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赫兹|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使用蓝宝石实现片上非对称等离激元天线,可产生超短电脉冲,助力新型太赫兹器件的研发

 大国重器元器件 2020-09-11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的物理学教授Alexander Holleitner和Reinhard Kienberger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制出非对称等离激元天线,首次成功使用只有几纳米大小的金属天线芯片产生飞秒脉冲,并在金属表面进行了几毫米的信号传输,最后再以受控的方式读取。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研究背景

传统电子器件工作频率可达到100GHz,光电器件的工作频率则开始于10THz,期间频率范围被称为“太赫兹空隙”。要实现能在该频率范围进行信号产生、转换和探测的器件极其困难。

蓝宝石材料

研究人员使用蓝宝石作为芯片材料,因为其不会受光激发,因此不会产生干扰。

非对称天线

研究人员使用微型被称为等离激元天线成功产生频率范围高达10THz的电脉冲,并且能在芯片表面传播。该天线采用非对称形状,纳米尺寸的金属结构的一边更尖锐。当一个透镜聚焦激光器脉冲激发天线,其尖锐的一边比平坦的一边发出更多电子。电流在这些触点间流动,但仅在天线被激光触发时。论文的主要作者Christoph Karnetzky解释说:“在光电效应中,光脉冲引发电子从金属中发射到真空中。所有的光照效应都是尖锐的边更明显,包括我们产生少量电流所用的光电效应。”

产生太赫兹信号

光脉冲只持续了几飞秒,天线中的电脉冲也相应短。在技术上,该结构尤其有意思,因为纳米天线能够集成到只有几毫米的太赫兹电路上。根据Karnetzky表示,以这种方式,频率范围为200THz的飞秒激光器能够通过芯片上的电路产生高达10THz的超短太赫兹信号。

另一令人惊奇的发现

Holleitner和其同事有另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电脉冲和太赫兹脉冲都是非线性依赖于激光器的激发功率,意味着天线中的光电效应受每个光脉冲对多光子的吸收来触发。Alexander Holleitner说:“迄今为止,如此快速、非线性片上脉冲并不存在。”使用该效应,他希望在天线中可以发现更快的隧道发射效应,并将其用于芯片。

参考文献

Towards femtosecond on-chip electronics based on plasmonic hot electron nano-emitters' by C. Karnetzky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June 25, 20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