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儿忍不住激动地搓搓小手,大家的电影票都买好了吗? 此前,时光君曾发布了一篇独家影评,提到这肯定是诺兰观影门槛最高的作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重温一下这篇影评。 那么问题来了,观影门槛这么高,有什么办法能在看片前补补课吗? 别着急,今天时光君就奉上一篇不剧透的简单补课帖,从诺兰在新片中的“时间逆转”设定,讲到诺兰过往作品中的时间线剖析。 希望这节预习课能带给你一点点的启发,get到在电影中导演是如何玩转“时间”概念的。 到了最近的《信条》中,诺兰的野心更大了。 他提出了一种更为新鲜的时间概念——时间逆转,并赋予了时空正向和逆向的双重属性,伴随的是难以想象的视觉奇观,和充满陌生感的观影体验。 如果你看过至少一支《信条》的预告片,一定会被这样的镜头深深吸引。 比如地上的水倒流,吸回人的脚下。 比如逆向飙车高速路上的车,忽然翻转过来逆向行驶。 比如逆向上楼,两位特工仿佛是有轻功护体。 比如逆向打斗,男主角出拳的套路完全不同,为此演员还专门接受了特殊训练。 比如炸掉的大楼原地复原,又瞬间从上面重新爆炸,完全颠覆了你的观影体验。 这明显不是大家熟悉的“时间穿越”、“时间旅行”,而是这部电影里独有的“时空逆转”。 在《信条》中,诺兰以物理学的“熵值”为原理,制造出如莫比乌斯环一样的时间钳形运动,从而实现时空逆转。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在《星际穿越》中担任科学顾问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也和诺兰再次合作,为全片进行物理概念解读。 必须要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诺兰导演之前在《星际穿越》、《盗梦空间》中,还是让角色用了比较通俗的语言,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那些艰深的物理原理,(虽然大部分人还是听不懂)。 但在《信条》里,导演更加放飞自我,他懒得再给观众上课,普及物理知识了,管你看懂看不懂,剧情都飞快地向下推进着。 所以,时光君给大家普及三个难懂的理论点——“熵值”、“祖父悖论”和“TENET”。 首先是“熵值”,第一次看到这个的小伙伴或许会一脸懵,这是个啥?是个生僻字吗? 先来看看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也被称为“熵增”原理。 ![]() 如果我们引入了一个参量,来度量热量的单向不可逆的过程,这个参量就是熵。 如果有热量的变化,它就一定是有方向的,并且过程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我们可以通过它,分辨出时间前后的差别,它就成为了“时间的参照物”。 在自然过程中,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熵在孤立系统中只会保持不变或者增加,永远不会减少。 在物理上,“熵”也用来描述混乱的程度,也就是说事情总会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 比如你把一只哈士奇,关在封闭的房间里,房间只会越来越乱,请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大概就能理解了。 从正常世界中的“熵增”变成了“熵减”,逆转时间就这样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画面就变成了倒序时间的,原理就是如此。 在时间逆转的前提下,诺兰又加入了第二条规则“祖父悖论”。 这是一个有关时间旅行的悖论,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成功杀死自己的祖父,那么父亲就不会出生,那未来的自己就不会出生。 但如果没有你,又是谁杀了祖父呢?悖论就这样产生了。 关于“祖父悖论”有很多科幻电影都表现过,比如引入平行宇宙概念,其实被杀死的是另外一个宇宙的祖父,所以自己并不会消失,刺杀仍然成立。 在《信条》中同样有关于“祖父悖论”的场景,因为涉及到关键场景,为了不剧透,我们先暂时保密,请大家先记住这条规则。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英文片名《TENET》。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这是一个正向和反向阅读都完全一样的回文单词。 庞贝遗迹石碑上的拉丁语回文诗句,中间一句正是“TENET”,五句诗句连起来的意思是:播种者阿里坡用着轮子工作,而另一层意思是:农神(萨特)一直控制着时间之轮运转。 TENET同时暗示了电影叙事的结构,就像这个单词的对称形式一样,从T开始到N结束,又从N开始从T结束,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仿佛是衔尾蛇形状的莫比乌斯环,中间那些缺失的、跳脱的部分情节,需要观众自己去脑补。 ![]() 《信条》中还有一句台词值得细细回味,这是理解“时间逆转”的关键。
诺兰电影如何玩转时间线 从《记忆碎片》开始,诺兰就把线性叙事和反向叙事同时呈现,全片按对称的方式交叉剪辑,令人眼花缭乱。 《星际穿越》是在太空为背景,在未来、现在、过去进行时空的纵向延伸,而《盗梦空间》则玩了一个四层嵌套的多重梦境游戏。 现在我们来补补课,看看诺兰在以前的作品中,是怎样玩转“时间”这个概念的。 (图源海外网友) 《记忆碎片》的时间实验 在诺兰的《记忆碎片》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主人公,根据一些零碎的线索和支离破碎的记忆,一直在寻找杀害妻子的凶手。受到失忆的困扰和别人唆使,主人公展开了两次复仇的乌龙事件。 ![]() 第一次复仇的故事按线性方式呈现,以黑白色调来表现主人公调查杀妻凶手并被人误导杀错了人,向观众充分描述了主人公的来龙去脉和遭遇。 第二次复仇的故事创造性地采用了反向叙事风格,以彩色画面的方式表现主人公混乱的人物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向叙事后来被许多影片借鉴参考,具有代表性如加斯帕·诺执导的《不可撤销》。 关于《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最具有技术难度的,就是如何把两次复仇的线性叙事和反向叙事按对称的方式交叉剪辑。 一来导演需要斟酌,两次复仇中情节点数量的对仗工整,总共45个情节点的设计,对电影故事的完整性有极高的要求,既要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律,又要保证数量上“一个不许多、一个不能少”的定额任务。 二来导演还要思考,精神分裂式的两种时间顺序,如何在结尾部分实现完美统一,最后的单独情节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在黑白镜头中甩立即成像的照片,让前后两条时间轴首尾相连,行成了先行后续的时间关系。 当然,在不同时间顺序呈现的两次复仇过程中,诺兰还大量使用了闪回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间歇性记忆和人物的精神状态,这使得影片的整体结构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从《蝙蝠侠》三部曲到《致命魔术》 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虽然没有采取非线性叙述方式,但是仍然在局部段落中打破了时间的顺序。 2005年的《蝙蝠侠:侠影之谜》通过交叉剪辑展现主人公小时候的经历,来凸显其长大后对犯罪分子的厌恶和内心的恐惧,两个时空的交错,对于人物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对比呈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反差。 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和2012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两部影片都以反派人物的出场作为开端,甚至会以颠倒错乱的叙事时间顺序,来刻画反派人物混乱的人物性格。 可以看出,在这几部商业制作中,叙事时间的非线性处理,在为呈现人物性格或人物心理状态而服务,目的都是加强观众对人物的情感认同。 于是,揭开影片悬念的方式,就从这两位魔术师的日记本开始。通过两个人的视点来回忆过去,并以两个日记本中共同提到的回忆,作为叙事连贯性的一个桥梁,将不同人物的回忆叙述编织在一起。 他利用梦境对时间做了超现实处理,更多强调的是梦境空间的一种秩序,电影中展现了穿过四层梦境的繁复叙事。 《盗梦空间》对时间的创新处理,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 第一,在四层梦境中,每一层梦境都有拥有一个主体,从第一层主体的梦境中进入第二层主体的梦境,依次类推,直到在最高层的梦境中完成人物目标。 所以,在《盗梦空间》中对虚拟时空的处理,建构了一种稳定有序的秩序规则,而且在这种秩序规则里梦镜的主体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种成“梦中梦中梦”的套层结构。 ![]() 《盗梦空间》正是使用套层结构,表达了一个梦境理念的重复,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时空关系。 2014年的《星际穿越》作为科幻片,因为有物理学和天文学理论的依据,所以这部电影对于时空营造的科学性,显得比《盗梦空间》更浓郁一些。 ![]() 2017年的《敦刻尔克》,诺兰将整个故事描述拆分成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空间——陆地、海上以及空中。 三个空间中的叙事时间又呈现为——被困在海滩长达一周的士兵、花费一天时间赶往目的地的渔船,以及只携带能飞行一小时燃料的飞行员,可谓是“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三个故事分别开头,接着是三个故事的交叉展现,最后是三个故事的共同收尾。 如何把三个不同的故事长度融成一体,同时还能展现时间上的不一致,诺兰处理得十分巧妙。 他通过快速剪辑、音乐节奏等视听技巧,微妙处理着每条故事线的进度,以确保它们在叙事节奏上的协调性。 在《记忆碎片》中,诺兰把故事按照标尺一样精确的排列,再打乱呈现给观众,就如10-1-9-2-8-3-7-6-4-5的数字组合,倒叙是彩色的,正叙是黑白的。 ![]() 《记忆碎片》剧照 ![]() “而我尽力去做的,是将这种关系,表现到极致,让观众能看到它。” 当然了,最后说得佛系一点,看《信条》前到底要做什么准备? ![]() 因为你将进入一个新奇的,几乎从未在大银幕上展现过的世界,就像电影里台词说的,“别试图去理解它,用心感受它吧!” 即使你做了很多的功课还是没看懂,无妨,因为大家的感觉都是如此,准备买第二遍、第三遍的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