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充电宝,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温柔开心手 2020-09-11

  最近,外国网友弄出个“中国第五大发明”。

  我以为是哪个独角兽企业又推出了什么黑科技。但查过之后发现,他们说的是充电宝

  你可能不会想到,连续3年蝉联亚马逊美国的移动电源销量冠军、在北美、日本、欧洲等地区USB充电品牌里的销量第一的,是个中国品牌。

  你可能也不会想到,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居然也走出国门了。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场景,在国外,只要你是充电宝的使用者,那必然要和中国产生联系。

  当我们还在讨论什么文化输出时,中国的充电宝,已经开始“统治世界”了。

  01

  有这样一个中国品牌:

  它的产品在北美、日本、欧洲等地区,是行业内的销冠。

  都

  它还斩获过无数国际大奖,比如亚马逊全球颁发的杰出制造奖,2个德国红点设计奖和4个iF设计大奖。

  在今年发布的《2020 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报告》中,它的排名比腾讯、大疆、OPPO等品牌,还要靠前。

  这个品牌,叫做安克(Anker)。


  很少有国人听说过它,即便知道,对它的评价,也不过是一句,“卖充电宝的”。

  在国外,大家对它的认知也是这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只要提到充电宝,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安克的创始人叫阳萌,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长沙80后小伙儿。

  2004年,他从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远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他进入谷歌工作,成为了一名搜索引擎工程师,因为成绩突出,还曾获得过谷歌最高奖“创始人奖”。


  一路在计算机开挂的他,为何会想起做充电宝呢?

  这源于一次他在美国修电脑的经历。

  2011年,阳萌想给自己的电脑换个电池,他在亚马逊上搜索了几乎所有相关产品,发现有两类排名比较靠前——

  一类是原装电池,在亚马逊评分4.5星,但售价高达7、80美金;另一类是杂牌电池,售价10几美金,但是评价只有3星半。

  他认为,当时市场上的电池不是太贵,就是质量不过关,“我想以30美金的价格,做一个4.5星的产品。”

  抱着这样的初衷,安克成立了。


  早期的安克像是中间商,它在深圳寻找电池、充电宝的供应商,之后贴上Anker的牌子,放在亚马逊上销售。

  因为质量好又便宜,生意没做多久就收获了不少客户。

  不过在2012年,阳萌的目标发生了转变。

  那一年,苹果iphone 4的推出大获成功,众多手机厂商开始纷纷效仿iphone,把自家手机改用不可拆卸电池。

  阳萌敏锐的发现,既然手机电池不可拆卸了,人们出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出门携带一个备用电池,那充电宝将成为一门大生意。

  瞅准这个风口,阳萌蠢蠢欲动。

  但自己毕竟是程序员出身,对充电宝的研发一窍不通,所以在决定做之前,他先开发出了一套抓取软件。

  利用这套软件,他搜集到了亚马逊上用户关于不同价位、种类充电宝的售后评论,通过长达一个月的筛选和分析,他找到了市场上急缺的第一个需求——

  当时市面上大多都是单口充电器,但消费者想要一款能同时满足多个设备的多插头、且价格便宜的充电宝。

  就像是这样。


  于是阳萌决定,就从它开始做起。

  他召集了三位在谷歌任职的中国同事,大家一起拆了五十多种充电宝,从零开始学习制作原理,包括自学电池电芯的研发、绝缘隔温设计、快速充电技术等多项知识。

  最终,安克第一款五口USB充电器研制成功,亚马逊上类似的充电宝要卖80美金,而安克只标价其三分之一。

  这款充电宝大受欢迎,第一个月就卖出了几百台。

  这让安克充电宝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一年后,安克就迎来了爆发期。

  当时,苹果和安卓的手机有各自的充电规范,不能互相充电。

  安克研发了一款小芯片装到充电器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充电技术,创造了一个能兼容多款电子设备的充电器。

  这款充电器上架不到一周,就被抢购一空,之后更是连续一年登顶亚马逊充电宝类销量冠军,碾压美国市面上所有大牌充电器。


  两年后,安克发现当时市面上的充电宝都普遍很大很笨重,但很多女性在出门时只带一个很小的包。

  安克瞅准这个需求,在2014年推出了一款口红形状的迷你充电宝。

  结果这款充电宝上市后,立刻成为美国的“网红”产品,成为了当年的现象级爆款,销量额第一次过亿,再次成为亚马逊销量第一。


  在别人眼里,充电宝只是个能临时充电的“砖头”,但在安克手里,却总能玩出彩来。

  接连的爆品,让它仅用了3年,就成为国外充电宝的一线品牌。

  在亚马逊上搜索“power bank"(充电宝),几乎一整面里十个有八个全都是安克的产品。



  同时,安克第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900万人民币,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66亿人民币,7年来年翻了350倍。

  即便在疫情肆虐的今年,安克依然保持着不错的业绩增长,上半年实现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24%,而且毛利率高达49.91%。

  利润的高增长,背后的核心是科技。

  阳萌曾表示,过去几年中他们的研发投入涨了将近10倍,且公司一半以上的电子工程师、研发人员都是筛选了行业里前10%的人才。


  2019年,安克投入到技术研发的费高达3.9亿元,是同类型公司的5倍,公司研发人员822名,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公司拥有境内外专利共计520项。

  安克的技术迭代之快,基本上平均每周发布新品2-3个。

  甚至有国外网友说:“以前的充电宝好几年都是一个样,安克出现后,半个月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产品”

  安克创新在研发费用率上高于几家可比公司


  近期,安克还与沃尔玛、百思买达成协议,其充电宝在沃尔玛旗下400家商店和百思买900家商店中出售。

  “中国的GDP占全球15%左右,在中国市场可以做1块钱的生意,在中国以外一定还有7块钱的生意可以做。”阳萌曾表示。

  对于电子类产品,大家印象中最强最好的产品,基本上都来自国外企业。

  但在充电宝领域,恰恰相反。

  安克作为十足的国产品牌,牢牢统治着国外市场。

  02

  相比于国外,安克在国内有些冷清。

  据统计,安克在国内京东、天猫的销售量占比均不到1%。

  而占据了国内高达80%的市场份额的充电宝品牌,是小米。

  2016年,雷军在小米手机发布会上说了一段豪言:

  “充电宝只有两个牌子,一个叫小米,一个叫其它


  这段话听起来有些狂,不过事实证明他并没有说大话。

  2013年,小米发布第一款充电宝,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领域,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山寨品牌。

  结果到了第二年,小米一下子卖出了1000多万支充电宝,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在小米的带动下,曾经不起眼的充电宝市场成了香饽饽,一众模仿者纷纷杀入,但依旧无人能动摇小米的地位。

  到2016年,小米充电宝的累计销量超过了5500万支,成了全球卖得最好的充电宝。

  2019年初,小米充电宝全球累计销量正式突破1亿支,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卖到亿级的充电宝品牌。

  这一轮番轰炸机般的成绩,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小小米充电宝成功的背后,有一位大功臣,它同样也是小米最早的生态链企业之一。

  ——紫米电子。

  这家企业成立于2012年,专门负责为小米研制充电宝,这些年来每一个小米充电宝都是出自于它。

  2000年,紫米创始人张峰第一次创业,做的不是充电宝,而是GSM功能机。

  仅仅一年后,他禁不住小灵通的利润诱惑,放弃了GSM转做小灵通,一做就是8年。

  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随着2009年小灵通被淘汰,张峰的生意一下子轰然倒塌,他损失了20亿,人生一夜间归零。


  张峰面对挫败学会了一件事情:“赚快钱,不如生意走得远。”

  于是在二次创业做移动电源产品时,他选择了看淡利益得失,而是打磨产品。

  2013年,随着雷军对紫米的投资,张峰更坚定了把充电宝做成性价比产品的决心。

  性价比的核心,一个是性能,一个是价格。

  张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磨性能。

  拿外壳来说,张峰为了选用质感最好,价格又划算的铝合金外壳,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型材厂。

  最终他找到一家心仪的代工厂后,由于工厂白天忙于生产iPad mini,张峰只好在晚上赶工,这让他在生产线上生生熬了三个星期,一边盯生产进度一边对比效果。

  三个月后去小米与雷军开会,雷军见他吃了一惊,觉得眼前这个男人老了至少十岁。


  不仅选品严苛,出品更严苛。

  金属外壳生产好后,生产厂打了几百个样品,然后张峰带着十几个工程师把每一个样品都拿起来仔细看,边看边做记录,密密麻麻写下了很多问题之后,再交回工厂调整返工。

  每一次看打样,都是反复挑,反复提出问题,反复修改。

  最后,小米第一代充电宝的金属外壳至少打了2万个样品,尽管每个样品需要15元的成本,但张峰认为,这个钱花得值。

  他还十分在意细节,比如说充电宝在充电时闪烁的灯,都是经过反复掂量才确定的。

  频率太快,用户会感觉到急促,太慢,会感觉不到它在工作,反复后,发现闪烁的节奏跟心脏跳动的节奏相似时,看上去才最舒服。

  调适

  光是调整这个部分,也花费了快半个月的时间。


  当然,除了过硬的性能,小米充电宝更可贵的是低价。

  雷军曾说:“做高利润的产品,会让我们丧失理想,会把团队的竞争力搞垮”,所以小米在一开始,就把价格定在了69元。

  为此,张峰更是经受了“割肉般”的折磨。

  一开始,他甚至都没敢把这样低的定价告诉工程师,他怕这样会让设计师背负巨大的成本压力,那很多好的方案根本就不会提出来。

  他先让设计师把毫无保留的产品设计出来,最后自己再去想方设法地拉低成本,这是张峰最初的策略。

  这个策略虽然让张峰在和供应商议价时心力憔悴,但一开始还算奏效的。

  直到触及到充电宝中最为核心的电芯,他彻底束手无策了。


  雷军一直坚持要用进口的18650电芯,但用了这个电芯,价格不仅不能定到69元,连100元都打不住。

  张峰为此和雷军闹得不可开交,就在僵持之下,一次偶然的机会来了。

  2013年初,一位熟人向小米推销进口电芯,价格比市场价便宜非常多。之所以便宜,是因为这是前一年LG剩余的电芯尾货。

  但单次的货源,不能保证持续的出货量,小米还是放弃了这单生意。

  结果四个月后,转机来了。

  4月,联想公司宣布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厂商,与此同时,苹果iPad正在大卖,小米马上敏锐意识到——全球除了联想以外,其他笔记本电脑厂商的销量都在被iPad挤压,那么肯定会出现大量剩余的标准电芯存货。

  于是小米没有犹豫,立刻开始全球扫货,果然争取到了低价,购进了巨量的进口电芯。


  最终,张峰团队整合了一批进口电芯,加之TI芯片等中高端用料,于当年就推出了第一款移动电源,成功将价格定到了100元以内。

  正是靠着这种对质量的打磨和对低毛利的追求,小米做出了只卖69元的第一代移动电源,并创下了单品1000多万的销售量。

  至今小米移动电源已经推出了数款产品,无一不爆款。

  甚至在国外因为缺货,代购小米充电宝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市面上流传着一句话:有钱买,没钱买小米。

  安克

  一边是高端技术,一边是高性价比。

  但只要是你想买充电宝,最好的品牌都在中国。

  03

  小米的入局,极大压缩了传统充电宝企业的利润空间。

  这让国内很多企业急于开拓新业务。

  2016年,33岁的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独自从北京飞到深圳。

  他用了一个月时间,每天穿梭于各大电池和充电宝工厂,经过一番考察后他笃定,手机电池技术起码在五年内,不会得到突破性进展。


  恰巧在两年前,赴美出差的刘鑫同在途中手机遭遇没电,突发奇想冒出了一个把充电宝做成共享模式的主意。

  回国后他着手技术研发,并迅速申请了包括电池结构、电池生产工艺等20多件相关专利。

  两年后,陈欧以1亿元的天价从刘鑫同手中买下所有的专利权,同年,他又斥资3亿元巨资收购了街电60%的股权。

  就此,陈欧入局共享充电宝。

  这轮操作让旁人看得云里雾里,但陈欧却认为:“中国有10几亿人口,共享充电宝如果做好,未来也是大几千万的日活,而这个路径才刚刚开始。”


  之后,共享充电宝的热潮开始攀升。

  2016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创业项目已经增加至22个,投资机构超过38家,总融资额超过12亿,一场“百电大战”已然打响。

  此同时,关于共享充电宝的质疑也在变大。

  于

  很多人不看好这个行业,他们认为充电宝并不像单车成本那么高,人人都能购买,是一个伪需求。

  不少投资人认为,共享充电宝就像30年前的大哥大、BB机一样,只是短期过渡性产品。


  两边的口水战此起彼伏,而真正引燃舆论关注的,是陈欧与王思聪那场“吃翔”赌约。

  2017年5月6日,得知陈欧以3亿元高价入股街电后,王思聪不屑的在朋友圈扔下一句“能成我吃翔”,表达了他对这个行业前景的不看好。

  之后陈欧微博回应时,还在评论区问:“有人赞助翔么”。

  二人的隔空喊话,让共享充电宝的热度一下子到顶点。

  窜升


  2017年下半年,共享充电宝成功进军餐饮、购物、美容院、电影院、酒吧等各种休闲场所,同时还先后入驻飞机场、高铁站等通勤渠道。

  这一过程中,大机柜和桌面充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各自的缺陷——

  一个是占地租金太贵,另一个是无法移动,严重占用用户时间。

  只有街电主打的小机柜模式,仅有迷你电视大小,方便实用,省钱省力,受欢迎程度越来越高。

  半年后,国内经济放缓,火热的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洗牌,包括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乐电、泡泡充电等共享充电宝企业纷纷关闭。

  经过一轮残酷的洗牌,街电竟然慢慢突出重围。

  2018年,据财报显示,多年烧钱的街电,在这一年竟然开始盈利。

  之后,它与来电、小电、怪兽为主的几家企业,形成了“三电一兽”的头部市场局面。


  随着短视频、直播等风口的出现,手机耗电量增大,电池技术却始终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共享充电宝不仅没有死掉,反而活得越来越好。

  上海外滩的餐饮商家门前,每天都有许多顾客一进门就直奔街电而来,充上电后,下一个动作才是挑选座位。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享充电宝市场用户数已经突破1.96亿,2019年用户数将超过3亿。


  其中,陈欧的街电,以1.07亿的用户量,40.5%的用户份额和超过300座的城市覆盖,单年14亿交易额,1.5亿的净利润,稳守全行业第一。

  而美团,也在今年上半年入局,开始对头部市场造成冲击。

  随着5G来临,手机耗电量大增,对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也会激增。

  但大玩家的进入,也势必会让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结尾

  在国内市场经受住考验后,共享充电宝开始走出国门。

  去年10月,一款名为ChargeSPOT的柜机开始出现在日本东京一些商场中。

  这是一个成立于香港的共享充电宝品牌,中文名为醒电,创始人章小健来自广东汕尾。

  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它已覆盖泰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德国、迪拜等地区市场,成为目前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共享充电宝品牌。


  这个未曾出现过的新玩意,一上来就吸引了无数外国人关注。

  在推广视频下,有很多人对共享充电宝这个模式表示惊叹,因为当时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都还没有共享充电宝类似的业务出现。

  甚至有不明真相的国外网友惊叹:“日本真是个非常发达的国家。”

  结果在这条评论下,被其他网友告知:中国两年前就有了。

  这时候外国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不仅是充电宝,就连共享充电宝,也是一个发明于中国的玩意。



  科技最强的安克,是中国的;高性价最高的小米,也是中国的,现在又诞生一个共享充电宝的新模式,也是中国的。

  中国的充电宝,把整个行业的生态链都占满了。

  那么有人问,中国的充电宝为什么这么强呢?

  在我看来成功的背后,国内供应链的完善功不可没。


  其实,最开始我们国家充电宝也是山寨横行,鱼龙混杂。

  但后来,我们掌握了这其中的技术,开始生产质量可靠的充电宝。

  再后来,我们通过完备的产业链,节约了生产成本,将充电宝的价格,降下一大截。

  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应用场景,延伸了整个行业的链条。

  这种模式,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模式。

  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靠着这样的模式,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诚然,成功践行这个模式的,目前还只有像充电宝这样,技术门槛不太高的行业,手机、电脑、机床、芯片……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但我相信,充电宝我们能造。

  其他的,我们早晚也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