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条》零剧透补课帖:诺兰电影如何玩转时间线?

 skysun000001 2020-09-11
本文作者是时光编辑部撰稿人@隐饮 @非段
诺兰导演的最新大作《信条》,本周五(9月4日)在内陆影院上映了!

想到这儿忍不住激动地搓搓小手,大家的电影票都买好了吗?


此前,时光君曾发布了一篇独家影评,提到这肯定是诺兰观影门槛最高的作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重温一下这篇影评。

那么问题来了,观影门槛这么高,有什么办法能在看片前补补课吗?

别着急,今天时光君就奉上一篇不剧透的简单补课帖,从诺兰在新片中的“时间逆转”设定,讲到诺兰过往作品中的时间线剖析。

希望这节预习课能带给你一点点的启发,get到在电影中导演是如何玩转“时间”概念的。

《信条》中的逆转时间
在电影史上,热衷于把玩叙事时间游戏的导演数不胜数,克里斯托弗·诺兰正是这其中的佼佼者,这个属于他自己的创作标签,一次又一次被影迷津津乐道。

到了最近的《信条》中,诺兰的野心更大了。


他提出了一种更为新鲜的时间概念——时间逆转,并赋予了时空正向和逆向的双重属性,伴随的是难以想象的视觉奇观,和充满陌生感的观影体验。

如果你看过至少一支《信条》的预告片,一定会被这样的镜头深深吸引。

比如地上的水倒流,吸回人的脚下。


比如逆向飙车高速路上的车,忽然翻转过来逆向行驶。


比如逆向上楼,两位特工仿佛是有轻功护体。


比如逆向打斗,男主角出拳的套路完全不同,为此演员还专门接受了特殊训练。


比如炸掉的大楼原地复原,又瞬间从上面重新爆炸,完全颠覆了你的观影体验。


这明显不是大家熟悉的“时间穿越”、“时间旅行”,而是这部电影里独有的“时空逆转”。


在《信条》中,诺兰以物理学的“熵值”为原理,制造出如莫比乌斯环一样的时间钳形运动,从而实现时空逆转。


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在《星际穿越》中担任科学顾问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也和诺兰再次合作,为全片进行物理概念解读。


必须要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诺兰导演之前在《星际穿越》、《盗梦空间》中,还是让角色用了比较通俗的语言,掰开揉碎了给大家讲那些艰深的物理原理,(虽然大部分人还是听不懂)。

但在《信条》里,导演更加放飞自我,他懒得再给观众上课,普及物理知识了,管你看懂看不懂,剧情都飞快地向下推进着。


所以,时光君给大家普及三个难懂的理论点——“熵值”、“祖父悖论”和“TENET”。

首先是“熵值”,第一次看到这个的小伙伴或许会一脸懵,这是个啥?是个生僻字吗?


先来看看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也被称为“熵增”原理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你给宝宝用奶瓶热奶,喝着喝着奶变凉了,你必须把奶瓶放到热水里,才有可能让奶重新变热,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就那么放着,奶是不可能自己变热的。

如果我们引入了一个参量,来度量热量的单向不可逆的过程,这个参量就是熵。

如果有热量的变化,它就一定是有方向的,并且过程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我们可以通过它,分辨出时间前后的差别,它就成为了“时间的参照物”


在自然过程中,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熵在孤立系统中只会保持不变或者增加,永远不会减少。

在物理上,“熵”也用来描述混乱的程度,也就是说事情总会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

比如你把一只哈士奇,关在封闭的房间里,房间只会越来越乱,请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大概就能理解了。

那么诺兰在《信条》里,引入的第一条法则是“熵减”,由于影片中钚元素的出现,通过机器闸门的作用,可以将粒子变为“逆物质”,从而出现“熵减”现象。

从正常世界中的“熵增”变成了“熵减”,逆转时间就这样出现了,我们看到的画面就变成了倒序时间的,原理就是如此。


在时间逆转的前提下,诺兰又加入了第二条规则“祖父悖论”。


这是一个有关时间旅行的悖论,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成功杀死自己的祖父,那么父亲就不会出生,那未来的自己就不会出生。

但如果没有你,又是谁杀了祖父呢?悖论就这样产生了。


关于“祖父悖论”有很多科幻电影都表现过,比如引入平行宇宙概念,其实被杀死的是另外一个宇宙的祖父,所以自己并不会消失,刺杀仍然成立。

在《信条》中同样有关于“祖父悖论”的场景,因为涉及到关键场景,为了不剧透,我们先暂时保密,请大家先记住这条规则。

第三个关键点就是英文片名《TENET》。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这是一个正向和反向阅读都完全一样的回文单词。

庞贝遗迹上的“TENET”

庞贝遗迹石碑上的拉丁语回文诗句,中间一句正是“TENET”,五句诗句连起来的意思是:播种者阿里坡用着轮子工作,而另一层意思是:农神(萨特)一直控制着时间之轮运转。

回文诗句,暗示了双向皆是合理的,电影中可能存在现在和未来两个独立的世界,时间是逆反的,但却互为镜像,两个世界都是合理的。


TENET同时暗示了电影叙事的结构,就像这个单词的对称形式一样,从T开始到N结束,又从N开始从T结束,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仿佛是衔尾蛇形状的莫比乌斯环,中间那些缺失的、跳脱的部分情节,需要观众自己去脑补。
时,电影中神秘特工组织的代号叫“TENET”,这个单词是他们的行动密码。


特工们在逆时间的环境中开枪,子弹不是射出去的,是接回来的,这个概念需要大家反复去理解。

《信条》中还有一句台词值得细细回味,这是理解“时间逆转”的关键。

一切已经发生的,将必然会发生,并且一定发生了。
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诺兰电影如何玩转时间线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条》和之前的谜题电影也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诺兰在叙事时间技巧上的又一次实验。


从《记忆碎片》开始,诺兰就把线性叙事和反向叙事同时呈现,全片按对称的方式交叉剪辑,令人眼花缭乱。

《星际穿越》是在太空为背景,在未来、现在、过去进行时空的纵向延伸,而《盗梦空间》则玩了一个四层嵌套的多重梦境游戏。

现在我们来补补课,看看诺兰在以前的作品中,是怎样玩转“时间”这个概念的。

(图源海外网友)

《记忆碎片》的时间实验

在诺兰的《记忆碎片》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主人公,根据一些零碎的线索和支离破碎的记忆,一直在寻找杀害妻子的凶手。受到失忆的困扰和别人唆使,主人公展开了两次复仇的乌龙事件。



第一次复仇的故事按线性方式呈现,以黑白色调来表现主人公调查杀妻凶手并被人误导杀错了人,向观众充分描述了主人公的来龙去脉和遭遇。

第二次复仇的故事创造性地采用了反向叙事风格,以彩色画面的方式表现主人公混乱的人物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向叙事后来被许多影片借鉴参考,具有代表性如加斯帕·诺执导的《不可撤销》。


关于《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最具有技术难度的,就是如何把两次复仇的线性叙事和反向叙事按对称的方式交叉剪辑。

一来导演需要斟酌,两次复仇中情节点数量的对仗工整,总共45个情节点的设计,对电影故事的完整性有极高的要求,既要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律,又要保证数量上“一个不许多、一个不能少”的定额任务。

二来导演还要思考,精神分裂式的两种时间顺序,如何在结尾部分实现完美统一,最后的单独情节巧妙地通过主人公在黑白镜头中甩立即成像的照片,让前后两条时间轴首尾相连,行成了先行后续的时间关系。

当然,在不同时间顺序呈现的两次复仇过程中,诺兰还大量使用了闪回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间歇性记忆和人物的精神状态,这使得影片的整体结构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从《蝙蝠侠》三部曲到《致命魔术》



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虽然没有采取非线性叙述方式,但是仍然在局部段落中打破了时间的顺序。

2005年的《蝙蝠侠:侠影之谜》通过交叉剪辑展现主人公小时候的经历,来凸显其长大后对犯罪分子的厌恶和内心的恐惧,两个时空的交错,对于人物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对比呈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反差。

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和2012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两部影片都以反派人物的出场作为开端,甚至会以颠倒错乱的叙事时间顺序,来刻画反派人物混乱的人物性格。

可以看出,在这几部商业制作中,叙事时间的非线性处理,在为呈现人物性格或人物心理状态而服务,目的都是加强观众对人物的情感认同。

《致命魔术》中的寡姐
诺兰在2006年的《致命魔术》中,同样进行了多元视点非线性叙事的尝试,从本属于结尾的一场戏开始,一个魔术师表演魔术时不幸丧命,而另一个魔术师成为最大嫌疑人,迅速留下悬念。

于是,揭开影片悬念的方式,就从这两位魔术师的日记本开始。通过两个人的视点来回忆过去,并以两个日记本中共同提到的回忆,作为叙事连贯性的一个桥梁,将不同人物的回忆叙述编织在一起。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

如今正在内陆影院重映的《盗梦空间》,是诺兰导演最著名的电影之一。


他利用梦境对时间做了超现实处理,更多强调的是梦境空间的一种秩序,电影中展现了穿过四层梦境的繁复叙事。

《盗梦空间》对时间的创新处理,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

第一,在四层梦境中,每一层梦境都有拥有一个主体,从第一层主体的梦境中进入第二层主体的梦境,依次类推,直到在最高层的梦境中完成人物目标。

《盗梦空间》四层梦境示意图
第二,从每一层梦境中回到下一层的梦境,也需要按照主体的顺序依次进行。

所以,在《盗梦空间》中对虚拟时空的处理,建构了一种稳定有序的秩序规则,而且在这种秩序规则里梦镜的主体相互关联,从而形成了一种成“梦中梦中梦”的套层结构。

套层结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电影里某一个概念,进行有意识地重复。

《盗梦空间》正是使用套层结构,表达了一个梦境理念的重复,从而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时空关系。

2014年的《星际穿越》作为科幻片,因为有物理学和天文学理论的依据,所以这部电影对于时空营造的科学性,显得比《盗梦空间》更浓郁一些。

诺兰在影片中,仍然运用了他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的手法。男主角因为穿越了虫洞,对于时间的体验与地球上现实生活的时间有了差别,就这样顺其自然地把电影中的时空,割裂为两个不同的时空。

太空星球的一小时,等于地球上的七年,在影片结尾,当白发苍苍的女儿,面对正值壮年的父亲时,时间的扭曲给观众带来了最直观和强烈的冲击。


2017年的《敦刻尔克》,诺兰将整个故事描述拆分成三个不同的视角,分别发生在三个不同空间——陆地、海上以及空中。


三个空间中的叙事时间又呈现为——被困在海滩长达一周的士兵、花费一天时间赶往目的地的渔船,以及只携带能飞行一小时燃料的飞行员,可谓是“陆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时”。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三个故事分别开头,接着是三个故事的交叉展现,最后是三个故事的共同收尾。


如何把三个不同的故事长度融成一体,同时还能展现时间上的不一致,诺兰处理得十分巧妙。

他通过快速剪辑、音乐节奏等视听技巧,微妙处理着每条故事线的进度,以确保它们在叙事节奏上的协调性。

看《信条》前怎么补补课?
如果要说看《信条》之前,最适合回顾诺兰哪部电影补补课,时光君觉得《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固然经典,但最合适的其实是诺兰早期成名作《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剧照
大家看的时候可以重点练习一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大量记忆影像的细节,并在影片后半段重复想起。

在《记忆碎片》中,诺兰把故事按照标尺一样精确的排列,再打乱呈现给观众,就如10-1-9-2-8-3-7-6-4-5的数字组合,倒叙是彩色的,正叙是黑白的。

《记忆碎片》剧照

这种交叉剪辑的方式,让观众观看时不敢懈怠,生怕看漏某个环节,导致整部片子看得云里雾里。

正如诺兰从前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电影和时间之间有着令人着迷的关系一部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屏幕和手表上流逝的是同样一段时间,但你看到的能是长达千年的故事、短至几小时的故事。”

“而我尽力去做的,是将这种关系,表现到极致,让观众能看到它。”

当然了,最后说得佛系一点,看《信条》前到底要做什么准备?

可能最重要的是,要在前一天晚上睡好觉,在看的时候买杯咖啡提提神,然后全神贯注看完,别错过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

因为你将进入一个新奇的,几乎从未在大银幕上展现过的世界,就像电影里台词说的,“别试图去理解它,用心感受它吧!”

即使你做了很多的功课还是没看懂,无妨,因为大家的感觉都是如此,准备买第二遍、第三遍的票吧!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