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遇见一个人

 猛虎嗅蔷薇2020 2020-09-11

李雪说:“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在买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李雪是何许人也?不曾看过她的书,不曾阅读过关于她个人的信息资料。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不觉得李老师的心理学是有多么玄乎 。反而有一些关于母婴建立的观点我不敢苟同,甚至关于她列举的有一些问题,我反复看了五遍,始终不知所以然也。

如今,生活的快节奏。时代在变、时针在转,而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亚健康化了。

《当我遇见一个人》,此书为分为五个部分。

1.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这一章,给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睡眠训练给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小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睡眠伴随着她生命的终结。我也听见身边不少新手妈妈讨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一直哭,我们要不要去抱她?也经过不少老人忠告刚出生的孩子能尽量少抱就少抱着,这样不会产生依赖感。

书上是这样说:“为什么有些婴儿会哭泣着不肯入睡?婴儿是一个精敏的环境侦测器,时刻感应着周围环境的能量变化,然而他没有呢你化解环境中让自己不安的能量,只能期望父母的抚慰。如果婴儿感受不到环境能量的温暖抱持,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他自然无法安然入睡,而通过哭泣来表达焦虑。”

不要阻止他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感受到父母允许地哭泣,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更顺畅地流动。

我没有自己孩子,但是我陪伴过我的侄儿侄女长大,书上的观点在婴儿1-2岁的是时常发生的场景。某个夜晚,婴儿突然哭泣,午夜突然的哭泣声,令大人内心崩溃、焦燥。我们越通过宏抱、晃动阻止他的哭泣,反而会适得其反。

作者在文章抛出了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当你夜里噩梦惊醒哭泣的时候,是希望老公呵斥你:“不要哭”,然后冷漠地转身离开,还是希望老公陪伴你,允许你充分表达?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个人沉思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仅在母婴关系上,甚至可以延伸到爱情、友情、亲情间。

2、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不打搅,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搅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

训练出来的好习惯必然能带来幸福的人生吗?

好习惯如何形成?

坏习惯如何形成?

如今在心灵鸡汤遍布大地的市场上,如果过一个自律的人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番茄钟、手账本等关于习惯、关于规律制定的辅助工具不断滋生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2016-2017年,我开始做手账本,接触番茄钟。开始每日一记、每月一规划,也加入某微博21天打卡计划。每天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有些事是自己喜欢的,有一些是是自己强迫的。虽然,我每天生活计划满满的,似乎充盈并快乐着。但是,那2年,我过的很累,每天要花上不少时间反思自己,然后制定好的习惯,改正不良习惯。周而复始,我失去了原本的初衷,也丧失了自己的乐趣。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会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地投入生活,让爱流动。

对于孩童,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

对于孩童,所有顽固的坏习惯都是在呼唤爱。

3、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无为隐藏,正是精神分析所做之事。然而让真相呈现的,并不是分析,而是爱的照见。请用最大的善意来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评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让他因受伤关闭心门。关上的一刹那,我们就真的错过了。

比如,父母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中就会立刻响起一个声音:“这样容易变近视,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要纠正他。”

这一纠正的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父母的关系进一步疏远。本文作者给予的建议是:“不妨去看看究竟是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跟他一起玩。在爱的灌注下,孩子的脊柱自然会挺直。真正的陪伴是关注,但不打搅。

我的侄儿今年四岁多,我弟弟一边打游戏,他小小年纪就站在旁边看。于是,父子俩拿着手机打游戏。四岁的侄儿,只要有游戏,他可以不睡、饭不吃、学也可以不去上。家人只要一没收手机,立马躺着地上啕嚎大哭。所以,我个人认为本文的作者关于在爱的灌注下,这个范围太牵强了。关注他的兴趣、关心他的爱好、专注他的癖好,但打游戏应该要打搅,也应该被限制吧!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头脑中的想象是最可怕的因为它会找到一万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就是真理。

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小时候,我们被父母灌输你这样对才是正确,你这样的行为才是正确。长大后,我们又被身边的亲人、恋人指责你应该要这样改变,你这样才是正确的。

当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不断地指挥着、挑剔着,内心多少有一点抵触心理,彼此的关系长期以往会形成隔阂。

1.放下头脑正确的执着,对别人对与错的评判。

2、真正的共情。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对方,和对方一样的姿态、一样的表情等,试着去感受对方现在的感受。

3、可以和对方交谈了。交谈的核心就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

4.内在:会痛的不是爱。

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中国人聊天,最常听见的一句抱怨是:“我都是为了她好,却好心没好报。”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这段时间,我怼了身边的俩朋友。一朋友说把她亲戚介绍给我,我拒绝了。她说:“我用人格作为担保,你与我表哥结婚一定会幸福快乐。我回了一句:“是我结婚,不是你结婚。你幸福不代表我幸福,更何况你知道我想要的幸福是什么吗?”另一朋友也问我为何不操心操心自己的个人问题,你不急她都急了。我回了一句:“管好自己的生活,别人的事与你何关。”

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不少人打着“我为你好”旗号,一直消耗着你的能量,你会发现与他们攀谈,你的人生只有晦涩、只有低谷,没有光明。

结婚,是父母的选择;生养孩子,是父母的选择。没有孩子,父母一样会吵架,一样会变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厕,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父母要逐渐明白,自己和孩子是两个人,人生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觉知是开始,亦是结束。

觉知是觉知者,亦是觉知对象。

觉知是手段,亦是目的。

觉知就是全然的体验。

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被成功学裹挟着长大的孩子,他的人生不一定能轻松丰盛。破除潜意识中的限制性信念,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制约。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其实很简单。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予。

文中作者列举了一个诚实回应的例子,我看了五遍依然没有明白应该如何去做。

“妈妈,我要买那辆玩具车。”

“哦,我听到了,你想要玩具车,你有你的要求很好,但是我舍不得买给你,这个钱我还要给自己买东西呢。”这就是诚实。

可是这种诚实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孩子可能会找爸爸买、找叔叔买、或者自己赚钱买,通过别的途径满足自己。他会知道自己没有问题,自己的需要也没有问题。

这种诚实真的好吗?别的途径这里只列举了好的方面,还可以通过偷窃家人钱财、不正当交换等行为。我不记得我曾在那个心理咨询师中看道过这样的关于这样的问题,作者是如下回复:孩子,你喜欢吗?如果喜欢,你就去摸摸他或者多看她几眼。如果是家里人有类似这样的玩具车,就用商量的口吻告诉她这样的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已经实在没有玩具的容身之所了,又或者说这个价钱有点贵了,妈妈包里这次没有那么多钱,如果你非常喜欢,下次我们再来买等等。“

文中作者说:“不是多努力就会多成功,而是你有多放松,就可以多成功。”如果平时为一些小事,我们都很用力,慢慢消耗到关键的点上,哪里还有力量?

所以,让财富追随你,无念、无为,同时守在自己的中心,问问“这一刻,我真正想要的体验是什么。”守住自己的初心,丰盛的人生就会追随你。

佛系思想,多少人的初心湮没在现实的沙滩上。谁的人生不需要吃苦,无论太极高手还是舞蹈家,没有前期的辛苦积累,怎会有后面的淡定自若。

风靡一时的《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就是在幼儿小时候给予他一种金钱观,这种观念会伴随着她的一生。

巴菲特8岁炒股,我记得我曾半开玩笑的对闺蜜说:“将来我有孩子,我一定要教她在小学炒股。”

我们给予孩子的精神优渥的财富土壤,也许作为父母的让他们成为富二代的资本,但我们可以从小满足她对于她渴望东西的金钱需求。比如,衣柜里不再是塞满着上千可能有些不曾穿过的童装,而孩子可能只喜欢街边的一个溜溜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