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谱

 寒秋孤影 2020-09-11

汉族古琴曲。晋阮籍所作。一说系竹林七贤阮籍辈所作。晋司马氏集团统治下,当时士大夫为免遭杀戮,便隐居山林,弹琴吟诗,借酒佯狂,洁身自保,以示不满。此曲由古琴家姚丙炎以《神奇秘谱》为蓝本,并参照《西麓堂琴统》整理。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
本曲出自明代《神奇秘谱》(1425年),相传为三国阮籍所作。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晋初期,阮籍的诗词大多作的隐晦曲折。我们可以借阮籍的咏怀诗(其一)来领会曲意:“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一生孤独,为避祸患,常“醉于酒、隐于狂”,但又时时感慨。

        《秋风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月,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古琴曲《秋风词》是古琴曲中的著名小曲之一。 
       谱本:出自民国初年《梅庵琴谱》。山东诸城派王鲁宾传谱,后由弟子徐卓、邵森编订秋风, 1931年初版。曲体小型。有词。 
曲情:这是一首以闺怨为内容的琴曲。原谱旁注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原词,大概是王燕卿的作曲。由日本物部茂卿所得《秋风章》却又是指的汉武帝的《秋风辞》,因而此曲又名《秋风辞》。
 

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典故

传说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这种在今天看来也是直率、大胆、热烈的措辞,自然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
当夜,卓文君收拾细软走出家门,与早已等在门外的司马相如会合,从而完成了两人生命中最辉煌一事件。卓文君也不愧是一个奇女子,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这对爱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尽管后世的道学家们称他们的私奔为“淫奔”,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日后多少情侣们的榜样。这之后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记:司马相如一度迷上了某才女,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这样的句子“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终使相如回心转意。
后人根据其爱情故事变成曲谱《凤求凰》:相遇是缘,相思渐缠,相见却难。山高路远,惟有千里共婵娟。因不满,鸳梦成空泛,故摄形相,托鸿雁,快捎传。 喜开封,捧玉照,细端详,但见樱唇红,柳眉黛,星眸水汪汪,情深意更长。无限爱慕怎生诉?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

品鉴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己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吟》 ,“……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二月风琴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此段疑为不是卓文君所作,“百无聊赖”一段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且当时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这首《凤求凰》表达了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畅明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合了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为后人所不能逾越。后来的人根据二人的爱情故事,谱成了经久不衰的琴谱“凤求凰”,千年以来吟唱不已。
第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其一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雄曰凤,雌曰凰。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志不获展,因借病辞官客游天梁。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足见其“良禽择木而栖。”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又《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凤凰皆来止其屋,穆公为作凤台,后弄玉夫妇皆乘凤而去。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凰”,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使人想起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音乐交浪,从而发出芸芸人海,知音难觅之叹。
第二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孳尾”,指鸟兽雌雄交媾。《尚书·尧典》:“厥民析,鸟兽孳尾。”《传》云:“乳化曰孳,交接曰尾。”“妃”,配偶。《说文》:“妃,匹也。”“交情通意”,交流沟通情意,即情投意合。“中夜”,即半夜。前两句呼唤文君前来幽媾结合,三四句暗示彼此情投意合连夜私奔,不会有人知道;五六句表明远走高飞,叮咛对方不要使我失望,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悲伤。盖相如既已事前买通文君婢女暗通殷勤,对文君寡居心理状态和爱情理想亦早有了解,而今复以琴心挑之,故敢大胆无忌如此。

这两首琴歌之所以赢得后人津津乐道,首先在于“凤求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罗网和封建家长制的樊篱,什么“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什么“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仪礼·丧服》)什么“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班昭《女诫》)什么“男女……无币不相见,”(《礼记·坊记》)“门当户对”等等神圣礼法,统统被相如文君的大胆私奔行动崐踩在脚下,成为后代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一面旗帜。试看榜样的力量在后代文学中的影响吧:《西厢记》中张生亦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更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更是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足见《凤求凰》反封建之影响深远。
其次,在艺术上,这两首琴歌,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


     《湘妃怨》,又名《二妃思舜》。传为五代梁意娘作曲,《谢琳.太古遗音》、《琴书大全》、《文会堂琴谱》等十余种琴谱均有载。
      《扬抡太古遗音》:“按是词,虞帝湘妃之曲也。当是时,帝南巡不返,妃追思奔忆,泪染丛篁,其怨慕之情,概可见也,后人哀而伤之,衍为斯操,则其思也切,故其语也频,真足以发二妃之隐臆,启后世之遗悲者也。今写入冰弦,播之操弄,凄凉动月夜于苍梧,悠扬起风于湘渚,诚可配虞韶于万年矣。”
       《乐府诗集》载唐.刘长卿《湘妃》云:“《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云:'天帝之女,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所谓江妃二女也。’刘向《列女传》曰:'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尧以妻舜于妫汭。舜既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舜死於苍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湘中记》曰:'舜二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韩愈《黄陵庙碑》曰:'秦博士对始皇帝云:湘君者,尧之二女舜妃者也。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而《离骚》《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以为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璞与逸俱失也。尧之长女娥皇为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故《九歌》谓娥皇为君,女英为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礼有小君,明其正自得称君也。’按《琴操》有《湘妃怨》,又有《湘夫人》曲。”
       为理解此曲意境,录其歌词:
“落花落叶落纷纷,终日思君不见君,肠断断肠肠欲断,泪珠痕上更添痕。
一片白云青山内,一片白云青山外,青山内外有白云,白云飞去青山在。
我有一片心,无人共我说。愿风吹散云,诉与天边月。
携琴上高楼,楼高月华满。相思弹未终,泪滴冰弦断。人道向江深,未抵相思半。海深终有底,相思无边岸。
君在湘江头,妾在湘江尾,相思不相见,同饮湘江水。梦魂飞不到,所欠惟一死。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尽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不当初莫相识。
湘江湘水碧沈沈,未抵相思一半深,每向梦中相见后,令人不觉痛伤心。”


       古琴曲《关山月》是由近代琴家山东诸城王燕卿所传。据说曲调原是一首山东民歌《骂情人》,此曲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带有再现的单段体。每个乐句都有上下呼应的两个乐节,前三个乐句均落于徵音—泛音,后三个乐句均落于宫音—实音,前面的五个乐句可反复,最后以开始乐句的变化再现而结束。乐曲音调刚健、纯朴、真挚、感人。在四十年代,又有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将唐代诗人李白的《关山月》一诗给以配唱,在节奏、声韵、结构等方面词、曲结合得都比较贴切。李白《关山月》的十二句歌词,正好配以乐曲的六个乐句,十二个乐节。后又经过许多人不断弹唱加工,使曲意更加深刻,流传更加广泛。乐曲既然与李白的《关山月》结合,则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便自然以此为据了。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一诗中,着笔边塞以述怀,谴责了古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邑),思归多若颜”的词句,使其听者感到琴音古朴苍茫,曲情刚健而严峻!循环弹奏之后,乐曲终止了。但那结尾句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用”的余韵,仍族良久地扣人心弦,回味无穷。近人有用琴箫合奏的形式演奏此曲,使之更富有诗意,衬托出了深切的怀念家乡之情。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u


 

       《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为开指必弹之曲。最早见于1614年的《松弦馆琴谱》,该曲于隋代问世,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仍然深受令代琴人的青睐,这与其固有特点是分不开的。该曲短短三分钟,却充分运用了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增添了曲子的优美性,对初学者来说,该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熟习此曲,方能得琴法之大旨。
       《良宵引》,从题义来看,便是一首月夜轻风,良宵雅兴的琴曲,欣赏时,胸中当无一丝尘俗气,如此方能领会清风朗月之妙,碧潭银波之趣。试想冰轮初上之际,静谧星稀,此时若能月下小坐,静听一曲,清风入弦,令人缥缈凌云,此情此境,又该是怎么样的一种乐趣呢?
       乐曲伊始,几点泛音轻起,将人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再接下来的轮指、进退表达了主人公心中那淡淡的喜悦,今夜朗月盈空,瓜果飘香,若得三五知已,共赏明月清辉,便已足矣!第二段,“叮咚叮咚叮咚叮”一连串的打圆,就象主人公那砰然而动的心,将全曲推上了一个小高潮,尤如闲庭信步,庭下积水空明,夜静更深之际,偶尔有乌夜啼,又有寒蝉低吟;段尾的大撮小撮,如同古寺钟声,悠悠传来,令人猛然惊起:呀,是几更了?       
       已是凌晨,也该散了,曲尾,又是几点泛音,抬头看那星星点点,萧疏散淡,轻叹一声,再来几声泛音,一唱一答,欣赏完良宵美景,品尝过美酒佳肴,有些倦了,也罢也罢,散了吧。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解释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在汉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及时的佳人歌。
一阕短短的歌,居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之例。他何以具有如此动人的魅力呢?初看起来,这首歌的起句平平,对“佳人”的夸赞开门见山,一无渲染铺垫。但其意蕴,却非同凡响。北国秀丽,其佳人多杏目柳腰、清艳妩媚;北国苍莽,其仕女多雪肤冰姿、妆淡情深。此歌以“北方”二字领起 ,开笔就给所歌佳人,带来一种与南方迥异的晶莹素洁的封神。北方的佳人何止千万,而此歌所瞩意的,则是万千佳人中“绝世独立”的一人而已。“绝世”夸其姿容出落之美,简直是举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凡而出众。不仅如此,“绝世而独立”还隐隐透露出,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女为伍,无人知己而独立栏杆的淡淡哀愁——更楚楚可怜。


       《汉宫秋月》是一首感人至深、流传广泛的著名琴曲,由于历代琴家对其历史沿流的看法不一,因而在对音乐的认识和处理上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的问题。为此,笔者仅就《汉宫秋月》的渊源与音乐方面,试陈此一管之见,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读者。
      一、现存《汉宫秋月》的几种谱本
      《汉宫秋月》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1589年左右)杨抡《真传正宗琴谱》,为正调羽音十段谱,每段都有小标题和唱词。在续集《伯牙心法》中再次收录的《汉宫秋月》,却系新安罗岐山增补六段的十六段谱,去掉了小标题和唱词。后世琴谱,如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徐琪的《五知斋琴谱》、乾隆三十一年(1766)崔应阶的《研露楼琴谱》和嘉庆七年(1802)吴灴的《自远堂琴谱》等,所刊的都是与《伯牙心法》一脉相承的十六段谱。
      早在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汪芝的《西麓堂琴统》中有《汉宫秋》一曲,为紧五慢一的无射调八段谱,属另一曲调,与《汉宫秋月》截然不同。与杨抡同时的张进朝所辑《玉梧琴谱》(1589)中,羽音九段谱的《汉宫秋月》和《真传正宗琴谱》中的《汉宫秋月》实为一曲。可知此曲当时有两名,或许是琴家们的简称所致,如《平沙落雁》简称《平沙》、《渔樵问答》简称《渔樵》等。因明代民间还有《汉宫春怨》一曲,为了区别,称为《汉宫秋》也是可能的。
      在清乾隆九年(1744)苏璟的《春草堂琴谱》及嘉庆二十五年(1820)周显祖的《琴谱谐声》等谱本中,名为《汉宫秋》的曲谱,都在题解中称"此《汉宫秋月》删本",实即未经罗岐山增补的《汉宫秋月》原谱。如上所述,简本实非繁本之删本,而繁本却是简本的增本。
    二、关于此曲的作者及创作年代
        《汉宫秋月》的标题和唱词,是出自后人以唐人描述汉代宫怨题材的作品为依据来解释此曲内容的,与本曲曲名的文字风格相同。
        此曲曲情,《真传正宗琴谱》原解题说:"夫以宫闱淑女,当此秋夜,其愀然抑郁之怀,殆与时俱集,不胜凄惨。是曲音韵怨怼,如泣如诉,而又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潇洒襟怀,溢如言外,盖丝桐中之特出者。"这段话明确指出,此曲是以宫怨为题材的,曲调悲哀。作者对宫女们的凄凉生活寄以很大的同情,并不一定必指汉宫,从上面例举的小标题和唱词中都可以看出这点。但旧时琴家往往爱托古以自高,于是就与班婕妤、曹大家联系在一起了。而且有的琴谱,如《玉梧琴谱》、《藏春坞琴谱》甚至将班婕妤与曹大家的辈份关系也弄错了,说班婕妤者,汉班固之女,这个问题不能不辨。
        《玉梧琴谱》原解题说:"是曲也,乃班固之女,成帝时选入宫,按婕妤之封,帝常幸焉。贤淑而有文章,人多嫉之,后被馋退,奉太后于长信宫,因感旧,思帝之恩而作此曲,以况其怀,遂入琴调为汉宫秋也(原注亦名《秋扇吟》)。"《藏春坞琴谱》解题同《玉梧琴谱》,仅个别字句有出入。此解题,前说班固女,后指班婕妤,并说"思帝之恩而作此曲",都认为《汉宫秋》的作者是班婕妤。班固是否有女,我们姑且不谈,就班固和班婕妤而论,以上二谱之说皆是错误的,应当纠正。
        班婕妤是西汉成帝时人,而班固生于东汉光武时期,从成帝到光武,先后经哀帝、平帝、孺子婴、新莽等七个皇帝,历时六十多年,班婕妤既先于班固半个多世纪,他怎么反而成了班固之女。事实与以上之说恰恰相反,班婕妤却是班固和曹大家(曹世叔妻,既班昭)兄妹的姑祖母。《汉书·班彪列传》中说:"班彪之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穉 。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在《汉书·叙传》中又说:"况生三子:伯、游、穉。""成帝之初,女为婕妤。"班婕妤既为况之女,穉又是班彪之父,班固之祖,那么,班婕妤当是班固和曹大家兄妹的姑祖母了。又《乐府解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三)曰:"婕妤徐令彪之姑,况之女。"可见以上两部琴谱的说法都把历史事实弄错了。
       《汉书》又称为"班史",先后经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之手,历经三、四十年才完成。《汉书》既出于班家父子之手,《汉书·外戚传》中对孝成班婕妤的记述该是确切可信的。那么,《汉宫秋》的作曲者如果是班婕妤的话,《汉书》中应有记载,至少可以找出一些线索。可是在班婕妤的传记里,并没有说他会弹琴或作有什么琴曲。《汉书·外戚传》说"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宫,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后失宠,"婕妤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赋辞见本传,不录)而与班婕妤同时的赵飞燕、汉高祖时的戚夫人、汉文帝时的慎夫人、孝武李夫人等,善舞、能歌、会鼓瑟、能作曲皆有记载。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说婕妤"退居东宫,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也没有说她会弹琴或作有什么琴曲。同样,在这些史料中也没有发现有关曹大家在古琴音乐方面的记载。由此可见,以此曲为班婕妤、曹大家所作者,非为托古,即为臆想。
        根据《汉宫秋月》曲调的特点,属于韵多声少,旋律流畅,吟猱细腻,不同于唐代那种"纵发繁声"的风格,再加上唐、宋时期的古琴文献中皆无记载,为此,我以为,它的产生年代最早也只能是在宋代。
       三、《汉宫秋月》的艺术特色
       《汉宫秋月》是一首以宫怨为题材的现实主义琴曲作品。它像唐代许多优秀的宫怨诗一样,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宫女们痛苦的生活,悲惨的命运寄以很大的同情。像《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那见不得人的去处"一旦踏入,将终身无法摆脱,一辈子过着幽囚的生活。宫女深居内苑,后宫炎凉无常,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穷奢极欲,至使无数民女过着背井离乡与世隔绝的暗无天日的生活。《汉宫秋月》以它十分感人的音乐语言,说出了绝大多数宫廷妇女的愿望,唱出了她们苦闷的心声,从一个侧面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控诉。
        从艺术性来说,《汉宫秋月》的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传谱虽繁简有别,但曲调大致相同,是一曲以神韵取胜的古琴曲。入手按弹,首段立即呈现出"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的深宫画面,真有明月如洗,后宫寂寞,一支梧叶,多少秋声之感。从它的作曲法和旋律来看,都是相当成熟的,在几部琴谱中,对此都有很高的评论。《研露楼琴谱》的《汉宫秋月》分段上的眉批云:"首段要弹出宫中空朗寂静,真有月白风清之妙。……四段曰细软下指,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妙,此宫中老女发叹声也。五段有更深漏永,缓步徐行之致。……尾声更阑漏尽,魂凉魄冷之状。"王仲舒的《指法汇参确解》后记里说:"《汉宫秋》也名《秋怨》,音调和平,关睢之遗响也。"验之传谱,如《大还阁琴谱》、《诚一堂琴谱》诸本,确是一首意境深远,美而感人的琴曲。
       四、《汉宫秋月》的几种演奏风格及处理
       《大还阁琴谱》的陆符序中说:"崇祯辛巳,余北学成均,暇日访友西城,有授琴在坐者,姓杨,忘其名字,西蜀人也。所授曲则羽音《汉宫秋》……时余听其琴音,繁剧而多哀靡。"后来他又遇到了徐青山,"登其小楼,横琴在几,请试操之,妙指希声,嗒然丧我,问为何曲,故是《汉宫秋》耳。"《二香琴谱》说:"是曲古香师得之京师,乃前明蜀人杨汝和进之思陵,陆文虎叹其繁剧而多哀靡者,即此曲也。"由此可知,杨汝和传者,繁剧而多哀靡,徐青山传者,妙指希声。而《五知斋琴谱》此曲后记中说:"汉宫有十段、十六段两操。其十段者,惟有古雅幽静而己。此操音调自三段至七段,十一段至十六段,俱和静恬逸,抑扬顿挫,无不入情,静夜鼓之,如置身于霄汉也。"则此风格又不同于杨汝和与徐青山。从《汉宫秋月》刊行到此时,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就有这样的发展,在琴曲中也是不多见的。明清时代,它不仅盛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最初刊行此曲原本的就是明朝太监张进朝。
        十六段的《汉宫秋月》传谱,取音较繁促。《伯牙心法》即于八段后入慢,再作,如二曲相联。清代《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都是这种处理方法,似嫌重复,所以有人干脆将九段以后略去不弹,如《响雪斋琴谱》。
       《汉宫秋月》自明《真传正宗琴谱》、《伯牙心法》、《玉梧琴谱》刊出后,二、三百年间有四十六家琴谱相继收录,明清两代琴家皆推此为雅调,盛行一时,可见此曲感人之深,流传之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