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愈儿童文学版《14岁的母亲》:太年轻的错误不是人生的终结

 芸淡风倾 2020-09-11

小冒坚持原创的565篇  

我昨天看了呼兰“中年危机”的鬼屋脱口秀片段,笑泪交织,真的是扎心的苦中作乐。

任何一种经历,如果不可避免,不如更宽容积极看待得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未成年人生子,这种“三观不正”的题材,放在今天,亚洲国家都未必敢拍。

然而有一部2006年的日剧《14岁的母亲》,没有卖惨,没有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攻击当事人和他们的家庭,真实展现了一对普通的少男少女的人生重大抉择和为此付出的一切。

这也是我很喜欢的日本男演员三浦春马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

14岁的未希(志田未来 饰)认识了比自己高一年级的男生桐野智志(三浦春马 饰),两人开始交往,初尝禁果,未希意外怀孕。

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女,一夕之间,难以接受自己身份和责任的突然转变。她可以哭闹,或者像桐野一样选择逃避,听家人和朋友的劝,放弃这个生命。

但在纠结的过程中,也给了她反思和缓冲的时间。未希反倒愈发坚持想要把小孩生下来。14的母亲未希面对的是荆棘丛生的艰难之旅,光是周遭的反对和舆论压力,就已经是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但她依然决定和肚里的孩子一起走下去。

他们绝对不是那种无所畏惧,肆无忌惮的坏孩子,只是发乎情,没有止乎礼;

他们也不是完全年幼无知,意气用事,反而就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责任中,不断经历着和社会各方的交涉,摩擦,妥协和挣扎,然后更坚定坚强地承担起,对他们来说为时尚早的责任。

透过这部剧,观众可以重新看待不同立场下的母亲:

早早化身外婆的母亲,年幼生子的少女,还有坚定守护在母亲背后的人,以及被母亲们守护的孩子。

如果你把这部电视剧,仅仅看为能怂恿未婚少女化身不负责任的母亲,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不良剧,又或者是刻意美化洗白社会问题的毁三观烂剧,那我只能说,要么没看剧,要么看不懂剧。

一个面向大众的电视剧,要怎么在这种微妙敏感的话题上,拿捏分寸,传递正面三观,确实不易;但这不是拿来拒绝这种电视剧的理由——电视剧可以禁止,现实的问题呢?

视而不见,只字不提,问题也不会自然消失。

故意忽视,只会更严重。

三浦春马作品合集:留下惊艳作品的银发少年,过早变成了天空

所以当我看到,两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得主、《星期三的战争》《周末图书馆》作者加里·施密特,以他特有的简洁克制的笔调,要去探讨这个社会话题时,我很想看看,一个用儿童视角写作的作家,要如何切入,去讲述禁忌故事——

《寻找朱庇特》


01

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不成熟的爱情,也是心动

问题少年约瑟夫13岁就成为了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女儿名字就做朱庇特,孩子的妈妈麦德林也是一个孩子。

很多人都会潜意识里,认为一定是家庭温暖的缺失,人格教育的缺陷,孤独寂寞的两个孩子的叛逆,造成了错误的结合。

我也承认,早恋可能引起的后果,确实是年幼的当事人不能轻易承担的责任。

这也是当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引导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懵懂美好的“早恋”情怀的重要原因。

遏制情感,绝无可能。引导不是强压,

因为孩子即使年幼,也是有血有肉有感觉会难过的独立个体,他们不是机器人,可以按照设定好的程序,绝不出错,绝不越轨。

《寻找朱庇特》里,沉默寡言的约瑟夫,打开心扉,对杰克分享了自己对麦德林的感觉,

他们可以静静地待在一起。只要握住她的手,他内心就热乎乎的。即使她难产离去,他有时仍能感觉到她的手。

不成熟的爱情,也可能是认真的怦然心动。这份真情实感,依然值得被尊重。

我最好的朋友,在学生时期,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当年看来,荡气回肠,形形色色的早恋。

她妈妈不仅知道,而且会温和地提醒她,要注意什么,要明白自己的底线,要先确保作为学生好好学习的本分。

所以,伴随着懵懂的情愫,她对恋爱关系的认知也在逐步加深,更有正确的主见,也更有掌控感和分寸感。

比起我们这些年近20才开始陷入无脑爱情的爱恨纠葛,患得患失,要死不活,汲汲营营,她比我们都显得更加成熟理智,游刃有余。

我当然不是提倡早恋,只是任何一种经历,如果不可避免,不如用更宽容和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得失,积累自己的收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02 

一夜长大——能力关乎年纪,承担责任的勇气人皆有之

《寻找朱庇特》也好,《14岁的母亲》也好,都不约而同塑造了虽然迷惘脆弱,但是还是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行为和责任的未成年主人公。

最近看到国产剧《以家人之名》提到,长大未必是以成年年龄作为标志,一定有哪个瞬间,只有自己知道的瞬间,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你长大了——

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感的自觉。

尽管约瑟夫也仅仅只是一个孩子。但他一直渴望能够把朱庇特带在自己的身旁。

他未必能从现实条件上,承担起照顾一个孩子的所有责任,这种能力一定是未成年人所不具备的,所以社会才会去引导他们不要过早触碰。

但责任心不分年龄,这份自知自觉,其实很多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也未必具备。

因为明白自己身份的转变,责任的加重,也让他发生了正面的改变。

有时候,压力,挫折,意外,是成长的阵痛,但同时也是能让自己蜕变的经历。

03

避免悲剧发生很重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重塑更急迫

社会大部分的关注度,总是在负不起责任的未成年父母,追究错误行为和责任,无辜孩子被笃定的悲惨人生。

但其实,可以有另一种包容心态,去接纳这个事实,去接纳惴惴不安的当事人。

《寻找朱庇特》里,约瑟夫认识了同龄人的杰克和他充满爱和包容的大家庭。他们的理解、包容,还有爱,让他勇敢放下对外界的助力他在寻找与救赎的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收获。

如果连应该为此负起责任的成年人,面对这样尴尬的现状,都认为这辈子就这么毁了,自暴自弃,

这些人生还没开始,就被迫宣告结束的孩子们,要怎么面对接下来的一地鸡毛?

承认错误不是结局,弥补的后续更关键。

关注未成年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才能让他学会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成长为更好的人,这才是最最好的发展。

恐婚恐育的我,也曾经思考过,有一天我的孩子,成为受害者怎么办?如果他成为加害者,我又该怎么办?

不管怎样,我都想告诉他/她,

这不是一件合适正确的事,甚至这就是错误,但是如果发生了,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和承担,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须要有意识,要去做出改变和弥补。

人的一生都会犯错,每个成年人也未必可以做到毫无瑕疵。真的没有立场站在道德制高点,将所有责任推卸給孩子——

养不教,永远是父之过。熊孩子背后,一定是不够格的父母。

《14岁的母亲》这部剧后,未成年的haruma也是从此剧开始,每部作品都会当爸爸,被人调侃“马必怀”——

现在想来,他也不过是个少年,甚至很多作品他也未成年。

人设不是演员的责任,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调侃,对他而言,是不是也是不舒服的评价和标签,是不是一种伤害,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了。

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真的太不容易了。

成年人更要谨言慎行,不要无意识中伤害他们,童年的伤害,往往会伴随一生。


每当我看到无数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尤其是牵扯到未成年人的时候,总是很难过,我们不是常说孩子们都是小天使——那他们受伤害,或者走错路,是谁的问题?

所以我真的很喜欢,《寻找朱庇特》这样温柔而令人心碎的作品,不要强压,不要粗暴,不要逃避,不要事不关己,温和勇敢地面对,人生不会轻易结束。

作者:小冒,同名账号“芸淡风”,年读11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