玛窦带进来的。直到康熙开放海禁,西方传教士携带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吸鼻烟渐成风尚。西方诸国相率进贡鼻烟和玻璃制的鼻烟瓶,先是葡萄牙,接着是英国、法国等国家。鼻烟壶本是盛鼻烟的容器,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鼻烟的火爆程度远远赶不上鼻烟壶。这点恐怕连外国人也没想到,小鼻烟竟催生了一个艺术的大品类。

康熙对西方工艺品情有独钟,他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到乾隆,皇帝常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盛入鼻烟的用途渐至其次。中国传统艺术的全部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荡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等都用在了鼻烟壶上。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而鼻烟壶也成了斗富显示身份的东西。到了清代嘉庆时期,中国的鼻烟壶甚至作为国与国交流的珍贵礼品流传到海外,举世瞩目。

清人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写道:“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雍正、乾隆年间,闻鼻烟在各阶层中已十分普遍,烟壶制作达到鼎盛。据记载,为满足皇室之需,“造办处”集大批能工巧匠,不断创新鼻烟壶的工艺和品种,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不仅集料器、玉石等传统工艺于一身,精心烧制、雕刻、琢磨而成;在表现手法上,汇中西绘画技法于方寸之间,讲究诗书画印一体而为,称得上是容万物纳八方,百花齐放而名家辈出。小小一壶,却承载了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工艺美术。

鼻烟壶料质繁多,玻璃、瓷器、玉器、宝石、珐琅、漆器、竹木牙角等不同门类,几乎无所不包。这就决定了鼻烟壶工艺的系统和庞杂,越是材料珍贵、器型优雅、绘制精美的烟壶,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这种被发挥到了极致的容器,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乾隆年间,西方人仿照中国样式,做出非常精美的鼻烟壶,又反过来送给中国皇帝。在当时, 上乘之品往往一经露面便备受追捧。这一点上,东西方的观点是相通的。鼻烟壶,因为能“收大千世界于一握”,才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浴火重生,料器烟壶

凤凰“浴火重生”是个传说,人的“浴火重生”是一种境界。但对于“料器”,却是名副其实。这种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神奇物质,在历史、文化、民族、地域、审美、用途等方面的差异中,在不同的添加剂、温度、工艺、技术、设备等因素的作用下,浴火重生、千姿百态、精彩纷呈。透明的是“玻璃”,不透明为“料器”,半透明叫“琉璃”。

料器始于元末明初,明清时以北京和山东博山为最。料器以仿制玉石、玛瑙、珊瑚等闻名于世,除了惊艳的颜色,细腻的雕工堪称鬼斧。料器琢磨之难在于脆,韧性差、易崩,比之玉石尤甚。这一组清中至清末的料器鼻烟壶,有鸡油黄、栗子黄、珊瑚红、宝石红、仿白玉等诸多颜色,造型各异,或光素无纹,或雕工精湛。这组烟壶6—8厘米,尺寸不一。千颜万色、热闹非常。

其中有两件可以着重介绍一下,无论造型、工艺还是寓意,皆为上品。一件是清乾隆夔龙纹套料鼻烟壶,高7厘米,宽4.5厘米,涅白底套红料,红白相间,俊雅不凡。壶身正面精刻夔龙出水纹,侧面装饰落花流水纹,瓶口满覆蕉叶纹。构图之巧、琢磨之精、寓意之美蔚为大观。

另一件为清中期夔龙捧夀纹鼻烟瓶,双面浮雕夔龙捧夀纹饰,生动传神,寓意吉祥,刀工深峻,打磨细致。服饰米纹衬底,刚柔相济,相得益彰。瓶体材质为琉璃,仿珊瑚红色。长期把玩之后的包浆厚重,颜色过度深浅相宜,如深秋熟透之柿果,莹润欲滴。器身形如满月,形体略大,把玩价值高于实用价值,为清中期典型器物,唯口有小磕。

《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龙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之一,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古拙而质朴。细观瓶身两侧,夔龙的毛发、龙尾俱全,构图之精妙令人叫绝。乾隆尤喜仿古,夔龙纹用于鼻烟瓶,倒也别致。

海纳百川,瓷器烟壶

比之料器,瓷质鼻烟壶所传导的信息量,远大于前者。纵观清代以来的瓷质烟壶,除了形制各异之外,几乎涵盖了中国瓷器的所有种类,无论是靠釉色取胜,还是以画片博彩,其上反应出的社会形态、人文意趣、甚至价值观取舍,都可见一斑。

瓷质鼻烟壶,最早脱胎于药瓶。“求长生”一直是古代帝王的至高追求,所以炼丹吃药历来为权贵所推崇。历史上“食丹成癖”的首推秦始皇,遣徐福去海外求取仙丹;汉武帝中年也开始了求仙问道之路;唐太宗晚年在病痛的折磨下选择了服食丹药;嘉靖皇帝尊崇道教死于丹药中毒;雍正皇帝服食丹药,1735年猝死于圆明园。这件清早期青花仙鹤纹丹药瓶,周身采用进口青花彩料满绘平涂,兼有浓淡变化。镂空处呈现九层“祥云纹”和六只“仙鹤纹”,寓意“鹤舞九天、羽化登仙”外,还有隐喻“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仙鹤神态灵动飘逸,与九层云纹交相辉映,令整体气韵不俗。圈足深陷,有明显的“火石红”和少许窑沾。器型规整,釉面闪青,鹤舞九天,仙气十足!

康熙年间,虽然康熙皇帝威武四海,但对于汉人来讲,毕竟是“外人”,一批有识之士不甘心于此,萌生归隐避世之心。这种心态,甚至反应在了鼻烟壶上。这件清早期青花归隐图瓶,高8厘米,宽3厘米。

两位隐者坐而论道,谈兴正浓。山间雨后,云雾空濛,石正青,草正绿,好不惬意。器身磨损痕迹较重,釉色闪青,器底深陷,树叶形款,场景布局空灵,寥寥数笔,遐想无限。

其实隐士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如三国时期的司马徽、庞德公、胡昭、管宁,两晋的向秀、嵇康、孙登、鲁褒、葛洪,以及南朝的陶弘景等人。隐士既有远离社会、归隐山林的愿望,又有因经济等原因而不能完全归隐的现实。

这是一件康熙年间的青花归隐图鼻烟瓶。画面表现了一位即将归隐山林的高士,面对携琴捧书的侍从,眉宇间瞬间流露出的惜别、感慨之情。归隐,意味着要舍弃和远离既有的一切,无论是人、是物、还是名誉和金钱。构图舒朗,人物表情刻画生动,线条流畅。釉面细润,青花发色沉着,多重渲染,处处呈现典型的康熙风格。器身高9厘米,宽3.5厘米,器型规整。圈足露胎,器底施釉,精绘青花花叶款识,器口有历史痕迹。

清初的世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意象纷呈。这件清早期青花乐山乐水图瓶,以精妙的笔法,绘制了一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壮阔画卷,远山近水、春华秋实、竹舍访友、渔歌互答。青花浓淡相宜、笔触秀雅工丽,青花局部点染,层次分明,有“清初四王”的笔意。

瓶高7.5厘米,宽3.5厘米,胎体细腻,釉质肥润,底款为双圈款,有窑沾。此物画法之精妙,釉质之细润,实在难得。

故园千里,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自古都难以绕开的话题。这件清早期青花人物图瓶,周身满绘青花山水,发色浓艳,墨粉五彩。器身高8厘米,宽约3厘米。

峰峦叠嶂、暮霭沉沉中,既有“江流天地外”的开阔,又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凄清。瓶底绘青花双圈款,圈足浑圆工整,釉面闪青。山水有情,以小见大。方寸之瓶,万种别离。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题材,也是鼻烟壶的主流纹饰。死而不亡者寿,这件清早期青花长寿纹鼻烟壶,高8厘米,宽2.5厘米。釉面闪青,釉水肥厚。器身呈四方形,每面各绘制“五寿”。“寿字纹”及其瓶型细长,取“长寿”之意。在瓷器中有“一方顶十圆”之说,其器型周正、制作精良,在鼻烟壶中以字成图、望文生义者,当属少数。

康熙尚武,但对于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亦是功不可没。清早期比较流行的古代人物故事图纹鼻烟壶,便是得益于此。古代没有连环画,更没有电影,用这种形式叙述故事的构思应该起源于元代,真奇思妙想也。

康熙年制青花釉里红骑驴踏雪图景鼻烟壶,高8.5厘米,宽4厘米。器身青花满绘“骑驴踏雪图景”, 骑驴老者叫黄承彦,孔明之岳父也,是刘备三顾茅庐中的一段故事。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小桥,大雪、崎路,一老、一童、一驴,酒香、花香、雪香,好一幅“骑驴踏雪图景”。青花发色为著名的“翠毛蓝”,人物画面顶天立地,动感十足,极富视觉冲击力。釉面莹润闪青,器底无款,圈足火石红明显。此器不盈一握,着实有趣。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说的是“空城计”。司马懿率大军15万,败马谡夺街亭,直逼西城。诸葛亮情急之下上演“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这件青花釉里红空城计图纹鼻烟壶,呈现罕见的八角形扁平状。正面,诸葛亮羽扇纶巾城头焚香抚琴,城内空无一人。背面,官拜都督大司马骠骑大将军的司马懿,顶盔挂甲身披红袍,手持虎头錾金枪,立马阵前满腹狐疑。

瓶身青花层次分明,釉里红发色偏暗,红绿不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刀马人物是康熙时期常见的题材,但在方寸之间展现如此宏阔的战场背景,的确少见。瓶高4.5厘米,宽3.5厘米,器底为青花“玩玉”款,字体工整秀丽。此物在诸多鼻烟壶中,犹显珍稀。

还有这件西厢记五彩人物纹鼻烟壶,也是产自康熙一朝。高6.5厘米,宽2.5厘米。四面开光,绘人物四组,张生、崔莺莺、红娘等人物,粉墨登场情景再现。

康熙五彩是清早期最重要的品种之一,康熙的人物画法更是一绝。表现仕女类人物线条尤其精彩:线条简洁、面容俊俏、身材婀娜。男子则略显“矮胖”,但气概不减。一方顶十圆,方瓶比圆瓶难做。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所以历史上方形瓷器相对少。器身如此小巧,又满绘人物故事,可谓“方寸之间,天地自宽”。

中国自古就有以纹传意的传统。清雍正帝继位后,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其力度之大,史上皆知。这件清早期雍正年的青花缠枝莲纹炮仗瓶,器身高7厘米,宽约4厘米。器身用青花满绘缠枝莲纹。莲花的画法独特,在构图中显得层次分明、大且突出。炮仗瓶,因为形似炮仗而得名。

此瓶整体釉色略闪青,从比例上显得尤其“壮”。器底绘制树叶形底款,修足规整,釉水肥厚,积釉处呈现明显的虾青色。莲花纹寓意丰富,文人以其彰显“清高”“洁净”的气节;官宦则暗喻自己“清廉”“不染”的德行。以物证史,在此方寸处,便可窥见一斑。

雍正一朝,为大清基业长青,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这与雍正皇帝大力发展人口有很大的关系。改人头税为摊丁入亩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增长。与人口增长有关的婴戏图、教子图也成为当时的流行纹饰。这件青花教子图人物纹鼻烟壶,釉色泛青,青花沉着,是雍正朝早年间的器物。瓶高8厘米,宽3厘米。

瓶身绘以母子郊外玩耍的场景:春和日丽,一位婉约少夫高挽秀发、裙裾飘逸,携幼子在青青田园踏草逐蝶。孩童跃跃欲试,母亲呵护有加,慈爱之情溢于言表,好一副生动的“教子图”。寥寥数笔,生趣盎然。器底无款,有窑沾,整体釉水肥厚,包浆细润,积釉处,“虾青”闪现。

到了乾隆一朝,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国泰民安,歌舞升平。这一切得益于康熙的威加海内、雍正的勤政敬业。对于乾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康乾盛世”的来临,就连鼻烟壶上的气韵也变得愈发生动华丽,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材质,高妙的技法令人眼花缭乱。乾隆一生酷爱“文艺”,琴棋书画、青铜瓷器、竹木牙角无一不精。最爱是玉,世称“玉痴”。爱犬,源自骨子里的尚武精神。每每驰骋畋猎,必有名犬相随。后来,郎世宁为其绘制《十骏犬图》,分别是霜花鹞(yào)、睒(shǎn)星狼、金翅猃(xiǎn)、苍水虬(qiú)、墨玉璃、茹黄豹、雪爪卢、蓦空鹊、斑锦彪、苍猊(ní),朕心甚慰 。斑锦彪,乾隆十骏犬之二,现名虎斑犬。中国本土珍稀犬种,产于江西上饶。

这件鼻烟壶器身呈菱形,以矾红绘制斑锦彪,歪头侧视,俏皮可人,与郎世宁画风神似。近旁辅以怪石、修竹,清雅间透着灵动之气。鼻烟壶年代为清中期,底款源自康熙年间的典型页片花押,轻灵秀雅。瓶口历史痕迹较重,微有磨损,但不失其色。“斑锦彪”三字,秀雅古朴,锦上添花 。器身(含盖)高7.5厘米,宽5厘米,部分矾红彩磨损剥落,应为实用器。

除了动物,人物纹也是清中期鼻烟壶中非常精彩的一类,方寸之间,相比花鸟鱼虫,难度更高。这件清中期“玩玉”款太白醉酒图粉彩烟壶,高8厘米,腹径4厘米。取玉壶春瓶造型,壶身用粉彩满绘“太白醉酒图纹”。

看那李白头戴学士巾,清须飘洒,举杯邀月,醉卧之姿中流露出高傲之态。画片色调鲜明,线条工丽。色彩明暗有度,设色层次丰富,布景疏密相间。其器型规整,施釉肥厚,顶盖及底款用矾红,落款“玩玉”。李白一生放浪而又才高八斗,诗仙非他莫属。

窑变红釉是雍正时仿宋钧窑的新品种。古人对这种经窑中焙烧后偶得之效果,但不知其理的现象称之为“窑变”,这在清代已经成为一种特色品种。雍正帝特别喜爱仿钧瓷,乾隆朝承袭了前朝规制。乾隆早期窑变红釉尚能保持雍正时红蓝色交织变幻的特点,随后演变为红蓝面积相等或红色大于蓝色的面积,达到了模仿钧窑的预期效果。

这件乾隆时期的钧红釉梅瓶鼻烟壶,器物以梅瓶的形式呈现,形神兼备。器高7.5厘米,宽4厘米,修胎规整。底足施釉,有窑沾,器口亦有老修。釉层丰厚,透活欲滴。釉质玉润,流光溢彩,乳光晶莹。釉色变化丰富,红中有青,青中藏红,青红错杂,红紫相映,色泽绚丽夺目,凝厚深沉,变化复杂,妙不可言,巧夺天工。酣畅淋漓地体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艺术特征。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盛行于雍、乾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常见造型有瓶、缸和文玩类。小件文玩底多无釉,露白瓷胎,少有款识。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炉钧釉之美,在于釉色五彩斑斓变化莫测,乾隆时的窑变流动状不如雍正时流利,颜色泛蓝。这件清中期炉钧釉方瓶鼻烟壶,造型端庄,手拉坯成型。秞质古朴典雅,厚重沉稳。器身高7.5厘米,宽2.5厘米。纹路千姿百态、秞画意境无穷,底足施釉,整器艳而不俗,颇有高古之风,一方顶十圆,小器可容天。此物不失为一件案头雅玩。

再看一件清中后期炉钧釉炮仗瓶,高6.6厘米,宽4厘米。釉面处理更见光亮,乳浊效果几乎消失。器身釉水有缩釉点,略成水波状起伏。器底修胎不甚规整,有酱色护胎釉,底款为树叶形款识,较为粗率。清后期随着国运的败落,这类仿钧器物仿制技法的也日渐衰退。

既是盛世,吉祥题材必然多,这件清中期煨瓷喜上眉梢鼻烟壶,造型小巧。采用模印的方法,双面呈现喜鹊登梅、喜上眉梢的吉祥图案。器高6.5厘米,宽4厘米,岁月感较强。煨瓷,盛行于清康熙年间,至雍乾两朝时,煨瓷发展达到高峰。这种釉面开片的浆胎瓷器,瓷色中微泛黄,胎薄体轻。但从直观感受看,总觉得有一股衰败之气。

嘉道时期,国力衰退,但鼻烟壶的流行却更加普遍。从人手一壶到数以十计甚至数以百计的套壶,都不鲜见。从形形色色的作品来看,虽然华丽依旧,竟然也有些力不从心之感。

这件清中后期“玩玉”款五彩耄耋图橄榄鼻烟瓶,瓶高8.5厘米,宽4厘米。器身用矾红加五彩绘制“幼猫戏蝴蝶”的生动画面,松石花草,猫蝶同戏。画面构图严谨,设色艳丽,猫咪绘画尤其生动传神。因使用了洋彩,彩料稀薄,致使局部脱彩。朦胧的猫咪,倒是显得更有些意境。器底有矾红“玩玉”款,整体说来器型大气、规整,画工精细,寓意美好。佳器配美图,可谓相得益彰,亦是不多见的精品。

说起光绪皇帝,是大清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由慈禧一宫独裁。虽然十八岁得以亲政,但慈禧仍然垂帘听政,大权独揽。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 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就以失败告终。客观说,这也是一位有想法的皇帝,可惜时运不济。

光绪的器物,在清晚期也算独树一帜,同光中兴,还是有不少精品存世。这件光绪年矾红云龙纹天球瓶鼻烟壶,高7厘米,直径5厘米。器身以矾红彩绘制五爪云龙纹,神形威猛,刻画细致,矾红发色艳丽。胎体厚重,釉面有荞麦地特征。瓶口有青花弦纹,底款为青花双圈款。虽是清后期作品,但依然能感受到盛世的气息。

再看这件清晚期的斗彩缠枝牡丹纹鼻烟壶,高7.5厘米,宽4厘米。器身娇黄、青花相得益彰,满绘缠枝牡丹纹,寓意美好、富贵、尊荣。两色相合,尽显堂皇之气。瓶体应为模制,器底为青花“树叶形”款识。虽然器型略显呆板但配色,着实令人亮眼。

到了清末民国,传统烟壶江河日下,这件清末民初的天蓝釉琵琶瓶鼻烟壶,高8.5厘米,宽4.2厘米。光素无纹,通体施以蓝釉,因发色浅淡且不太均匀,使其具有了几分灵动。底足无款,修胎不算规整,是清末民初的民窑普品。

还有一件有趣的作品,民国青花瓷塑高士鼻烟壶,以“高士”为蓝本捏塑成型,以青花绘制。高8.5厘米,宽3厘米。

作品身姿挺拔,相貌儒雅,目视远方,似在吟诗作赋。鼻烟壶器型独特,制作精美。器底有“鸿运堂制”款,为民国后期的作品。发髻处为“壶盖”,设计巧妙,着实有趣。在历史的沉闷中,增添了一抹亮色。

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正在生长,并成为之后的鼻烟壶主力,它就是内画壶。内画鼻烟壶出现于嘉庆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画笔,在透明的壶内进行绘制。随着工艺不断改进,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内来回摇磨,使鼻烟壶的内壁易附着墨色,效果如同宣纸。开始只为当时皇宫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

内画壶分京派、冀派、鲁派、粤派等几大流派。京派出过不少大师级艺术家,像叶仲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等大师的作品,在当时就已经“一壶难求”了。不过,到了清末民初,随着鼻烟的淡出,鼻烟壶渐渐式微。

这件民国时期创作的虎啸图内画壶,水晶玻璃材质,器型规整。两面分别绘制“虎啸图”,一为“虎啸山林”,另为“猛虎下山”。绘画技法上运用了浅绛彩的画法,远近虚实,颜色过度都表现出自然和谐之美。作为主角的猛虎,刻画的着实“凶猛”,体态威猛,身形壮硕,毛色华美,眼神凌厉,啸声震天,气势呼之欲出。器高8.5厘米,宽4厘米。虽无款识,实乃精品!

以材取胜,天人合一

鼻烟壶的小中见大,令人叫绝。而繁杂的材质,闪着玉石、珐琅、水晶、玛瑙般的缭绕光晕扑面而来、让鼻烟壶登堂入室,流光溢彩。玛瑙鼻烟壶是玉石类鼻烟壶中最为常见的品种。玛瑙的品种很多,以颜色区分,有红玛瑙、绿玛瑙、白玛瑙、灰玛瑙、紫玛瑙、黄玛瑙、红糖玛瑙、羊肝玛瑙、胆青玛瑙等。

这件清中期纯色玛瑙鼻烟壶,器高6.5厘米,宽4.5厘米。壶身呈扁圆体,短颈,鼓腹,圈足。选材精道,高贵典雅,简洁光素,纹理流畅。远看光素无纹,近观暗流涌动。似雨过天青,又似乌云盖雪。器型规整琢磨精细,身盖合一浑然天成。圈足比例匀称,愈发能够衬托出整器的敦厚圆润。器口完整无缺,内里掏膛精深。盖子为原材质,另加石质底衬一片,更显细致。在玛瑙鼻烟壶的花花世界中,这件足以堪称“低调奢华有内涵”!

还有一件清中期的红玛瑙光素鼻烟壶,作品高5.2厘米,宽4.5厘米。此壶由本色冰糖玛瑙雕成,壶体扁圆,大圆口、直颈、溜肩,椭圆形矮足。此壶由本色冰糖玛瑙雕成,壶体扁圆,大圆口、直颈、溜肩,椭圆形矮足。

其造型圆润丰满,掏堂精致,握感极佳。壶身两面光素无纹,通体带天然玛瑙的红黄色俏色,如红霞初上,旭日东升,又如落日余晖,晚霞漫天。在灯光照射下,红润莹透,效果奇妙,美不胜收,为清代玛瑙烟壶之精品。此正是“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虎睛石。通常有褐黄色,蓝色,红褐色等颜色,不透明,质地细腻坚韧,具有微细纤维状结构,如从垂直纤维方向磨成弧面状戒面,在弧面上就会出现一个平行移动的“眼睛”,因其形态和颜色似老虎眼睛,故被命名为虎眼石。其中,蓝虎睛石和灰虎睛石又称为鹰睛石,是一种中档宝石。这件清代的鹰眼石鼻烟壶,高5.5厘米,宽4厘米。器型规整,打磨光滑,包浆醇厚,掏膛较深。鹰睛石成分与石英等杂质交融,虽不纯净,倒也充满古朴的原始美,作为一种天然材质的鼻烟壶,也算精致。但与料器相比,却显得粗陋了许多,这也是古人为何愿意用料器来仿珠玉的原因了。

水晶被人应用的历史久远,材质相对易得,但水晶中的杂质却始终困扰着匠人。清末,一种人造水晶的材质大为流行。原料依然为玻璃,但其通透的效果,却直追最优质的水晶。这是一件清晚期仿水晶的鼻烟壶或烟膏壶,高6厘米,宽4.5厘米。掏膛较浅,整款料子透明洁净,包浆厚重,眼观无气泡。器型饱满,圆润。一条螭龙盘踞瓶口,首尾相交,雕工质朴。这种形式的烟壶较为少见,用玻璃仿水晶者,其一料子要好,其二,雕工要好。这件烟壶基本能够满足这个标准。

什么样的鼻烟壶才是鼻烟壶中的佼佼者呢?关键看质料是否上乘,工是否奇巧,而无所谓何时制造,是否出自名匠之手,并不太重要。就如这件清中期童子送福铜胎鼻烟壶,器高7厘米,宽3.5厘米。整器采用黄铜铸胎,精工雕刻而成。一憨态可掬的童子半蹲半跪,低眉笑眼。双手怀抱巨大的葫芦(福禄),似送还迎,面相乖巧可人。

童子送福,寓意多子多福多财多禄,是清代喜闻乐见的题材,多见于玉雕。头顶的发髻即为壶钮,木质雕成。整器构思巧妙,雕琢精细,气韵非凡,在铜胎鼻烟壶中,难得一见,又怎能不在佳品之列?小小一只壶,个头小,品种多,历史短,在拍卖场上却能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成交,其特殊的艺术人文价值,不言而喻。

大美无言 风月无边 物来而应 关注是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